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洪标,梁兆昌,梁生林,曾 红,周秋贵,彭才圣
香叶菖蒲与石菖蒲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
*褚洪标,梁兆昌,梁生林,曾 红,周秋贵,彭才圣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研究香叶菖蒲和药典石菖蒲新鲜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 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12和13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相似,其中α-细辛醚为二者的主要成分,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油的69. 52%和49.57%。香叶菖蒲和石菖蒲挥发油含量丰富,研究结果为二者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香叶菖蒲;石菖蒲;挥发油;气-质联用
菖蒲属()系天南星科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我国有7个品种和2个变种分布。关于菖蒲属研究最多的是水菖蒲和石菖蒲,《中国药典》1985年版以后也只收载石菖蒲[1]。石菖蒲(Schot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其味辛、苦,性温,具有芳香化湿、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临床广泛用于健忘、中风失语、耳鸣、老年性痴呆等疑难病症[2]。
香叶菖蒲又名随手香,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香叶菖蒲(Z.Y.Zhu)的全草,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省,资源非常丰富。本品全草入药,具有行气止痛、祛风逐寒、解毒利水、豁痰开窍等作用。主治痰迷心窍、胸闷腹痛、湿浊中阻、风湿关节痛、疝痛、水肿等症,民间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疮痈肿毒的治疗[3]。
由于石菖蒲与香叶菖蒲均主含挥发油,有关二者的挥发油成分分析对比的研究较少。本实验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菖蒲与石菖蒲新鲜叶中的挥发油,再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二者的综合开发提供实验基础。
Clarus 500 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Perkin Elmer公司);R210旋转蒸发仪(瑞士BUCHI公司);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上海豫康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挥发油提取仪。
香叶菖蒲和石菖蒲的新鲜叶子,于2012年10月份分别采集于江西吉安青原山和武功山,经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彭才圣老师鉴定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Schott)和香叶菖蒲(Z.Y.Zhu)的叶。乙醚、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将1000 g石菖蒲叶切碎,分5次进行蒸馏,每次称取200 g置于1000 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蒸馏水进行水蒸气蒸馏,馏出液冷凝收集后用无水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转蒸发挥去乙醚得石菖蒲挥发油1 mL,收率为0.1 %。同法提取1000 g香叶菖蒲,得挥发油1.1 mL,收率为0.11 %。
气相色谱条件[4-5]: GC气化室进口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30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0. 25 mm × 30 m,0.25 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 ℃,以20℃·min-1的速率升温至120℃,以5 ℃·min-1的速率升温至180 ℃,以20 ℃·min-1的速率升温至250 ℃,保持3 min),进样量1 μL,载气为99.199 %的高纯氦,流速为1.0 mL·min-1,分流比为20.0 mL·min-1。
电离模式:电子轰击( EI) ,能力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 ℃,EM电压相对值1094 V;扫描质量m/z 40~350。
利用GC-MS对二者的挥发油进行分析,得GC-MS总离子流图。针对各组分的分子离子峰、基峰及碎片离子峰的m/z及其丰度,通过WILEY/NBS库,NIST02质谱数据库检索,并查对质谱裂解方式及同属物质类似研究的文献进行化合物确认[6-8]。最后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进行计算,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石菖蒲、香叶菖蒲挥发油成分及相对含量经与标准谱图比较, 其挥发油成分鉴定及测定结果如表1和表2。香叶菖蒲挥发油气质联用共检出28个峰,鉴定出13种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占总峰面积的96.65 %。石菖蒲挥发油气质联用共检出49个峰,鉴定出14种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占总峰面积的81.88 %。α-细辛醚、β-细辛醚和β-石竹烯是香叶菖蒲挥发油主要成分,其相对丰度为69.52 %、16.62 %、2.16 %。石菖蒲挥发油α-细辛醚、β-细辛醚及异丁香酚甲醚为主要成分,分别占49.57 %、15.80 %、7.49 %。
我们的结果表明,香叶菖蒲、石菖蒲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α-细辛醚、β-细辛醚,香叶菖蒲所含的α-细辛醚显著高于石菖蒲,β-细辛醚的含量相当。以往研究表明,石菖蒲总挥发油是其镇静、催眠、抗惊厥功能作用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是石菖蒲的主要活性成分[9-10]。石菖蒲产地很多,但资源零星,可采资源不断减少。石菖蒲传统入药部位为干燥根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根茎部位[11-14],而关于叶子的研究较少。香叶菖蒲与石菖蒲同为菖蒲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民间广为使用。本研究对香叶菖蒲、石菖蒲新鲜叶的挥发油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两种中药的异同,指导合理用药,扩大药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二者丰富的药用资源提供了实验依据。
表1 香叶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表2 石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1] 赖先银, 梁鸿, 赵玉英. 菖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3): 161-891.
[2] 吴宾, 方永奇. 石菖蒲益智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机理研究[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9): 1635-1641.
[3] 谢宗万.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551.
[4] 刘华, 刘桂生, 罗永明, 等. 江香薷醇提物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4): 68-70.
[5] 梁倩, 徐文晖. GC-MS 法分析丹参花的化学成分[J]. 中药材, 2012, 35(1): 74-77.
[6] 彭才圣,吴建宏,周秋贵,等. 随手香挥发油成分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 2008, 28(6): 990-991.
[7] 高玉琼, 刘建华, 霍昕. 石菖蒲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 28(1): 31-33.
[8] 刘春海, 刘西京, 杨华生. 石菖蒲挥发油的GC-MS分析[J]. 中医药学刊, 2006, 24(7): 1280-1281.
[9] 胡锦官, 顾健, 王志旺. 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 15(3): 19-21.
[10] 苗静琨, 吴小玫, 陈启雄, 等. 石菖蒲α-细辛醚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挥[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8, 24(12): 1660-1662.
[11] 黄衍章, 杨长举, 薛东, 等. 石菖蒲根茎甲醇提取物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J]. 中国粮油学报, 2007, 22(5): 125-129.
[12] 董玉, 石任兵, 刘斌. 石菖蒲化学成分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1): 61-63.
[13] 陈俐, 廖卫平. 石菖蒲萃取挥发油抗癫痫药效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3): 171-173.
[14] 魏刚, 方永奇, 刘东辉, 等. GC-MS 建立石菖蒲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8): 764-76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S FROMAND
* CHU Hong-biao, LIANG Zhao-chang, LIANG Sheng-lin, ZENG Hong, ZHOU Qiu-gui, PENG Cai-sheng
(School of Medicine,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To research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volatile oils from the fresh leaves ofZ.Y.Zhu andSchott.GC–M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s of volatile oils which was refinedly extracted fromandby distillation method.28 GC-MS peaks of the volatile oils fromhave been detected and 13 compou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49 GC-MS peaks of volatile oils fromwere found and 14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he contents of α-asarone from two plants account for 69.52% and 49.57%, 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o make use ofand.
Z. Y. Zhu;Schott; volatile oils; GC-MS
1674-8085(2014)01-0091-03
R917
A
10.3969/j.issn.1674-8085.2014.01.018
2013-11-23;
2013-12-2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1B02);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学基金项目(2010A147)
*褚洪标(1969-),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E-mail:hongbiaochu@163.com);
梁兆昌(1963-),男,江西吉安人,教授,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E-mail:liang6312@126.com);
梁生林(1962-),男,江西吉安人,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E-mail:slliang1962@yahoo.com.cn);
曾 红(1982-),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E-mail:ziwang1982@163.com);
周秋贵(1968-),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药剂学研究(E-mail:4193715@qq.com);
彭才圣(1954-),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E-mail:pengcs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