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微子 许鸿志 王 琳 陈建民 任建林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厦门市消化疾病中心
由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台湾消化系医学会、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香港消化病学会、香港消化内镜学会、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于2013年11月21~24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是迄今海峡两岸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消化病学盛会。来自海峡两岸四地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华人消化专家云集本次论坛,就消化病学、消化内镜、肝脏疾病以及与消化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在会场或内镜基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或内镜演示。
2013年11月22日,大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上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光教授对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治疗提出了新见解,强调维持缓解可减少复发、癌变,减轻经济负担,对病程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智发朝教授提出了规范化的小肠疾病诊治流程,详细介绍了影像学检查、吸收功能检查、内镜检查等方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小众教授综合目前多家最新指南,对HBV相关性肝病抗病毒治疗作出全面分析,强调了患者状况、HBV DNA和ALT水平、肝脏损伤程度为抗病毒的关键因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阐述了肠道菌群与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性,并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游苏宁教授结合目前大陆的医疗体制和医学人文现状,对医学从业者提出了对事业的更深认识和更高要求。沈阳军区总医院麻树人教授论述了内镜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军教授提出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Barrett食管(BE)的相关问题,指出两者相关与否以及BE的病因有多种解释,但该论题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答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建民教授结合本院最新的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术,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等问题,并以规范化治疗流程为切入点突出了本院内镜治疗的优势。
下午,来自新加坡的亚太消化疾病学会主席霍光明教授对亚太地区幽门螺杆菌(Hp)的诊治作出宏观阐述。新加坡和台湾马祖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筛查Hp感染和应用具有地区差异的有效药物根除Hp已成为新的焦点。澳大利亚胃肠内镜协会主席谭达恩教授论述了BE的诊断方案和治疗方式,并指出窄带成像(NBI)内镜等技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对病变准确性的评估,从而有助于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美国马里兰州的汪建英教授详细阐述了RNA相关蛋白RBP HuR对黏膜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miR-29b对黏膜修复的抑制作用,提出两者对肠黏膜萎缩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王永青教授对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借助气囊内镜、导丝、超声探头等辅助设备行胆道内镜治疗进行介绍,涉及内镜医师、外科医师以及器械研发等诸多层面,对未来的消化内镜诊疗具有一定启示。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教授概述了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的状况,重点提及NBI内镜和有针对性的活检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应用球囊扩张改善狭窄,出现异形增生则优选外科手术,应给予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等;同时指出猪鞭虫卵等新奇的治疗方案也开始进入视野。美国华盛顿的Chienhuan Chen教授对小肠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作了精彩演讲,介绍了高分辨率CT造影等最新检查技术,并提出沙利度胺和氨基己酸在相关方面的应用。
当天下午同时举行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医会消化专委会)的成立大会。大会由海医会消化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任建林教授主持,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赵同彬会长莅临并主持海医会消化专委会成立仪式。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消化专委会全体委员名单,其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院士出任主任委员。赵同彬会长为第一届消化专委会的部分专家颁发聘书。
11月23日上午的报告高瞻远瞩,与会专家的论题从医学哲学的高度放眼全球。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回顾了千年中西医发展历程,指点历史局限及其优劣,引出整合医学的理念:既整合医疗本身的生物学因素,也整合社会心理因素;不单整合医学的各个部分,同时也协调与医疗相关的各专科领域;不单是科学思维的改良,更需要整合非线性表达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问题。台湾消化系医学会理事长林肇堂教授讨论了世界之消化道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表示多学科整合且尊重个人的癌症治疗有望在近阶段实现。目前除胰腺癌外,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都具有早期诊断手段,但仍有许多患者延迟就诊。目前内镜和微创手术有了极大进步,但各专科领域间缺乏整合。人们已开展各种化学预防方案,但仍需长期观察临床疗效。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谈论了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疾病研究进展,概述了肠道菌群和多种消化道疾病甚至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从独到的角度展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何克裕教授对消化道内镜技术作了概述和展望,展示了新加坡独立开发的超越病理学和细胞学界限的拉曼光谱内镜和独创的机器人内镜治疗系统。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就慢性胰腺炎的诊治指南作出详细解读,并展示了应用于胰管结石的体外震波碎石技术以及震波碎石技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治疗模式。中华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介绍了中国和东南亚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情况、干扰素等用于HCV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随访以及HCV抗病毒等治疗介入时机对纤维化、癌变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院士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消化学科的进展和挑战作了总结和展望,所涉及的疾病从消化系统肿瘤、GERD、炎症性肠病到功能性胃肠病,所涉及的病因从代谢状况改变到肠道菌群变化,点明了目前最热点研究的细节。
23日下午四个分会场分别继续会议。
消化内镜演示分会场进行了厦门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内镜直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庆文主任医师联合新加坡的研发人员演示了拉曼光谱内镜的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忠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福建省立医院梁炜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建民教授、卢雅丕副主任医师演示了消化道早癌内镜下根治术、消化道巨大息肉、黏膜下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贲门失驰缓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刘枫教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胡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和南开大学人民医院李文教授展示了胰胆管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胆胰管结石内镜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演示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病变介入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青年论坛在分会场讨论了多个目前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消化道肿瘤诊治进展方面,西京消化病医院聂勇占教授概述了肿瘤标记物的临床研究,结合国内多家医院的研究结果,介绍了MG7-Ag、MMP11、IPO38等最新肿瘤标记物及其提取、测定方法。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吴宜珍教授介绍了食管癌的发生基因以及相关下游分子在动物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着眼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方面,回到最基础的粪便筛查,力图用最简便的方式寻找肿瘤早期诊断的突破口。在超声内镜研究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李玉棠教授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概述,并对新进展进行阐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东教授对超声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作了介绍和总结;台北慈济医院萧宗贤教授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酒精注射治疗作了介绍。在消化道病原学的研究方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陈烨教授概述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刘志铭教授介绍了Hp诊治进展;澳门镜湖医院余汉豪教授从另外的角度讨论了Hp诊治的相关问题,介绍了N-乙酰半胱氨酸在抗Hp中的治疗价值。在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方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巴亚斯古楞教授在通过独立研究筛选华人群体克罗恩病易感基因所获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克罗恩病免疫和基因组学的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叠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此外,台北慈济医院陈建华教授对年轻人GERD作了总结。于君教授对撰写高质量SCI论文的方法作了详尽介绍。
另两个分会场也同时展开了对消化道疾病热点问题的讨论。
消化道肿瘤是近年的研究热点。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介绍了巨噬细胞和炎性因子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介绍了胃肠道癌发生与预防的相关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修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建林教授结合他们团队研究的三叶因子、JTB、Midin等数个胃肠道癌候选标记物以及拉曼内镜的临床应用,对胃肠黏膜病变和胃肠道癌早诊断、早治疗提出了新设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姜泊教授对结直肠平坦型腺瘤的内镜下诊治作了介绍,提出了应用多种内镜手段共同筛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的观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姒健敏教授对胃肠黏膜抗损伤、防癌变的研究和预防药物进行了详细论述。
Hp仍然是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难以根除的Hp感染的治疗策略以及Hp对肿瘤发生的影响方面。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吴登强教授、香港玛丽医院孔繁毅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教授、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均对Hp治疗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对将来华人群体Hp感染的治疗方案提出了展望。对GERD的研究讨论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介绍了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按需治疗进展,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郭招宏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邹多武教授作了关于难治性GERD诊治的精彩讲座。
对胰腺疾病的介绍中,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结合其团队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关进展作了精彩报告,台湾成大医院陈炯瑜、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王兴鹏教授和沈阳军区总医院郭晓钟教授对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进行介绍,比较了各种评估方式和治疗方案,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建议。
在功能性胃肠病和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胡志远教授介绍了功能性胃肠病的最新诊治进展;台北荣民总医院卢俊良教授对目前最难诊治的功能性腹痛进行了相关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罗金燕教授对慢性便秘的规范化治疗作了阐述。针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原因,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教授对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作了阐述;台湾义守大学医学院黄士哲教授介绍了消化系统激素的相关研究,其关注点不仅是消化系统激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亦谈及消化系统激素与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发病的相关性。
在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从炎症性肠病可能的诱发因素以及炎症性肠病状态下感染的高发情况两个方面介绍了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提出炎症性肠病患者应重点警惕巨细胞病毒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应重视预防接种的观点,并提出了推荐的接种方案;林口长庚医院邱正堂教授介绍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进展和规范化的治疗方式。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袁耀宗教授对亚太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作了新的解读。
当晚举行了“世界华人盛典”主题晚会,樊代明院长、沈祖尧校长、厦门大学杨振斌书记精彩致辞。杨云生主委,台湾林肇堂理事长、王秀伯理事长,香港刘润皇主席以及两岸四地世界华人大联唱、大合唱,晚会简约、热烈、高潮迭起,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的浓浓情怀。
24日上午的会议围绕消化内镜和肝病两个重点展开。
消化内镜分会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委张澍田教授作了努力识别消化道早癌的报告,并提及消化内镜医生应重视提高自身素养,指出这是消化内镜界推崇技术创新外最不可忽视的力量。林口长庚医院苏铭尧教授报道了结肠早癌的诊断治疗方案,应用放大内镜、NBI内镜、图像增强内镜(IEE)作出精细的诊断,同时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癌病变进行治疗。台北荣民总医院侯明志教授介绍了ESD新技术,指出独到的小辅助装置和基础器械配合应用可起到特别的作用;集成式机器人器械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赵伟仁教授论述了香港内镜诊疗技术创新和观念改变。香港消化内镜学会主席刘润皇教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35年间对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演变,内镜治疗不断发展,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延续至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让诊治迈上新台阶。西京消化病医院郭学刚教授对ERCP进行阐述,详细、规范地提及ERCP流程中每个步骤所需注意的事项,也对最新的技术材料以及该诊疗手段的规范、合理发展作出了建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带来了通过ERCP对急性胰腺炎时Oddi括约肌功能的研究,整合了ERCP技术和消化系统动力测定,成为消化病学亚专科的学科交叉典范。
肝病专场中,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刘俊人教授介绍了HCV相关内容。香港中文大学黄丽虹教授对HBV的抗病毒治疗以及HBV感染继发肝癌等方面进行阐述,着重介绍抗病毒的介入时机和应用甲胎蛋白等指标对肝细胞癌进行筛查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玉兰教授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肝肠轴等途径影响免疫系统,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病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等免疫相关性肝损伤,并从分子机制层面叙述了可能的影响途径。台北荣民总医院苏建维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PBC在台湾的发病情况和诊治、预后情况。脂肪肝方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林口长庚医院陈威廷教授分别介绍了脂肪肝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进展。香港中文大学黄炜盛教授介绍了Fibroscan对脂肪肝的诊断和评估意义。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介绍了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发展,包括肝硬化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肝硬化状态下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介绍了新的治疗方式,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腹水泵、利福昔明等药物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郝建宇教授谈及肝硬化的肺部并发症,指出此类疾病机制不清,诊断容易,治疗困难,肝移植是目前惟一的有效疗法。
第四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于2013年11月24日中午落下帷幕。三位大会执行主席海医会消化常务副主委兼总干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建林教授、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台大医院王秀伯教授、香港内视镜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刘润皇教授共同主持了闭幕式并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们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的消化病学术盛会,与会专家就消化系肿瘤、Hp、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肝病、胆胰疾病以及消化内镜等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拓宽了视野和思路。本次大会的眼光和胆识超越历次海峡两岸消化论坛,齐聚全球华人消化学者,让从事消化病、消化内镜和肝病的华人学者们加深彼此了解、加强相互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圆满完成了此次大会的历史使命。最后,他们对世界各地的同道们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欢迎专家学者出席两年后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