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化散文采写12年

2014-03-16 01:38文/姜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散文化散文笔者

□ 文/姜 新

新闻化散文采写12年

□ 文/姜 新

编者的话:《中国记者》2014年第8期刊发了新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蔡震同志有关《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的业务论文,引发一些同行共鸣。本期选编《海门日报》作者姜新的文章,欢迎继续来稿探讨。

新闻 散文 新闻化散文 采写

新闻与散文嫁接各自优势,会形成散文化新闻和新闻化散文两种创新文体,这些文体分属于新闻和散文。新闻化散文就是散文嫁接新闻的优秀基因,如真实、时效等。采写出时效快、内容真、导向强的散文,前提是深入采访和积累,从人民群众中吸收地气。改文风、转作风,新闻散文化或散文化新闻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新闻散文化在穆青的竭力倡导、身体力行和新闻界的共同努力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可喜变化,尤以郭玲春的实践最为成功,并使全国报刊新闻文风为之一变。

笔者是新闻记者,早年为中学语文教师,喜欢散文写作。当记者两年后,即2003年,我在当年第11期《新闻写作》上刊发了《一篇新闻化的好散文——读毕淑敏的〈假如我得了非典〉》的文章。文章发表12年来,我既搜集资料继续研究,还不断尝试实践。我认为,新闻化散文最接地气,早年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多年前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觅何处》就是典型的新闻化散文。

新闻化散文:如何嫁接新闻的优秀基因

新闻的基因是什么?一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二是时效,没有时效,新闻就是旧闻;三是导向,新闻的导向隐含在事实中;四是语言简洁准确。这四者都值得散文学习借鉴。

12年前,笔者例说毕淑敏的《假如我得了非典》一文为“新闻化好散文”,其根据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发表时机恰当;指导性强,得了非典可照此办;可读性强,宣传效果好。因为这四点,这篇散文起到了一篇优秀新闻应起到的作用,同时又高出单独新闻传播的作用,因为它同时兼具文学性。

新闻化散文写作,不是后花园里一潭静水,不是天上的彩云,观察一下联想一下,就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需要身入一线,心入一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深层背景。所以新闻化散文常常是离现实最近,有较好导向和指导意义,能给人以情感的打通、触动。每一次历史大事件后推出的新闻化散文,最贴近读者,常能震撼人心。大雪灾后、汶川地震后、奥运后、世博后总能看到这样一批美文!当然美文没有足够深厚的情感与哲理高度,流传就不会足够广远。这也可以看出优秀新闻化散文的写作之艰难。

新闻化散文写作:先写新闻,沉淀后再写散文

记者的人生经历总会比常人丰富得多,极利于散文这种求真文体的写作。萧乾、刘白羽、华山、峻青、方纪、林清玄、海明威、斯诺等国内外作家就是例证。他们都是记者出身或从事过新闻报道类作品的写作。梁衡的政治散文或曰人物散文,即得益其记者的职业铺垫。他曾写过一篇论文《种一片新闻与文学的混交林》,提出新闻记者要做多面手,要为出精品而努力。

12年来,笔者在用散文笔法写作新闻的同时,又在散文写作中注重新闻元素的运用,以此来写作新闻化散文,取得很好效果。

季真是我采访的一位农民,经历曲折,三度婚姻,职业多变。后来他确立了张謇研究的志向,20年来出版了125万字的张謇研究巨著《历史印痕》《张謇与近代军政名流》《张謇藏旧拓怀素帖溯源》等近10本文史类书籍,成为当地革命烈士研究会会长及近代史研究会会长。2013年出版了由向守志将军题签、陆凤彬将军作序的《江海英烈主义花》。我采访后写成新闻稿件,见报后还以短消息形式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后来获江苏省文化好新闻二等奖。此后的沟通交往中,笔者发现他是一位新时代的“苦行僧”和“殉道者”,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竟然还有这样为文化痴迷的“謇痴”!激动中,我创作了散文《“謇痴”季真》发表在2013年底的《中国文化报》副刊美文版面上。

这样写个体的新闻化散文不多,笔者写得多的是一群人。12年来笔者一直在远离单位近30公里的全国最大家纺市场叠石桥采访,管辖这个市场的是三星镇。这些年来,绝大多数时间与这个镇即全国的家纺人打交道,按规定写成了新闻见报,而将那些一时不能成稿的感受写成系列散文,即三星男人、女人、海外人、80后90后,后来还写过浙江人、辽宁人、山东人等。

这组散文得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的肯定,他在为笔者的《中国叠商》一书作序时写道:

这里想要说的是解剖叠商主体“三星人”的一组散文,可谓新闻体裁的好散文。作者把三星男人、女人、海外人、80后90后的人们,都写得活灵活现,文中的每一句,每一例,都有“出处”和“版本”。说三星男人不炫富,不摆阔,精明,少文化,怕妻子。正是由于少文化,往往会变得更胆大,所以他们如浙商一样,四海为家创业……作者又把视角对准了隔壁的通州家纺人,近处的浙江家纺人,远处的辽宁家纺人,真像是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如此契合实况而又多姿多彩的描绘,让人击节赞叹,趣味横生。

这组散文是笔者新闻采写后,打碎重组写一个地域人的新闻化散文,尽管不够大气,也没有多少哲理,但文中例子皆是事实,也饱含感情,故深得读者喜欢。

好的新闻化散文:先突出新闻性再融合各优点

写新闻化散文,历史事件及事件中的人是写作的重要对象。

笔者写的新闻化散文对象常常是全国或当地名人,有政界、文学界、学者界、文化界、主持界、演艺界、商界等,为此笔者在报纸上开设了“面对名人”专栏,先后采写了四五十篇散文,大多得到读者认可,尤其是近来写一线明星范冰冰、林心如、曹颖、大S的新闻化散文更是如此。

散文形散神聚是不变的法则,这个“神”大多时是主题是思想,需要在“第三番来意”中挖掘。笔者写张绪武《做事业超越短暂的生命》,写林非《海门人的典型和代表》,写雷抒雁《生命因在路上而美丽》,写林心如《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写黄圣依《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写张正忠《寻大美立今言》。这里“神”如新闻作品给人正能量的语句尤其是名言,无论是被创作主人公还是文中用到其他人必不可少。

至于“形”,可以是现场采访中眼睛发现的所有有用的内容,也可以是平常交往中的细节等。如我在写林非的散文中写了这么一段:

我翻书发现,书的146页上用红笔加了书籍出版不完美遗漏掉的“里的冷风轻”字样,可见他对读者的尊重和关心。正当翻阅时还掉下一样东西,是长8厘米宽4厘米的一个废弃小纸片,细看还有一个模糊字迹的红印,原来是他在扉页签章后怕印泥多,又随手剪了一张小纸片,覆在这上面的!这样的细心,可能只有海门人才有。

10多年的新闻化散文采写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新闻化散文名篇,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就是:新闻化散文应该也可以占据散文百花园的一席之地,写作这类散文前提是深入采访和不断积累,原则是真实中高扬生命的旗帜。其中,大题材大人物小题材小人物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有其读者群和影响力。记者也好作家也罢,不仅用身体走基层,还要用心走基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日报社)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散文化散文笔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老师,别走……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