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娴,李 晓
(无锡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 )
丙肝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肝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除了引起肝脏病变之外,还可以引起许多肝外表现,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和肾小球肾炎[1]。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2]。当血中的冷球蛋白增高(>25 mg/ml)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3],冷球蛋白血症伴常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我院于2014年1月收治1例丙肝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肾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66岁,因“浮肿、泡沫尿4年余,加重1月”收入院。患者35年前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经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2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三系降低,腹部B超示:脾肿大,考虑脾亢,行切脾治疗,治疗期间有输血引起“丙肝”病史,丙肝病毒定量3.5×106IU/ml。17年前曾出现脑梗死病史,未留后遗症。有“高血压”病史6年,平时口服“非洛地平、缬沙坦”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4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及颜面部浮肿,解泡沫尿,夜尿增多(2~3次),伴腰酸,未予重视。3年前患者感浮肿、泡沫尿较前加重,查24 h尿蛋白6 g,ANCA阴性,肾功能正常,诊断“肾病综合征”,予“CTX 0.8 g”冲击治疗,未使用激素,后因复查血常规:WBC 12.7×109/L,N 64%,PLT 1 350×109/L,至我院血液科查骨穿考虑为“骨髓增生性疾病”,住院期间查24 h尿蛋白为5.01 g、2.86 g、3.84 g,转至肾内科行肾活检术,病理:考虑异常球蛋白血症所致肾损害。患者辅助检查生化结果显示:尿NAG 21.6 U/L,尿RBP 40 923 μg/L,总蛋白62.5 g,白蛋白31.2 g,尿素氮9.66 mmol/L,肌酐103.2 mmol/L,血沉35 mm/h,血小板计数689×109/L,补体C3:0.36 g/L,补体C4:0.14 g/L均下降,类风湿因子39.9 IU/ml,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丙肝病毒定量3.5×106IU/ml,冷球蛋白报告为:315.5 mg/L(正常<192 mg/L),诊断为:丙肝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肾炎。患者临床上有双下肢及颜面部凹陷性浮肿,四肢存在皮肤紫癜,主诉牙龈疼痛,双足底见散在红斑,并自觉疼痛瘙痒。治疗方案:①标准、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疗程为1~2年左右;②丙肝病毒核酸复制转阴后3~6月重新评估,必要时加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程为1~2年左右;加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保肾等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四肢远端保暖以免出现四肢远端坏死,给予适当热敷。
2.1 心理支持 本疾病治疗周期长,不能彻底治愈,患者得知后,会产生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和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制订治疗方案,提出自我要求,积极予以满足。
2.2 注意保暖 由于冷球蛋白血症的特点,该病遇冷会导致病情加重,要特别注意身体暴露部位的保暖,特别是四肢末端血液循环较慢的部位,可针对性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室温在26℃左右。
2.3 规范化抗病毒治疗 最近几年,α-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已经是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而此治疗方案的周期长达1~2年,病人易产生倦怠心理,此时应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取得病人家属的重视和配合,鼓励病人坚持规律用药,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指标及B超等。
2.4 液体管理 患者为丙肝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双下肢及颜面部凹陷性浮肿,有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在护理过程中,应每日监测患者的血压、体质量以及尿量情况,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计算出每日所需摄入液体量,避免水肿加重。
2.5 饮食干预 患者的饮食为低盐饮食,每日钠盐的摄入量<3 g/d,同时患者的尿液中流失大量的蛋白质,患者在饮食中宜进食牛奶、瘦肉、鱼肉等优质蛋白质,并且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在抗丙肝病毒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多食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精细搭配适宜,少食或不吃含糖量高的食物。
2.6 预防感染 患者长期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抵抗力降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病人安置于单人病房,病室每日可用空气消毒循环风消毒2 h。病人在病程中四肢存在皮肤紫癜,主诉牙龈疼痛,双足底见散在红斑,并觉疼痛瘙痒,指导患者多用温开水漱口,预防口腔炎及黏膜溃疡,保持皮肤清洁,及时修剪指(趾)甲,避免因瘙痒挠抓皮肤时引起皮肤破溃引发感染。
2.7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维持血压在适当范围内[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6年,曾出现脑梗死病史,指导患者按时遵医嘱正确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基础病变为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紫癜、肢端动脉痉挛、指尖坏死、下肢溃疡,约60%的患者有肾脏受累,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目前,冷球蛋白血症分为三型:Ⅰ型仅含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Ⅱ型含有单克隆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Ⅲ型由两种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组成。Ⅱ型和Ⅲ型称为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常见于感染性和系统性疾病,如HCV感染、自身免疫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本例患者结合其长期丙肝病史,临床存在肝内、肝外多系统损害改变,诊断明确为丙肝相关性冷球蛋白血症肾炎。本病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认识到保暖对患者皮损的预防尤其重要,抗病毒药物、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此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GUMBER SC,CHOPRS.Hepatitis C:a multifaceted disease,Review of extrahepatic manifestarions[J].Ann Inern Med,1995,123:615-620.
[2] 王素霞,邹万忠,王海燕.透射电镜检查在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6):328-331.
[3] 胡南,文海泉,杨艳.冷球蛋白血症[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3):212-214.
[4] 王庆文,龚德华.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5):45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