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广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有太多的外地人迁居于此,我也是一位外地人,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至今已12年,其间听到过很多对老广州人的评论,比如说他们精明、小气、排外、难以融入等等,从这些评价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外地人对广州人的对立情绪。其实也大可不必如此,既然我们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就应该去适应这里,热爱这里,那么首先要去了解她,就像美好的爱情首先要基于彼此的了解一样,还没有了解,怎么会爱上呢?
这几年搬到老城区一个较老的社区居住,接触的广州人逐渐多了起来,对广州人的印象渐渐明晰,所以今天我也来凑个热闹谈谈我眼中的广州人。
一
在我眼里,广州人是很有人情味的,他们对广州这座城市、对自己广州人是充满感情的。有这样几件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件事是广州最后一班一元公交车的谢幕。广州地处岭南,一年当中就有差不多半年比较炎热,所以近几年只需一元钱的非空调公交车都陆续被淘汰,换上了2元的空调车。去年的10月8日晚广州历史上最后一辆非空调公交车就要卸任,100多位街坊自发地来到111路始发站黄石路公交总站为这辆车送别,他们穿上了专门为送别制作的黄色T恤衫,拿出相机把这辆车的每个角落都拍遍,说是要留作纪念。最后在夜色中,50多名乘客挤满了这辆车,大家欢笑着或坐或站,说是要陪伴它走完最后一趟路程,就像送别一位老朋友一样。人们并不在意多年来乘坐它的拥挤和闷热,反而由于常年乘坐对它产生了感情,对它的卸任恋恋不舍。整个送别的过程充满了怀旧的温情。这件事情让我颇有感触,我看到了广州人浓浓的人情味。
第二件事是去年9月1日海珠桥在18个月大修后的重新开通。开通的前一天晚上就有成千上万的市民赶来参观,开通的当天上午更是举行了隆重的由广州市长陈建华和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等带领的千人过桥仪式,庆典上轮船鸣笛、气球放飞、掌声雷动,大家都激情澎湃。整个广州市还在市民中举行了“我与海珠桥的故事”征文和展览。这个征文的通知发到我女儿的学校,老师让家长指导孩子去写,我们没写,因为作为外地人,我们对海珠桥并不熟悉,但很多广州本地人,他们都写了,还提供了一些海珠桥的老照片。我就很感兴趣,广州人为什么对海珠桥这么有感情?一查才知道,海珠桥于1933年建成,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日寇和国民党的两次毁坏,建国后多次重修。在广州人的心中,“海珠桥”这三个字,涵括的早已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她是广州城的标志,她是广州人的情结,她见证了一座城市80载的沧桑繁华。广州人对海珠桥的感情就是对广州城的感情,就像我们对自己故乡的感情一样,那是深入骨髓、无可替代的,所以我深深地理解他们。
第三件事是去年10月份“爱心传递 请为一个10岁患病男孩奉献你的爱心”的故事。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女儿就读的学校——海珠区实验小学。五年1班的10岁男孩王崇熙,中秋节以来持续高烧不退,后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需要高额的费用(第一阶段20万,后续疗程大概需要75万),医保能报销的不到一半。而他家经济十分困难,爸爸此前开的士,但因得了肝癌,年前刚动了手术,家里已花光了所有积蓄,房子也卖了,如今全家仅靠妈妈1500元左右的收入维持生计,每月还要付500元的房租,巨额的医疗费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10月10日,《广州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全市发动捐款,仅三四天就募集到80万元,男孩就读的学校也在10月14日上午进行现场募捐,孩子们都排着队,100元、200元、500元、有的孩子把一年的利是钱1000多元都捐了,仅一上午全校就募集到51万元。每年大大小小的募捐太多了,很多老百姓也都麻木了,可这一次不同,这是发生在广州的事情,而且是身边的真实故事,家长们都非常热心,不仅小孩子捐,而且家长们也在朋友圈里宣传,帮助筹钱,女儿班里有位家长帮忙筹到一万多元钱,场面非常感人,据说患病男孩的妈妈感动得当场哭倒。通过这件事,我看到广州人对广州事特别是对自己身边事的热心,因为他们都是广州人。
二
广州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城市,她中西合璧,兼容并包,在这里,最传统最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最西方的生活方式自然融合。
我住的小区里有些土生土长的老广州人,他们很多都会在门口供奉上土地财神,每月初一十五的时候都要上香,所以楼道里经常飘着燃香的味道,那些做生意的就更加虔诚了,必定要在店里供上神龛,请上财神呀、关公呀什么的,那就不仅仅是初一十五上香了,而是每天必敬香,相当虔诚的。若是大点的店就更加讲究了,除了神龛之外,还会布置一个小水池,装上水车不停旋转或者摆上透明水晶球,寓意着好风水好财运。
岭南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自从禅宗初祖达摩来到广州到六祖慧能在岭南弘法,一直到现在,这里有着浓厚的禅学氛围,细数这几年我去过的寺庙,光孝寺、南华寺、六榕寺、华林寺、海幢寺,座座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众多的善男信女虔诚地膜拜,祈求着平安和福报。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在14路公交车站等车,还遇到一位女居士,她向我们宣传要信奉佛教,要我们坚持每天双手合十念100次“南无阿弥陀佛”(她说的广东话,我听着大致是这个意思)就可以有福报的,我告诉她,不必每天念那么多次吧,只要心中有佛,多做善事就行了,这也是禅宗的理念。虽然最终我也没有做到每天念100次“南无阿弥陀佛”,但我还是深深地记住了她脸上的笑容散发出的善意的光辉。看来佛教禅宗在广州确实有很深厚的民众基础。
另外,很多广州人生病了,首先要先看中医,有些急性病,中医不能立竿见影的,或者需要动手术的,才去看西医,他们特别相信中医对人身体的调理作用,所以省中医院每天都很多人的。在平时的日常饮食中他们更加注重中医里讲的寒与热的平衡。我们北方人吃东西是比较随便的,嘴馋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如我女儿小的时候爱吃薯条,有时感冒发烧了也嚷着要吃,那想吃就吃吧,我们就给她买呗。可是广州人是不会随便给孩子吃薯条的,他们觉得薯条非常热气,吃多了会引起发烧的,还有那些煎炸烧烤的东西都是不能多吃。那既然不能吃热气的,再加上广州本身湿热,就吃点寒凉的祛祛火呗。那可不行,广州人是很讲究的,以前我一直不明白广州人为啥专爱喝普洱茶,对于绿茶和红茶不怎么接受,是因为价格的原因?或者口感的原因?或者文化的原因?反正猜不透。后来才知道,原来广州人认为绿茶太凉,不能喝,喝了会腰疼或者会晕茶的,而红茶呢,虽然性温,但属于温中偏热,有些人喝了扁桃体会发胀,只有普洱茶,是最温厚滋养的,或者花茶,玫瑰花呀、桂花呀这些,也比较温和。我们北方人可是见着什么茶就喝什么茶,无所谓的。
广州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入,比如前些天平安夜、圣诞节,广州人怎么过呢?要我说这是西方人的节日,关我们什么事,可是很多广州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会在平安夜去教堂感受基督教的节日氛围,听一听唱诗班的圣歌,听完了圣歌,再去西餐厅或酒吧宵夜。根据百度网页搜索的数据统计,圣诞节期间广州教堂的搜索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居全国第一,沙面基督教堂居全国第三。可见广州城里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氛。在广州,西餐厅很多,而且价钱便宜,很大众,消费主体是年轻人,但也有不少中老年人会去光顾。我看我家周边的那些西餐厅开一家火一家,每天都坐得满满的,很多年轻人吃完了也不走,拿着手机或手提,享受着免费的wifi和幽暗柔和的灯光。
既然最古老又最现代、最中国又最西方的生活都可以在广州和谐并存,那为什么老广州人就不能接纳外地人呢?想来外地人也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几年前有一次过年,我家请了一个人来清洗抽油烟机,那时洗油烟机市场价也就50元左右,最多100元不得了了,结果那个人硬是坑蒙拐骗非要我们出300多元,反正是我们遇着诈骗了,很是气愤,后来和邻居的广州老伯谈起这事,他很肯定地说:“那人一定是外地人吧。”我一想,是呀,确实是个外地人。经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广州人为什么反感外地人,他们已经认定了那些坏事都是外地人做的,广州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其实一旦他们认为你是个规矩人,他们对你是很友好和尊重的。比如同一栋楼的阿婆一见面总是会笑眯眯地掏出钥匙帮我开楼道的大门,并用粤语和我寒暄一会儿(她似乎一点普通话都不会);坐在小区石凳上休息的邻居老伯见了面也会主动站起来笑容可掬地和我聊很久;楼下士多店的阿姨在我每次买她家东西时都会说上“谢谢”。这都让我感觉很温馨,很好,其实他们真的很友好。
现在的我,生活在广州很享受,享受这里冬天的暖阳,享受这里甜蜜的水果,享受这里人们脸上的笑容……想到这里,我觉得内心非常宁静。朋友们,既然我们生活在这里,就让我们爱上这里吧。
责任编辑 朱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