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徐贤胜
摘 要 独山子新建1 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成为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齐名的“建国60周年百大经典工程”之一,其持续保持积极、健康、有效发展态势的关键之一在于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大型工厂 安全高效生产 以人为本 青年人才培养
新疆大发展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众多投资主体上马的大型现代化工厂在天山南北广袤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在关注这些项目的建设周期、安全质量、投产效益的同时,容易忽视企业保持平稳、健康、高效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尤其是一线青年员工的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各大工业园区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紧缺凸显了现实中面临的这一难题。
一、独山子世界级规模炼化企业的案例
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909年打出第一口油井,1936年10月17日成立独山子炼油厂,开始土法炼油,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石油开采史和七十多年的炼油史。1990年,独山子炼油厂形成600万吨/年炼油能力,1995年,14万吨/年新疆乙烯工程顺利投产,2009年9月,新建1 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乙烯/年产出合格品,公司一跃成为炼油、化工一体的世界级规模企业。
尤其是独山子新建1 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一次投产成功,成为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齐名的“建国60周年百大经典工程”之一,成为新疆发展史,更是独山子百年一遇的大事。
工程从2005年正式立项,到2009年一次投产成功,几万人数年艰辛,一朝胜利,令人欢欣鼓舞。项目投产至今,该公司生产、经营、财务三大指标持续保持积极、健康、有效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板块的排头兵。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轻油收率、炼油综合商品率、乙烯新区能耗、化工盈利等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持续位居中国石油板块第一。
而这个大项目当初开车投产的成功,很关键的一项因素就是每套装置的具体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的过关,这同时也是决定后续正常生产、并逐步满负荷后装置是否能够平稳高效运行且指标先进的关键因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也是验证这一观点的基础所在。
在当前独山子世界级规模炼化连续生产的员工队伍中,其绝对主力还是炼油和乙烯老区多年来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批骨干,很大比例的操作人员则都是近些年新引进的年轻学生。有一个数据,截止2013年6月,独山子石化住宿舍的单身职工超过2 000余人,这不包括家是本地的单身职工,更不包括和这些单身职工同龄的近两年结婚搬出集体宿舍的大批年轻员工。这个数据是独山子发展史上继上个世纪90年代上马14万吨小乙烯时单身职工人数的又一个高峰。
说起1995年8月一次打通全流程,一次投产成功的14万吨乙烯的情况,至今依然令人振奋。当初开车的主力军正是在此之前培养成熟的一大批年轻人,这里的“成熟”,不仅是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上的成熟,也是思想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上的成熟。
14万吨乙烯与今天1 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的连续稳定生产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劣势,那就是,当初独山子仅仅只有现成的炼油装置,比炼油技术密集度高得多的乙烯还是个新鲜东西,在本地没有可以借鉴和支持的经验力量。不可否认,存在的这一劣势,并没有阻止开车一次成功和逐步指标先进的目标实现,当初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开车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过关,是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的独山子,既有炼油开车和生产的经验、人才、技术,更有乙烯开车和生产的经验、人才、技术,一大批年轻员工经过业务部门的数年专业培训,在技术上或许也已经能够支撑大项目的稳定生产。现在的“四有一卡”操作法和上岗证的严格获取,也是相比当初小乙烯开车时的技术优势之一。
二、当今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聚焦
独山子最近这两次项目上的大发展,时间上间隔15年,差不多一辈人的年限,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队伍来说,双方的“代沟”或许不是差一辈人的概念,可能是有几辈人的差别。现在年轻人的观点是三年差一代!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观点。现在的信息流与15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年轻人的思想变化同样与15年前的年轻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技术上不存在“代沟”的概念,但思想上的“代沟”是不可置否的。特别是今天年轻人一代的上进心、责任心和思维模式与15年前一代年轻人相比,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暂且不言之更深,仅说两代人(暂认为15年相差的约是两个年代)表象与内心的一致性方面,今天的年轻人的心理与素质可能更复杂一些。上一代员工去奉献、去加班,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和上进心的驱使,而这一代人的想法就要复杂得多。
年轻人的技术业务成长只是一方面,而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今天的年轻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关注什么?或许不是一个共青团组织就能够去了解、交流、沟通和掌握的。让年轻人的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同步成长,满足大型现代化工厂稳定生产和经营指标先进,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推动大型工厂生产、安全、经营、效益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说“代沟”的形成,或许与这两带年轻人成长经历有关。上一代人家中大多是兄弟姐妹好几个,现在一代人以独生子女为多。家庭环境对个人性格的影响不可忽略。而外围大环境众多因素的变化,应该是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巨变的关键因素。在这里,就一个较为敏感而又无法忽视的现象做一初步探讨。
那就是,这一代人整体意识形态的模糊和主流价值体系的缺失。
近十多年来(刚好是两代人之间的时间),中国社会各种思想层出不穷,既有世俗的,也有具有宗教色彩的;有传播于大学校园的,也有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思想往往各执一端,吸引着各自的认同者和支持力量。就是说,和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不同,这些思想往往只吸引一部分社会群体。但对部分社会群体来说,一个特定的思想就成为其意识形态。 比如很流行,但又很难定义清楚的“愤青”一族及其思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思想或者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本属正常。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处于像中国这样的大规模的转型,都会产生多元思想。这也同时说明,针对多元的思想,有关方面无论使用怎样的政治或者行政控制,都不会太有效。这就是一个敏感且又需要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
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既属正常,也并不可怕。
在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核心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抓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一旦出现争论,我们的方法是“不争论”,这样的“不争论”贯穿在建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当前的“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经过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情况便是我们青年一代缺少或者模糊了共享价值观(这一点,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必须面对现实)。物质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少数传播者,而是因为社会的接受。任何一种思想不被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人所接受,就很难生存下来,更说不上影响力了。正是这一代人整体意识形态的模糊和主流价值体系的缺失,才会有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新思想、新思潮、新思维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是创新思想形成的一个必经途径。
有个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比较现实:让一个人去做某件事和让他去相信某种信仰不是同样的事,前者你可以用枪指着他的头来达到目标,而后者则难上加难,硬性规定大家去相信某些东西只能引发行为的依从,而非信念的改变,如果想让一个人不管什么目的去忠实于某个团体的信仰,那就用他需要的利益来引诱他,但同时增加其加入该团体的成本,人的弱点会很快让他陷入其中。
到此,我们想象一下,面对这一代年轻人,身边的人,随便选一个问:你的信仰是什么?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或结果?
换个问法:你的目标是什么?差不多你都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现实的答案。
回到独山子这样一个现代化大型工厂的建设、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企业管理的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那么,我们怎样理解管理的最高阶段是企业文化管理?
抛开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概念的深奥和故弄玄虚,让我们能够放下隐忧、获取信心的贴近我们实际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或许就可以理解为:让这一代人不但在业务技能上过关,也让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勇于上进的思想意识上过关。
一个团队这种理念的形成,青年人是主力,领导者是关键,至少独山子这个团队目前是这样。对这个主力,你关注越多,用心越多,获取得就越多,毋庸质疑。怎样去“管理”这个团队,是不是也应该有新思维、新方法呢?!
三、结束语
2014年恰好是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事实上“五四运动”是由一批学有所成的爱国学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精英”)和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愤青”)的参与而发动起来。“精英”也罢,“愤青”也罢,“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无论日后走进了哪一个政治阵营,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独自思想见解的大学问家。也就是说,“五四”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发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不可能是公众永远追求的唯一价值。九十五年前那些仁人志士呼唤的民主、科学、平等、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公众长期遗忘。当今的中国当然不需要热血青年去“火烧赵家楼”,而应该全面深入地研究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创造出能为社会持续进步提供支撑的精神食粮。从这个意义上讲,勇于创新的五四精神更值得发扬光大,敢于担当、讲求奉献更是年轻人责任意识、主人意识培养的关键,对当今的青年群体来说,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