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4-03-15 10:48吴国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吴国根

摘 要 本文从四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儿童;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要适当开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02-01

小学“情境问题”的数学学习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把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数学,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会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一层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每传授一个新知识,都应力求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引入学习主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儿童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设计安排得好,就能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生活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种情境中去吸取、分析数学信息。例如讲元、角、分人民币的计算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几张2元、1元、5角、2角、1角等面值的钱。请几名同学分别扮演售货员和小顾客,以现有的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此时,我根据情境提出问题:买完这些小商品需要一元两角,以你身上现有的钱,有几种付钱方式?有的同学付的是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有的付的是2张5角和2张1角的,还有的是6张2角等。这样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心怀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各种各样的付钱方式。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哪一种付钱方式最简单?哪一种付钱方式最复杂?并请他们试一试,比一比,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体会到了哪种简单,哪种复杂。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

创设的这些情境,都来自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学生就会更加关注,兴趣大增;而且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睛”;也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适当开放

开放性问题旨在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学生的潜能,开放学生的创造力。它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倍”的知识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有1头象,2只兔,3只长颈鹿,4只小鸟,6只小羊,8只小松鼠。我先让学生任意找出有倍数关系的小动物,再让学生随意选出自己喜欢的两只小动物,给它们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开放性的情境问题,空间广阔,有弹性,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条良径。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责任编辑 刘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