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证监会始于去年底的“捉鼠行动”,当时曝出上海5家基金公司涉及老鼠仓被查。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次“捉鼠行动”的动作与规模将超过去年爆发至今尚未完全结案的债市黑金风暴,本次基金老鼠仓的调查及其影响也将超过债市黑金风暴。
捕鼠行动
70余只股票,逾10亿元的、交易额,1800万元的获利。人们很难想象,“80”马乐在任职基金经理的短短26个月内完成了如此“壮举”。这些破纪录的数字成就了史上最大“老鼠仓”案。
出生于1982年的马乐是一位从农村考入清华大学的寒门精英。2006年他进入博时基金,2011年3月起担任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担任基金经理时只有28岁,可谓年轻有为。”稽查人员说,但是,令人震惊的是,马乐从任职基金经理开始到案发,26个月时间内一直在从事“老鼠仓”交易。他利用姻亲和好友的身份开设了三个证券账户,并实际操纵。他先于、同期于或稍晚于博时精选交易股票70余只,累计交易金额10亿余元,盈利1800余万元。“虽然获利速度不比李旭利等案,但从交易量和盈利金额来看,马乐当是截至目前资本市场中已被查处的最大‘硕鼠”稽查人员说。
该案线索真正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日常监控,其通过海量数据筛查比对及时发现了该案线索。
然而,马乐并非第一个“老鼠仓”,近日一则关于老鼠仓的消息再度震动基金圈。消息称,证监会在查处一起更大规模的基金“老鼠仓”,涉案人员名气、金额远超马乐。该人士在业内地位与华夏基金前一哥“王亚伟”齐名。
通常而言,老鼠仓是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或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一旦券商资金入市,散户们也自然会买入股票追涨,待股票涨到一定数值后,基金经理先行将自己控制的关系户账户抛售股票获利,随后股票价格出现下跌,散户和基金方损失惨重。也就是说,老鼠仓的每一分获利,都是以散户和公募基金份额持有人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损失达到的。
“老鼠仓”隐蔽性强,可以从开户、资金、交易等多方面进行规避,难以发现。而且,“老鼠仓”的手法也一直在更新与演变。从最早发现的通过第三人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便买入相关股票;到后面发现的采用证券账户多地挪移,账户资金通过亲属、朋友等十余人银行账户多道过桥,并通过MSN或Skype号码下达指令让他人下单等方式。
然而马乐案案发,也开启了“老鼠仓”稽查的新变化。从此,传统的人工对比对抗“硕鼠”,开始走向“云端”稽查的现代化精细分析,这或也是近期老鼠仓查处频现高潮的原因所在。
“我们的大数据监管现在其实做得很好,都快赶上淘宝的大数据了,能够瞬间比对出账户关系,交易偏好和逻辑,是个‘神器。”一位接近交易所人士指出。这或也是春节前传出的新一批基金涉嫌老鼠仓案件调查高潮的起源,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一事件或涉及超过20名基金经理被调查。最新的消息显示,此前2013年传出的上海系列基金经理被调查也正在陆续进展当中。
投鼠忌器
“老鼠仓”的监控防范与查处,一直都是监管难题。只要制度有漏洞,面对高额收益和轻微的违法成本,依然会有基金经理“前仆后继”。
在资本的江湖,基金“老鼠仓”犹如伴生在基金“肌体”上的“毒瘤”,难以根治。
如何有效防范“老鼠仓”带来的危害应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从近几年A股市场查出的“老鼠仓”案件看,不可否认监管层的监管力度和水平在不断加强、提升,特别是近两年,在以李旭利“老鼠仓”为代表的案件处罚金额已经大于了其获利总额。
“乱世用重典”固然不错,但所有的处罚均仍以事后监管为主,此时“老鼠仓”给投资者、市场以及基金公司本身的危害已经造成,“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
近日,上交所在官方微博上曝光了一则公募基金超买新股事件,这是本轮新股发行重启以来首次有机构因为违反监管通知被交易所采取措施。尽管上交所已对相关基金公司予以警示,但为何监管层明确列出的红线会被轻易触碰,基金公司在内控管理上的漏洞依然让投资者感到不解。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上交所在事发后并没有曝光涉案基金公司的名称,这一偏袒行为更让投资者担心。更有业界人士指出,“在IPO重启后监管层又是配售机制又是各种临时停牌,关键时候又不肯杀鸡儆猴,难道之前都是唱戏给百姓看”?
事实上,基金业一直缺乏优秀的内控管理人员。部分小公司的一些问题也往往是领导打个招呼就过去了,程序上也没有那么计较。不过,对于基民而言,基金公司对于自身的规范尚且不严格,广大的投资者又如何希冀他的代理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持续而源源不断的回报呢?
祛病应寻根,A股“老鼠仓”频发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一方面说明A股的监管日趋严格,许多潜藏的案件被揪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中国基金业的固有缺陷为“老鼠仓”提供了“土壤”。
可见,如果要从根本上遏制“老鼠仓”,改变基金业的“游戏规则”应是关键性的一步。
按照目前中国公募基金的“游戏规则”,基金管理费的收取与基金业绩完全脱钩,无论基金业绩如何,基金公司的管理费都是要缴纳的。在这制度安排下,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并不“同甘共苦”,基金公司关心的只有份额和规模,而非业绩,只要基金的份额不失,基金公司就能持续地收取管理费用。也恰恰是在这种“毫无压力”的制度中,基金经理不必担心基金仓位的操作出现失误,倒是可以利用所管理的基金仓位来为个人仓位服务,“老鼠仓”的泛滥成灾也就有了温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