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人手与人才
一位上海亲戚家的后生,自小到大品学兼优,而且拍过平面广告,当过学校形象大使。去年本科毕业,自立意萌发,于是,认认真真投档,风风火火面试,居然同时被几家单位录取,自己“择优”进入一家研究所工作。一边跟着做研发的导师打下手,一边做研究所的杂事,自己对工作、工资、福利、人际关系都相当满意,每天起早贪黑,穿梭于浦江两岸,感觉朗朗乾坤,一片光明。谁知实习期还没满,人事部门找其谈话,说完一大堆表扬他的话,以“很抱歉”作为转折句,告知单位不再要用他了。
痛苦万分,痛定思痛。后生认真反思自己,企图从自身言行导出恶果之因,终于想起了一件事情。在某个周末,恰逢后生的爷爷过90大寿,单位临时派后生出差,而这趟差本来是派给别人的,不巧别人病了,后生居然这样回绝领导:“爷爷90大寿只此一回,我不应该不在的,以后领导无论让我到哪里出差我都去。”当时领导客气地同意了,说:“那你就给你爷爷祝寿吧。”后生天真地以为领导不会介意的,敢问世上哪有后悔药卖?后来,听那个研究所的人说又进了一个本科生,是有背景的。后生释然,再度捡起书本,准备考研。按下不表。
工作对于想找工作的多数人来说,就是找“饭碗”,无论你品学兼优与否,长相帅气与否,你最初只能算人口,你在单位打个下手,打点杂算什么呢?连人手也算不上,更不要说是人才了。“人口”在经由人手通往人才的过程中,尚有漫长的路要走,肯定很不容易。
换个角度来看,“人口”是雇主给你饭吃,“人手”是吃自己挣的饭,而人才才是端饭给雇主吃的主。你作为“人口”,雇主给你“饭碗”,不是为了听你说你“爷爷的90大寿只此一回”的。
在职场,“人口”的存在感与人才的存在感有天壤之别。
我想起了,彼时我家先生就这样掷地有声地对后生说:“单位算老几?丢一份工作算什么?这年头,只要有能耐,谁炒谁鱿鱼还说不定呢。”
那么,先生是否可以算人才呢?我说不上。我只知道他跳槽多次,且每次跳槽都是猎头公司“挖墙脚”的结果,属于“流水的雇主,铁打的雇工”,虽然是雇工,职务至多是“总工程师”、“质量总监”什么的,但不妨碍他在职场说一不二,老板和下属都恭敬地听之受之。虽然其职场忠诚度乏善可陈,但每次由跳槽而增长的年薪却相当可观。这是硬道理。
你想让别人对你恭敬受命吗?你想对自己的年薪说了算吗?你想成为人才吗?
或许你觉得有份工作就可以了,寄希望工作总会熟能生巧,总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手。但万一别人比你有背景呢?比你有别的竞争力呢?为了明天醒来后人事部门不找你说“抱歉”,你得紧绷神经了。因为人手也不是不可替代的。
据说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大力倡导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了,你的应对措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