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虎雄
一
作为地方名校的老校,一般都会建新校区,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面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政府也将为老校建新校区作为基本对策。于是,作为名校的老校都有几个校区,形成了大校,甚至教育集团。
新校区的建设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代建,学校只要拿钥匙;二是学校参与,方案形成之时,学校便渗透意图,建设还是政府承担;第三,完全由学校负责建设。无疑,从教育角度来看,第三种最为合理,因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基本的校舍、场地、景观就能体现出来,学校负责建设,完工时呈现的不是房子,而是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的中间,有一个最佳期、最佳点,校长必须有“经营”意识,才能在“传承”中发展。显然,建造新校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二
“爱德·求真”是吴江实验小学积淀百年的文化经典。先辈以“爱德”勉励我们,“以爱育人,以德树人,培养大爱大德的学子”;后人又以“求真”迎时代潮流,启迪师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爱德”是学校文化之魂,“求真”是学校文化发展之源。新校区建设,必须将老校的文化经典“镶嵌”在新校区整个空间里,这种“文化嵌入”,体现在校舍、庭院、景观等方面,需要进行精心构思与实施,这里不一一细说。
说实话,很多的“文化嵌入”,仅是外在的文化描述,缺乏内在的文化质地,空泛为一种“文化装点”,这是当下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一大通病。建构整个空间文化,我们紧紧抓住了学校文化的“求真”精神,将成人的“文化描述”变成孩子们的“文化行动”。我们紧紧围绕“探究”这一应和儿童“求真”精神的主线,在新校全新的空间里,建构起“自然探究”“生活探究”“文化探究”三大领域,形成一个让儿童积极卷入的三维探究空间。“百种树”“百种石”,集中提供了自然探秘库;“菩提广场” “求真之路”,发掘了学校文化史;“水”“电”“磁”,呈现了生活体验的百科书。我们研制了“校园探秘”系列校本课程,让学校环境建设和学生的探究学习融为一体。学校成为孩子们探密的乐园、探究的文化场,成为孩子们“求真”精神的启蒙地。
从成人视角的“文化装点”转变为儿童立场的“文化行动”,这是学校文化发展中最容易忽视的关节点。“文化行动”当然也要体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然而,作为地方名校的老校,其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应该不在这里。核心要义应该在哪里呢?
三
一个企业能不能可持续、创新型发展,关键看两点:长处和短处的理解、处理。即,长处能不能发扬光大,短处能不能克服、消灭。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而言,更多取决于后者。一个国家能不能受到他国的尊重,一般也取决于两点:自身更多的优势和自己最少被人攻击的弱点。所以,美国成为头号大国,俄罗斯国力不算太强,然而受制于他国的缺点基本没有,所以他国也不敢惹。
寻找文化发展的短板,尤其是致命的短板,应该是学校文化发展,乃至创新的“最佳点”。这个“最佳点”要在文化诊断中发现。“文化诊断”,就是从一些行为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内隐规矩与内隐概念,判断其是否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优秀的教育思想相一致。文化诊断是学校文化经营中的难点,一方面我们不注意诊断,另一方面我们不会诊断。“文化诊断”的基本测试手法:观察学校师生面对基本问题、利益冲突时的表现。这最能体现出学校文化发展水平,最能试验出学校文化发展的致命短板。
为此,我们广泛了解师生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态度,并实际了解师生日常教育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大量的访谈、问卷、情境考察、问题争鸣等方式,梳理出两大教育问题:一是教师在学校处于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学生几乎处于绝对服从地位。尽管老师们非常认真、严谨,却不大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教育几乎处于一种“专制”的情态。二是教师还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没有真正关注。教育的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的功利取向。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况,师生们已经熟视无睹,不觉得是个问题。教育专制、教育功利,成了学校文化发展的致命短板。
试出了“短板”怎么办?这就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契机,新校区建设,就是一个消灭“文化短板”的好契机。抓住新校区建设,我们提出教育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将“理解、宽容、保护、激励”作为教育的基本准则,这样的教育才会“生动”。教育要超越当下,立足长远,培养更具发展力的“素养”,这样的教育才会“大气”。儿童立场,教育的内在法则;素养至上,教育的质量使命。于是,承“爱德·求真”校训,办“生动·大气”教育,这一教育新追求渐渐明晰起来。2009年10月,新校区启用仅一个月,《“生动·大气”教育文化建设纲要》就经省内外名家论证顺利通过。文化建设纲要系统建构了“生动。大气”教育的“理论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这一份文化发展规划,在省内的小学界还是首创,引起了一些著名学校的管理团队的高度关注。
四
“我梦想,每天和爸爸妈妈去东太湖散步”“我梦想,有一天和王亚平姐姐遨游太空”……这样充满“儿童情结”的标语,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学校的广场。小到一条标语,大到“基于儿童的制度重构”,以往大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现在我们研究儿童应有的权利:儿童有迟到的权利,儿童有落后的权利,儿童有犯错的权利,儿童有辩驳的权利,儿童有选择属于自己的课程的权利等等。这些教育文化的转变的源头,在于领头羊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而教育领头羊的思想的转变并成为全体师生的行动,需要一个好的实施契机——抓住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契机,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更新与发展,这是我们最大的体会。我们用文化经营的理念,在新校区落成之际,有效克服“文化短板”,教育的“儿童立场”得到了“嵌入”和弥散。
新校区落成前后,我们进行了多达10余次的“寻找文化发展的动力聚焦点”的研讨活动,最后落在了“一师一卷”的考试评价改革,重构了教育生态,改变了教师“专制与功利”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是的,新校区,新的不能只是校舍,教育要借此东风实现新思想的启蒙、新文化的着落。这,或许是新校区建设和新厂房建设的最大不同吧。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