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4-03-18 16:10屠惠远陈冲王明喜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减排能源环境

屠惠远 陈冲 王明喜

摘 要:时已至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明显,环境和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国家公布绿色能源新政策,推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在应对金融危机复苏经济的同时,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出台一些绿色贸易壁垒。针对碳关税这一绿色贸易壁垒展开分析,阐述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关税”;减排;环境;能源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90-04

一、碳关税的由来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征收。“碳关税”最初是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为避免欧盟本地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国际竞争,希望欧盟国家对不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征收商品进口税。

2009年6月22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规定对所有污染额度进行拍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2050年再减少80%。与没有完成或者没有减排目标的国家产品相比,美国生产的同类商品成本较高,处于不利的国际竞争地位。为了避免使美国制造业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范例。但是欧洲的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省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计税标准通常在每吨碳10美元~70美元之间。

二、碳关税的本质

美国提出“碳关税”,是想依据自身在新能源技术及产品方面的优势,通过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为本国减排企业提供“低碳补贴”。在此过程中,奥巴马政府试图以绿色产业带动经济复苏,从中补偿自身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损失,借机完成对碳排放产业的革命,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增加国际气候谈判的筹码;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分担美国实施减排措施代价的同时,还要背负污染环境的恶名,而自身的宏观经济和高耗能产业特别是造纸、钢铁、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由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起步较晚,科技含量不高,在全球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充当“世界加工厂”角色,为全球生产最终产品。例如,中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产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既消费了最终产品,避免了本国生产最终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还要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这很不公平。“碳关税”是发达国家经济霸权体现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头脑国家”对“躯干国家”的一种新的掠夺模式。

如果美国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则相当于以税收的方式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削弱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这实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延伸,以保护环境之名筑建隐性壁垒——绿色壁垒。更通俗地说,美国将减排与保护性关税“捆绑销售”,试图搞“一箭双雕”。诚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09年7月3日指出的那样,“碳关税”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三、碳关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仅从2008年中国“高耗能产品”出口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短期负面影响不容小觑。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 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0.6%,约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5 386.6亿美元的31.5%。同时,一旦美国实施“碳关税”,欧盟各国必将效仿,中国对外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去年中国对欧洲出口2 928.8亿美元,约占全年总出口额的20.5%,美欧相加则是38.2%。

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显然将是美国碳关税重点“关照”对象。从中国对美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碳关税”的征收,无论对中国进出口还是对国民生产总值均将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负面影响程度随着碳关税税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相比较而言,对美出口影响要略大于进口影响(见表1)。

2009年1—2月,中国相关产业的产出与去年同期相比,水泥、化肥和钢铁分别增长了17%、4.6%和3.1%,而造纸和玻璃则分别下降了5.8%和2%。如果考虑美国碳关税的征收(见表2),水泥、化肥和钢铁的增幅将会下降,而造纸和玻璃业将进入“增长衰退期”。 由于相关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非能源密集型(低含碳)等其他行业的产出则有所增加,但是其增长的幅度要远低于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出水平下降的幅度。因此,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各产业的发展而言,只有极少部分新能源企业和高技术企业从中受益,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总体效果是弊大于利。

碳关税的征收将导致中国大量产品无法保持现有对美价格优势,届时必然出现出口骤降的局面。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破产,出口加工贸易就会进一步下降。中国机电设备商会的调研显示,目前中国家电出口行业平均利润率一般在3%~5%左右。即使略有价格优势,能够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而言,由于“碳关税”的征收,中国产品利润将进一步单薄。在国内尚未实施碳税的情况下,碳关税相当于对国内出口企业征收碳税,最终将导致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价格落差。从而导致大批出口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变窄,形成新的挤压和倒闭,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挫伤显而易见。

除却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外,美国对华征收碳关税还将对中国就业造成负面效应。由于征收碳税,能源成为一种更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将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将会相应采取减少生产的措施,失业率将随之上升,对中国本不乐观的就业市场落井下石。endprint

四、中国对碳关税的态度

2009年7月3日,商务部表态称中方坚决反对征收“碳关税”,其理由是美方此举违反了WTO规则和《京都议定书》中有关条款。 在短期内,WTO基本规则和《京都议定书》可作为反对“碳关税”的有效工具,但中长期来看,难以抵挡住碳关税的实施。一方面,“碳关税”照顾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能够取得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默认和支持。尽管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在WTO框架内难以找到合法的依据,而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暖的大格局下,“碳关税”作为一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手段经过包装似乎有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京都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没有硬性规定,但其有效期到2012年。而美国《气候法案》规定2020年起对超标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届时《京都议定书》对碳关税措施已经不再有约束力。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对碳关税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格局下,低碳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投入、高消耗经济模式已经给中国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致使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因此,碳关税将成为中国及相关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这未必全是坏事。在将压力变成动力的同时,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旦中美等资源消费大国走上低碳经济之路,世界上油气、资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廉价的资源又反过来进一步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不但要有所为还要有所作为。

五、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和建议

当然,认同低碳化并不等于认同美国的碳关税。为了有效应对碳关税措施,我们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分析,如何为中国出口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能效,使产品符合国际能耗标准,跨越碳关税这道绿色壁垒,在将来国际新规则下畅通无阻。

(一)对外策略

1.对减排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中国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增进美中双方政府的了解,协调双方的立场,尽可能减少彼此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的摩擦。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碳关税”等问题的沟通,积极参与包括“碳关税”在内各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研究,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适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新主张和建议,通过国际协调机制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主动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制定利于多赢的新规则,使中国从一开始就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突破壁垒,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抓住双赢点多作文章

中美双方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合作潜力,美国拥有先进的低碳技术,而中国拥有低碳技术需求的巨大市场,二者正好互补互利。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美国低碳技术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美国实体经济复苏,同时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不过,在低碳高新技术输出方面,欧洲同样可以拓展中国市场。这就增加了中国在与美国进行碳关税谈判的筹码,在短期内将碳关税摩擦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美国的金融危机很难说已经见底,而且其失业率已达26年来最高点,一旦中国因美国碳关税的提出而进一步放慢出口,那么中国向美国采购的商品会随之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美中双方都无益处。

(2)碳关税会增加贸易壁垒,对美国经济和环保造成不利影响。今天美国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难道明天中国不能对从美国进口商品坚持别的标准吗?中国完全可以向人均排放量高的美国开征碳关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贸易数据显示,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其主要供应国是加拿大和欧盟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碳排放不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上都比美国低得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可能会被免除碳关税,美国的高碳商品进口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只会引起出口国报复性贸易壁垒。如果各国都单边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那谁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使得饱受金融危机的国家继续为经济复苏苦苦挣扎,而地球还是会受温室气体过度排放之苦。

(3)强调发达国家污染环境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应承担更大的责任,首先减排。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使得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一笔生态债务,因此,发达国家除了在保护环境中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外,还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以抵消其欠下的环境债;并把减排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比如新能源开发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共同保护全球的气候,而不是通过碳关税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4)将中国国情及具体问题纳入国际讨论和谈判范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人均收入较低、工业化尚没有完成的发展中国家,适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为了改善民生,不可避免。而美国已经是一个发达的“经济巨人”,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

(二)对内策略

为了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降低单位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采取行为减排和技术减排双管齐下,把碳关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所谓行为减排是指在不同时间段内,减排的量相同,如随手关灯,行为减排是最廉价、最洁净和最快捷的减排手段;技术减排是一个学习、吸收和使用的过程,随时间推移,减排的量逐渐增加,如更新设备和发明创造[1]。

1.行为策略

(1)利用税收、拍卖和配额等经济手段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的方式使排污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降低产品能耗的目的。因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与其伴随产品的价值无关,所以最佳碳税应依据从量税征收,而不是从价税。加大碳税的灵活性和调节力度,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碳税的税率,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实行差别税率,使碳税政策能反映出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企业的鼓励和优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性税收。endprint

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较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重新设计工艺,降低碳排放量。

(2)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领导层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 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

2.技术策略

(1)推动企业内部进行节能改造,淘汰过时的设备,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加速设备的折旧,缩短设备的升级时间。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把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必须有效防止外商将“高碳”商品进一步转移到中国加工,并防止外商将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转移到中国。

(2)加大具备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投资力度,以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立足。鼓励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大举投资新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充分发挥在生物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扩大政府采购,培养国内需求市场,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以使中国在太阳能热水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对电网进行升级和改造,扩大电网的容量和承受能力,为风能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利用企业融资和国际援助加大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开发的投入,尽可能早地自行开发碳捕捉及封存技术。通过试点,掌握核心技术和流程;对满足地质条件的可能埋藏区域进行评估和规划。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应用可能对中国最终温室气体总量减少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可能形成一个新产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4)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建立一个支持全国清洁能源研发和投资的非盈利性贷款机构或信托基金公司,不进行分红,而是循环投入其业务领域。通过投资开发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展开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在提供资金支持时,要注意资金的分配问题。新技术的研发属于远期投资,利在将来;设备更新属于即期投资,利在现在。在存在预算约束的情况下,用于远期的投资越多,用于即期的投资越少,二者之间处理不好势必影响产业的发展。要妥善解决这一投资权衡问题,必须把远期投资和即期投资置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Kennedy P.W.Optimal early acti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5(1):16-35,2002.

[2] 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较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重新设计工艺,降低碳排放量。

(2)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领导层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 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

2.技术策略

(1)推动企业内部进行节能改造,淘汰过时的设备,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加速设备的折旧,缩短设备的升级时间。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把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必须有效防止外商将“高碳”商品进一步转移到中国加工,并防止外商将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转移到中国。

(2)加大具备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投资力度,以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立足。鼓励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大举投资新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充分发挥在生物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扩大政府采购,培养国内需求市场,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以使中国在太阳能热水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对电网进行升级和改造,扩大电网的容量和承受能力,为风能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利用企业融资和国际援助加大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开发的投入,尽可能早地自行开发碳捕捉及封存技术。通过试点,掌握核心技术和流程;对满足地质条件的可能埋藏区域进行评估和规划。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应用可能对中国最终温室气体总量减少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可能形成一个新产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4)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建立一个支持全国清洁能源研发和投资的非盈利性贷款机构或信托基金公司,不进行分红,而是循环投入其业务领域。通过投资开发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展开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在提供资金支持时,要注意资金的分配问题。新技术的研发属于远期投资,利在将来;设备更新属于即期投资,利在现在。在存在预算约束的情况下,用于远期的投资越多,用于即期的投资越少,二者之间处理不好势必影响产业的发展。要妥善解决这一投资权衡问题,必须把远期投资和即期投资置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Kennedy P.W.Optimal early acti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5(1):16-35,2002.

[2] 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较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重新设计工艺,降低碳排放量。

(2)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领导层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 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

2.技术策略

(1)推动企业内部进行节能改造,淘汰过时的设备,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加速设备的折旧,缩短设备的升级时间。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把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必须有效防止外商将“高碳”商品进一步转移到中国加工,并防止外商将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转移到中国。

(2)加大具备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投资力度,以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立足。鼓励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大举投资新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充分发挥在生物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扩大政府采购,培养国内需求市场,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以使中国在太阳能热水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对电网进行升级和改造,扩大电网的容量和承受能力,为风能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利用企业融资和国际援助加大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开发的投入,尽可能早地自行开发碳捕捉及封存技术。通过试点,掌握核心技术和流程;对满足地质条件的可能埋藏区域进行评估和规划。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应用可能对中国最终温室气体总量减少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可能形成一个新产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4)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建立一个支持全国清洁能源研发和投资的非盈利性贷款机构或信托基金公司,不进行分红,而是循环投入其业务领域。通过投资开发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展开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在提供资金支持时,要注意资金的分配问题。新技术的研发属于远期投资,利在将来;设备更新属于即期投资,利在现在。在存在预算约束的情况下,用于远期的投资越多,用于即期的投资越少,二者之间处理不好势必影响产业的发展。要妥善解决这一投资权衡问题,必须把远期投资和即期投资置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Kennedy P.W.Optimal early acti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5(1):16-35,2002.

[2] 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减排能源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环境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中国西北地区光伏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估
我国冷藏车减排的可行性研究
船舶动力节能减排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