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

2014-03-16 14:52陈玉明崔勋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13期
关键词:代际新生代效应

● 陈玉明 崔勋

中国的新生代群体因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群体特征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对于新生代与非新生代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这种差异的存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廖小平、张长明,2007)。代际之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年龄的差异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代群之间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上,这一差异为组织与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一方面,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在价值判断、工作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常常是不同的(Dencker et al,2008);另一方面,代际差异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常常会引起不同代群间的冲突(Lyons & Kuron,2014)。因此代际差异成为了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重要领域,研究中国新生代群体的价值观特征,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虽然国内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代际差异及其带来的管理挑战,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足:首先,缺乏受到普遍认可的基于社会学的代际划分标准;第二,对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还有所不足,这种不足既体现在研究数量上,也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这两方面研究的缺失制约了对中国代际差异及其引起的管理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对代际差异理论的内涵与边界、研究的内在困境与代际差异实证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来予以解决,而这也是已有的国内研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代际差异理论,然后根据该理论的内涵来分析代群划分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范围,并阐述了代际差异研究的内在困境和不同类型实证研究方法的效果,最后来分析中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并为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代际差异理论概述

代际差异理论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2002)提出的,是指因出生年代与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偏好、态度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曼海姆认为“代”(generation)或“代群”(generation cohort)是在社会与历史过程中具有共同位置(common location)的一群人,这种共同位置使这些人具有相似的经历,并产生了趋同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模式。之后的学者Kupperschmidt(2000)根据这一观点将“代”定义为:具有共同的出生年代、年龄阶段,并在关键的成长阶段经历了重大人生事件的可识别群体。

根据曼海姆的理论,重大的社会历史性事件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产生代际差异的基础。社会变迁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处在人生关键成长时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群体的价值观,那些没有经历或没有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经历这些事件的群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种相同的社会历史事件对处于不同年龄的群体影响上的差异造成了价值观的分化,也就是代际差异。所以,明显的代际价值观差异常常会出现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的时期。已有的研究认为,对代际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可能包括:战争和战争带来的结果;新技术引起的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变化;重大政治事件;重要的社会经济转型;此外,社会学家认为共通的文化要素也会对代际差异的形成产生影响,如音乐、电影明星和服饰等(Parry & Urwin,2011)。

需说明的是,虽然处于同一代群的个体会具有某些共享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价值观念是完全一致的。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除了会受到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的影响之外,与个体自身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经历相同历史事件的个体会因其社会阶层、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接受这些事件,从而形成了同一代群内部的价值观差异,有时这种代群内部的差异甚至会超过代际之间的差异。从这里可以看出,曼海姆的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形成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和个体内在特征上所存在的差异。认识到这种价值观差异的存在,并识别这些具体的差异是对代际差异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Joshi et al.,2010)。

二、代群划分的边界研究

研究代际差异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代群(generation cohort)划分的标准。根据曼海姆的理论,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是代际差异产生的根源,所以对不同代群的划分也应当根据这些历史事件发挥影响的时间阶段和空间范围来确定划分的边界。

(一)代群划分的时间边界

已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划分代群起止时间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来自于人口学,是以十年作为固定的时间间隔来划分不同的代群,如我们常常提到的70后、80后和90后就具有很强的人口学代群划分特征;第二种划分标准是基于代际差异理论的社会学划分,主要是通过确定影响社会环境的重要历史事件来划分出不同的代群。

比较而言,社会学的代群时间划分方式对于研究代际差异,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人口学的代群划分,代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代群间由于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生阶段等方面的差异,代群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而基于社会学的代群划分则将社会变迁对不同年龄群体的个体特征与价值观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作为考察的基点,这种差异是由他们经历的历史事件的不同而非年龄或所处人生阶段的不同造成的,即使不同代群处在相同的年龄和人生阶段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差异。所以,社会学的代群划分方式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代群之间所存在的特有差别。

(二)代群划分的空间边界

已有的代际差异研究的对象基本都处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之内,而目前有些学者开始探讨代群划分的比较标准是否可以超出国家范围,是否存在着能在不同国家间通用的、具有普世性的代群划分标准。这一争论主要表现在了两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中是否可以将某一国家的代际分类作为普适的标准。美国学者对代际差异做出了较为深入和成熟的研究,并且其对代群的划分也有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X一代、Y一代、婴儿潮一代与新千年一代(虽然这一划分在美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可度,但还是存在着部分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其中的某一代群的时间范围过长,应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有些学者在研究美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的代际差异问题时,也采用了美国的代际分类,如Hui-Chun和Mille(2003)对台湾地区的代际差异研究,Murphy(2004)等人进行美日代际差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Wong(2008)等人对澳大利亚进行的代际间人格特征与动机的比较研究。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代际差异理论的基础,因为曼海姆的代际观点是局限在特定的国家情境之内的,不同国家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历史事件,或以不同的方式来经历相同的社会历史事件。即使在文化上具有较多相似性的国家里,在进行深入考察后也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将美国的代际分类简单的移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非是恰当的代际研究方式。

第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是否可以建立全球统一的代际分类标准来代替以国家情境为基础的代群划分。一些学者认为,当今的世界因全球化而取得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很多重大事件的影响范围常常超出了国家的边界,并且很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也通过新技术得以在全球传播,所以建立全球一致的代群分类来取代局限于一国的代群划分标准是可行的,并且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对不同国家与地区间进行比较研究(Edmunds & Turner,2005)。总体而言,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全球化影响的复杂性:首先,全球化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全球化的发展常常是前进与退步交替的过程,所以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并不稳定;其次,虽然全球化的发展使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变得更为广阔,但这些事件对不同国家带来的影响是非均衡的,不同国家与地区受其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别;最后,不同国家在对这些事件的接受与理解上会因为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有所不同。所以,虽然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同期群(cohort)在某些方面产生出一些相似的特征,但这种相似并没有超过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国别作为代际划分的空间范围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三、代际差异研究的内在困境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比较

曼海姆的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代际差异的产生的根源,但要明确不同的代群之间具体存在着那些方面的差异则还需要通过定量的比较来得出结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代际差异的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并不是十分理想,实证研究的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代际差异研究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学者陈坚和连榕(2011)在其研究综述中对研究代际差异中存在的干扰效应和定量研究方法做了一些相关的阐述,但由于其论文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了价值观的比较而非代际差异的研究方法上,所以对这两个方面问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阐明。所以本文在这里将对代际差异的内在困境与研究方法以及而这之间的关系做成深入的分析。

(一)代际差异研究的内在困境

图1 三种效应的混合影响(整理自Csacio & Rhodes,1983)

不同代群之间的个体特征和价值观方面差异的形成常常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代际差异问题时发现,不同的代群之间的实际差异是年龄效应、时代效应和代表了代际差异的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三种效应的影响常常是难以准确区分的。这使研究者难以对代效应做出准确的测量,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代际差异实证研究中的困境。这三种效应对代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代效应(generation effects):是指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导致的社会环境变迁对不同同期群产生的差异性影响,这一效应造成了代群之间在价值观上的分化。

2.年龄效应(age effects):年龄效应是指在个体的年龄变化会带来个体在成熟度、人生阶段和职业阶段上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价值观与个体特征的差异。年龄效应与个体经历的社会环境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无关,仅代表了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差异。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代群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存在着被放大的嫌疑,代际差异确实存在,但它的实际差异可能并没有一般认为的那样明显,人们在代际差异的观念中可能混入了年龄效应的影响。

3.时代效应(period effects):时代效应是指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或其他特征受到特定时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的整体性改变。代效应反映的是重大环境变迁中的代群分化,而时代效应反映的则是社会中所有代群的共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那些没有处在关键成长期的代群虽然会受到时代效应的影响,但由于个体的价值观在形成后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这种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在三种效应中时代效应影响也是最小的。

(二)代际差异的定量研究方法比较

针对这三种相互混合的效应所带来的研究困境,学者们试图通过完善定量研究的设计来将代效应单独分离出来,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

1.横向设计(cross-section design)。横向设计是在同一时点对多个代群进行抽样调查以比较不同代群之间代际差异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排除掉影响最小的时代效应的影响,但对价值观影响较大的年龄效应依然夹杂在代际差异的结果之中,所以使用这种研究方式做出的代际差异研究常常受到较多的质疑。Parry 和Urwin(2011)认为在代际差异研究中横向研究方法的大量使用是导致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主要原因,横向设计的优点在于数据搜集上的便利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代际差异研究都使用这一方式。

2.时滞设计(time-lag design)。也称为跨时元分析(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这种方法要求在不同的时点对处于不同代群之中相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抽样调查,而后分析代际之间的差异。因为被测试者的年龄相同,所以该方法排除了年龄效应的影响,得到的是代效应和时代效应混合的结果。虽然使用时滞设计在研究代际差异时并没有消除时代效应的影响,但时代效应是三种效应中影响最小的,所以在准确性上会优于横向设计。与横向设计相比使用这一方法的研究数量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Wey和Sutton(2002)的代际工作价值观差异研究;Twenge(2008)对不同代群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作出的代际差异研究,Kowske等(2010)对不同代群之间的工作态度作出的比较研究;Twenge等(2010)对不同代群之间在工作价值观各维度上的差别进行的比较分析。

3.Schaie的理想设计。Schaie(1965)提出了一种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同期群研究方法,希望以此来有效的排除掉时代效应和年龄效应的影响。这种方法是将能够排除时代效应的横向研究和能够分析出年龄效应影响的纵向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这三种效应中完全分离出代效应的影响。这一方法既对同一样本群体进行了跨时的样本跟踪调查,也对同一时点的不同代群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不断收集数据,将不同代际的横向比较与同一代群的跨时比较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将代效应在三种效应中完全分离出来。但这样一种理想的研究方式在实际的代际差异研究中非常难以实现,原因在于:首先,纵向研究的样本数据收集存在特殊的困难,它不仅需要收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还需要保持样本的代表性,但在长期的时间间隔中参与者的逝世或拒绝参与都会引起代表性样本的流失,从而导致再次测量时样本回收率的降低;其次,这种长时期的样本收集方式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会很高。这些时间与成本上的困难使这种研究设计难以得到实施。

比较这些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横向研究所花费的成本较低但其在有效性上容易受到质疑,Schaie(1965)基于实验研究思想构建出的理想设计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大的难度,而时滞设计实际上是在研究可行性和有效性上进行折衷的一种方式,所以Twenge(2010)认为时滞研究是进行代际差异研究的最佳方式。

四、国内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代群划分,比较代际差异和应对代际差异的管理对策这三个领域,并且每一领域的研究都需要以前一个领域中的研究作为基础,这表明了对代际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任务:对代群的准确划分需要依靠社会学中对社会变迁的研究作为基础,对代际间价值观差异的比较研究主要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领域,最后组织管理策略的构建则是管理学领域的主要任务。相对于国外,中国对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对中国代群划分方式探讨的深入程度还有所不足。新生代与非新生的划分方式是目前国内得到了较为广泛认同的代群划分方式,国内一般以1980年作为划分新生代与非新生代的时间隔点,在80年之后出生的群体在成长期更多的受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很多方面与之前的群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廖小平(2006)是国内从社会变迁角度对中国代际价值观差异进行理论分析的主要学者,他认为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带来了中国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在这种环境下不但代际之间存在着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同时新生代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价值观的多元化。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划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人口学代际划分的特点,并且对新生代产生的重大历史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探讨,这一划分方式更像是社会学与人口学划分方式的混合体。此外,美国学者Egri和Ralston(2004)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的研究中作出了基于社会学的中国代群划分标准,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数据验证。其2004年的代际划分方式将中国的代群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30~1950)、“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文革一代”(1967~1978)和“改革开放一代”(1979~1989)。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开始使用这一标准来研究代际差异问题,如陈坚(2012)、尤佳等(2013)和伍如昕(2014)。从总体的情况上来看,目前国内对代群划分的标准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主要使用的代际划分标准还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对中国代群划分标准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了2007年之前,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缺乏持续性,这对于研究新生代群体的内部多元化问题和之后的代群研究都是不利的。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的探讨基于社会学基础的中国代群的划分标准,这不仅涉及到了新生代代群时间边界的准确划分,也涉及到如何对新生代之前和之后的代群进行有效的划分和比较。

第二,在代际价值观差异的比较研究中,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多的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说明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定量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已有的定量研究基本都采用了横向的研究设计。已有的定量研究主要包括凌文辁等(1999)和王垒等(2003)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不同于以前的价值观的结论;李万县等(2008)和陈坚(2012)通过研究发现代际之间的工作价值观存在差异;尤佳等(2013)对文革代与新生代做出的职场价值观比较,同时也比较了新生代代群内部的价值观分化情况。新生代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经促使更多学者关注中国的代际差异问题,但目前对代际价值观差异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还没有得出明确的比较结论。代际差异比较结果的不完善妨碍了针对代际差异问题的管理措施研究的进展,所以未来的代际差异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完成这一任务。

第三,针对代际差异问题的管理研究有所不足。代际差异带来了员工的价值观的分化,这需要管理者具有应对人力资源多元化挑战的能力。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在探讨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以及如何管理新生代员工,但这些研究大都将关注点放在了针对新生代群体的管理措施上,除了刘凤香(2010;2012;2013)研究的代际差异管理模型外,很少有研究深入探讨管理者如何建立差异化的管理能力来应对代际差异所带来的在员工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观多元化问题。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与国外相比,中国对代际差异研究的时间尚短,但中国目前面临的代际差异问题已经对社会和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明确挑战,本文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代际研究中应更多的探讨其与社会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注重确立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代际分类。这不仅体现在对现有的新生代的代群划分方式的进一步思考上,更体现在对将来代群的研究上,这是未来进行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源多元化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的基础问题。

第二,在代际差异的定量研究中合理的使用研究方法,促进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与进步。目前中国在代际差异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对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和验证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未来代际差异的研究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和验证中国的代际间的差异,并为后期的研究积累研究基础。

第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考察代群内亚群体中存在的代际差异问题。在新生代中不仅存在着代际差异,同时也存在着比老一代更加明显的代群内价值观分化的情况,这是中国新生代群的现实状况,所以研究亚群体中的代际差异以及亚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多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亚群体的选择的根据必须是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而非单纯的个体差别。目前国内主要使用农民工这一亚群体作为代际差异的比较对象,但其实还存在着其他可以考虑的相关因素,如个体成长期所在地的经济开放与发展程度,个体的民族或生活在民族地区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亚群体来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探讨组织如何应对由代际差异带来的人力资源多元化这一挑战,这是代际差异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研究由代际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人力资源多元化问题对于中国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美国的学者已经在人力资源多元化问题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在人力资源多元化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美国的人力资源多元化主要是以性别、种族和民族作为基础,代际差异并不是造成其人力资源多元化最主要的原因,这与其移民国家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中国情况则相反,中国的人力资源多元化主要是由代际差异造成的。所以,虽然国外已有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理论与管理策略已经较为成熟,但其所针对问题的性质与中国有所不同。目前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研究尚难以回应目前中国面临的由代际差异所带来的管理挑战,中国的管理者与研究者应更加关注适宜中国情境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方式,在代际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理论,为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

1.陈坚:《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陈坚、连榕:《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载《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1期,第1692—1701页。

3.李万县、李淑卿、李丹:《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实证研究》,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第1期,第118—122页。

4.廖小平:《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22—26页。

5.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的嬗变轨迹》,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215—218页。

6.廖小平:《全球化与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和代际整合——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背景来看》,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25-32页。

7.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0-15页。

8.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载《求索》,2007年第1期,第134-137页。

9.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载《心理学报》,1999年第3期,第342—348页。

10.刘凤香:《工作场所代际差异研究述评及整体模型构建》,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期,第50—57页。

11.刘凤香:《工作场所中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载《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03期,第20—26页。

12.刘凤香:《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的影响机制模型构建》,载《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02期,第103—105页。

13.沈汝发:《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载《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第51-56页。

14.王垒、马洪波、姚翔:《当代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载《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42—348页。

15.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34—44页。

16.夏埃K W、威里斯S L(著),乐国安等(译):《成人发展与老龄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尤佳、孙遇春、雷辉:《中国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实证研究》,载《软科学》,2013年第6期,第83—88页。

19.Cascio W F,Rhodes S R.Age related differences in work attitudes and behavior:A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3,93(2):328-367.

20.Dencker J C,Joshi A,Martocchio J J.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linking generational memories to workplac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8,18(3):180-187.

21.Edmunds J A,Turner B.Global generations:Soci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5,56(4):559-577.

22.Egri C P,Ralston D A.Generation cohorts and personal values: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2):210-220.

23.Hui-Chun Y,Mille P.The generation gap and cultural influence - A Taiw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3,10(3):23-41.

24.Joshi A,Dencker J C,Franz G,Martocchio J J.Unpacking generational identities in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0,35(3):392-414.

25.Kowske B J,Rasch R,Wiley J.Millennials’(lack of) attitude problem: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generational effects on work attitudes.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10,25(2):265-279.

26.Kupperschmidt B R.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Health Care Manager,2000,19 (1):65-76.

27.Lyons S,Kuron L.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workplac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4,35(1):139-157.

28.Murphy E F,Gordon J.Cross-cultural,cross-cultural age and cross-cultural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valu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2004(9):21-47.

29.Parry E,Urwin P.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1,13(1):79-96.

30.Schaie K W.A gener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problem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64(2):92-107.

31.Twenge J M,Campbell S M.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8,23(8):862-877.

32.Twenge J M,Campbell S M,Hoffman B J,Lance C E.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s:Leisure and extrinsic values increasing,social and intrinsic values decreasing.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5):1117-1142.

33.Twenge J M.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 attitudes.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10,25(2):201-210.

34.Wey Smola K,Sutton C D.Generational differences:Revisiting generational work val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4):363-382.

35.Wong M,Gardiner E,Lang W,et al.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Do they exist and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8,23(8):878-890.

猜你喜欢
代际新生代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懒马效应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