当百姓心坎里的乡干部

2014-03-19 03:22王文录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乡镇干部老百姓百姓

王文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与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

全国41636个乡镇,是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第三级行政区划,处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末端,是最贴近群众的一级基层政权。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矛盾最多,任务最重,压力最大。只有乡镇干部把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到百姓心坎里去,才能真正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

感情接地气

到农村做“狗不咬”的干部

有些同志以为,一直在乡镇工作,经常跟老百姓打交道,随时都在接地气,其实不然。这些同志可能只是让地气围绕,并没有真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当前,乡镇工作普遍存在“四多四少”,即:就事论事多,系统研究解决处理的方法少;有事时才与群众接触多,平时与老百姓接触的时候少;大规模宣传搞的多,平时润物无声的宣传少;沉溺于阶段性、具体性事务多,谋长远、系统总结少。这些都是不接地气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开展了“工作向前移、服务零距离”活动,除值班和接访人员外,全部将工作地点前移,坚持每天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让村民每天都能见到干部,让干部直接了解群众的想法,提高协调和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

乡镇干部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传声筒和落实者,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水”和“舟”的关系,敬畏百姓、接收地气,努力做一名“狗不咬”的干部,走村串户,活跃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谈生产,面对面了解群众困难,心贴心倾听群众呼声,真诚地让群众评价自己的工作。

群众意见就是评价我们工作得失最好的“尺子”。路、水、电这些事看着不大,办好了就得民心;办不好就惹民愤。此外,农民收入怎么提高?特色产业怎么形成?农村的垃圾怎么处理等等。这些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是乡镇干部要考虑解决的,但是要尊重百姓意见,在群众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的加以推进。

政策深加工

在农家说“家常话”的干部

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工作,是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有的政策、有的工作比较好推动和落实,例如低保、危房改造、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因为这些政策,只要落实好了马上就兑现,群众立竿见影得实惠。有的政策就不太好落实,工作就不容易推动,比如新农保、新农合等费用征收,计划生育、征兵、征占迁等工作。

要做好政策“深加工”,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乡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必须做好政策的“深加工”,真正把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说白了,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讲给群众听,使他们真正理解,有所触动,这样便更容易接受了,润物无声地让老百姓打心底里认可、接受、满意。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既深入详细地了解政策的内涵,又要将政策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表达出来,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外,我们还要调整心态,戒骄戒躁,细心观察老百姓的言行,耐心解答好群众疑问,让党的好政策成为农民致富建小康的“定心丸”。

维护社会稳定永远是乡镇工作的主旋律。河北省易县大龙华乡在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从乡村干部的工作理念入手,转变思想认识,事事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从自身找原因,坚持“不管老百姓对不对,永远不与老百姓对立”的工作理念,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与老百姓交朋友。教育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上访群众交友连心。能解决的,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好;群众认识有局限,按有关政策解释好。

该乡一老上访户,因与邻居的走道纠纷、宅基地纠纷多次到县乡上访。为解决这个老大难,乡党委引导乡村干部转变思想认识,对她反映的问题不推不脱,反映一件解决一件,做工作时一次不行两次,最终将她与邻居之间3年多的走道纠纷稳妥处理。她家老房子因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漏雨,乡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政策咨询,列入危房改造项目。去年在新房建设中,因建房邻居有三棵树需要砍伐,包村干部主动给她出主意让她找邻居换树,还给她买去酒让她去找邻居沟通,最终圆满解决此事。新房建成了,乡干部也与她成了朋友。她逢人就说,以前,我对政策了解的太少,总说自己的理儿。如今,乡村干部给我讲政策,处处为咱群众想,想想以前,自己真是做了不少傻事。

为民办实事

和农民坐“一条凳”的干部

要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满足百姓热切期盼。坚持为人民服务,与群众心连心、心相印是党的优良传统。河北省易县大龙华乡干部坚持在感情上与农民“穿一条裤子”,在利益上与农民“坐一条板凳”。深入开展了“三问”活动:一问群众之所盼、二问百姓之所怨、三问希望怎么干,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和工作方向。同时还启动了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了“民情热线”;创新服务形式,乡镇干部既要当好信息员,为百姓提供致富信息,又要当好“工程师”,从产业上、流程上为群众设计和谋划更多发展致富渠道。例如,乡镇干部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导扶持马兰台村发展薄皮核桃、板栗、樱桃种植业;鼓励村里有经验、懂经营的青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经纪人队伍,与市场紧密相连。这样,该村就形成了集“种植、运输、销售、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有效保证了农民收益。

勤政为民,务实服务可不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造成的。要知道,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也就有多重。因此,乡镇干部在为民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带着感情走村入户,带着群众生产、生活、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急需哪些帮助,这些实情回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方案。然后,通过跟踪服务,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难题;通过延伸服务,协助解决职责权限之外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务必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建议考虑其它途径。千万不要风风火火下基层,迟迟不见解难题。endprint

无论我们搞多少服务,农民致不了富,再多再好的服务也都是“零”。需要强调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乡镇干部既要当好信息员,为百姓提供致富信息,又要当好“工程师”,努力从产业上、流程上,为群众设计和谋划更多发展致富的渠道。这样,百姓致富才更有保障,更加长久。

树立好形象

做老百姓“信得过”的干部

乡镇干部个人的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极少的干部在服务时存在不廉洁行为,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干部老百姓不敢沾惹,并且会问这样的人怎么配成为一名党员?怎么配是国家机关干部?长此以往,群众如何看待乡镇干部?如何看待我们的党和政府?这样说来,每个乡镇干部都应爱惜个人形象,做清廉律己之人。常言道,公生明,廉生威。干部自身清廉,做工作、讲政策百姓也就自然信服,自然容易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有责任,也有义务经常给身边的党员干部敲敲警钟、上上廉政课,教育他们要紧绷清廉自律这根弦,规范党员干部的服务行为、程序和标准,形成不敢不廉洁的惩戒机制,不能不廉洁的防范机制,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非“牛栏关猫”出入自由。

做老百姓“信得过”的干部,除了在作风上过得硬外,还要做老百姓认可的实在事。在河北省易县大龙华乡,乡镇干部针对该乡基础条件较差、主导产业不明显、社情民情复杂、发展相对滞后等实际情况,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突破口,以基层建设年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为契机,创新服务群众渠道,通过推行“4﹢1”社会管理模式(即“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维稳组织“四个全覆盖”管理模式加入一套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使全乡干部群众拧成一股劲,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并且带动了全乡各项工作的蓬勃开展。截止目前,已先后争取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完成了尧舜口、马兰台、东三里铺、杨各庄等村的安全饮水项目。全乡硬化村内街道12000多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整修河道2000米,新建村民文化广场7个,打机井12眼,铺设饮水上山管道2000米。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围山转山区综合开发工程,开发荒山2000亩,新增林果2400亩,成为群众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既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又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对乡镇干部来说,只要顺应群众意愿,把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坎里,就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们的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镇干部老百姓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乡镇干部如何摆脱“身份迷茫”?
百姓记着你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老百姓的话
百姓看家“风”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