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有个重庆汉子摄影师谭伟拿着相机走天涯

2014-03-15 02:16朱艺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城市地理 2014年9期

文+朱艺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美国《国家地理》有个重庆汉子摄影师谭伟拿着相机走天涯

文+朱艺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英文导读: Tan Wei who works in National Geographic is a good photographer. He ever took pictures of polar bears, Alaska caves, Mexico Butterflies and so on. Now he comes back to Chongqing and shows us some photoes.

玩家档案

谭伟,重庆人,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他曾拍过阿拉斯加的冰洞,北美麦金利山,墨西哥蝴蝶,也追逐过北极熊,还拍过印度的上层精英社会……接下来,他准备以“重庆人家”为主题完成一次专题拍摄,通过纪实手法,将重庆最真实的家庭景象展现给世人。

TanWei A Chongqing Photographer Working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初见谭伟,觉得他不像个摄影师。一大把络腮胡子,头发蓬松,皮肤古铜色,反而有那么点侠客味道。谭伟并没有否认记者对他第一印象的说法,只是顺着话说道,“那相机就是我的武器。”

就是这个人,他有着一份让世界各地摄影新闻记者羡慕的工作——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项目签约摄影师。虽然他拍过众多作品,不过在心底,他最想拍的还是自己的家乡重庆。为此,谭伟一直向杂志社大力推荐,甚至准备把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带到重庆来玩。“只有真的来了才会了解重庆的魅力,他们肯定会爱上重庆。”

左右页图:谭伟捕捉的阿拉斯加门登荷冰窟美丽风景。因有些拍摄目的地比较险峻与隐蔽,只能借助水上直升机运载才能达到。

从玩具到“吃饭的家伙”

谭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汉子,他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其他的玩伴还在玩弹珠、拍纸画时,他却迷上了摄影。家里的照相机成了他儿时的“玩具”,随时随地都拿在手里摆弄着。他的妹妹开玩笑说:“哥哥的摄影天赋从那个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大一那年,谭伟收到了爸爸送的礼物——一台理光相机。这台相机成了谭伟“吃饭的家伙”,通过给学校院报拍摄稿件照片,谭伟拿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虽然这笔钱最后大多都“拿去购买胶卷了”。

后来,谭伟得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胶片摄影的机会,他所在班级也是北影的第一届静态摄影班。因为有极好的静态摄影基础,谭伟在这里的学习得心应手。

2003年,成了谭伟一生的转折点。在迎娶了一位美籍华人之后,谭伟迁居美国。当谭伟思考在美国如何谋生的时候,一位在美国做编辑的朋友推荐他去《国家地理》面试。就这样,谭伟顺利通过面试关,成为了《国家地理》的签约摄影师。

和北极熊斗智斗勇

在谭伟的摄影生涯中,最难忘的还是追踪拍摄北极熊的经历。事实上,在接到任务之前,拍摄北极熊的念头就已经在谭伟心中酝酿许久,他的偶像之一就是一位专门拍摄北极熊的日本摄影师。“为了拍摄北极熊可以置自己于寒冰之境数十日”,这让谭伟既崇拜又向往。2011年底,《国家地理》刚好有一个关于北极熊的专题,谭伟如愿以偿奔赴阿拉斯加。

追踪拍摄北极熊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谭伟为了完成这次拍摄,去了阿拉斯加三次,时间足足跨越了一年多。第一次是通过线人对北极熊摸底,他在零下四十度、北极圈以外170英里的地方,足足待了七天,那一次不过只远远看到过熊的身影。第二次深入则是2012年夏季,也待了七天,可惜运气不好,也只从远处看到了熊。不过这次他了解到熊是有领地的,它们的活动范围几乎不变动。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谭伟在2012年秋天第三次奔赴阿拉斯加,驻扎了28天。这一次,谭伟终于和北极熊“亲密接触”了。

左右页图:谭伟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不畏严寒,拍摄唯美极光与冰川世界,及维斯曼星轨。

“其实北极熊也怕生,它们是不会轻易攻击人的,只有在很饿或受惊吓的情况下才会发出攻击行为。如果无意闯入北极熊的领地,一定不能跑,要立即举起双手,缓缓后退,向熊昭示你并无敌意。”这三次经历,让谭伟成了和北极熊打交道的专家。

北极熊嗅觉异常灵敏,能闻到两英里以外的味道,所以它们一般靠风向出行。在与北极熊亲密接触的这些日子里,谭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定要确认熊们下海吃饱了再去拍摄。就这样一天靠近一点,一周与熊的距离平均缩短200米左右。到最后一周,有两只小熊宝宝甚至已经把谭伟当成熟人,在他面前打滚。谭伟觉得最后这几天才算是真正的实拍,他用800mm的镜头拍到了北极熊的全身特写照。

阿拉斯加冰窟的拍摄过程,也让谭伟难以忘怀。“整个过程如同一场奇妙的探险。”专家通过仪器一路探测冰窟的方位,找到冰洞后,则要下潜到洞里去。谭伟说下潜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3小时,因下降的通道并非直线,所以相当有挑战。而这次的意外收获在于下降3英里处又发现一个冰洞,两个相连的冰洞让大家惊喜万分。谭伟形容说,蓝色的冰洞映射着天光,极具魔幻色彩。

阿拉斯加最美的风景还有极光,这也是摄影师不容错过的美景之一。由于天气问题,要拍摄出壮美的极光景象实属不易。夜晚的极光非常雄奇,但是温度太低。为了在镜头下呈现最美丽的极光,谭伟顾不上脸颊被冻伤,也忘了护手,“此刻客观环境和外在危险都不在你的意识里了。”他回忆道。

左右页图:通过深入印度社会,感受各个层次群体的生活状态。从洒红节、火车到泰姬陵等,谭伟用纪实拍摄手法展示出印度的风情。

捕捉不一样的印度

谭伟的另一组出色的作品与印度相关,这场拍摄用掉了四百多个胶片。和北极拍熊、拍风光不同的是,印度最具镜头感的则是这个国度的人文。尤其是拍摄印度的精英圈,给谭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毕竟这个圈层的人士几乎没有其他摄影师捕捉和记录过。

想拍精英圈,当然首先要混进这个圈子。而怎样才能混进去呢?首先,起码要让精英们看到你具备进入圈层的实力。谭伟刚到印度时,入住了一所小旅店,这让他一开始的拍摄屡屡受挫。他无比困惑地发现,每次去精英人士们出入的场所寻求拍摄机会时,根本无人搭理他。“当时我就在想,为何印度人如此傲慢?”事后,和当地人交谈才知道症结所在:小旅店暴露了他的档次。

于是,他当机立断从小旅店退房出来搬到了IDC酒店,这是印度最豪华的酒店之一,一天最高消费可达2400美元。“《国家地理》的好处就是从不吝惜资金。”谭伟笑道。他租了最好的奔驰及仆人,开始混迹在精英人士交集的高级会所里,渐渐发现有人在盯他看,而那人正好是他的拍摄对象,他心中窃笑却不动声色。直到第四天,那个人主动跟他搭讪。再后来,他们成了朋友。最后,他顺利地完成在印度的这场拍摄,而从他镜头里呈现的印度,与别人的都不一样。

在谭伟最近的日程表上,家乡重庆成了他的下一站。他与中国社科院合作了一项名为“重庆人家”的拍摄项目,通过调研等系列工作,选取重庆各个阶层的典型家庭作为拍摄对象。“能为家乡拍一套作品,也是我的心愿之一,我相信这套作品也肯定会成为我的经典作品之一。”谭伟对于接下来的这个拍摄计划,充满了信心,也透露出满满的憧憬之情。

Q&A

对话玩家

本刊编辑部:你多久回一次重庆?家里人支持你的这项事业吗?

谭伟:半年回来一次。家里人都很支持我,这让我感到很幸福。只不过,很多时候拍摄工作都需要长时间待在外面,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

本刊编辑部:谈谈重庆在你心里的印象吧?

谭伟:我一直很热爱家乡重庆,也感谢曾经在外国语学院的学习经历。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

本刊编辑部:听说你的孩子是在美国长大,她会说重庆话吗?有没有想过以后也让她从事摄影?

谭伟:女儿11岁了,一直在学习芭蕾舞。我没有干涉她的爱好,也没有要求她必须喜欢摄影。顺其自然吧!她惟一会说的重庆话只有一句——“啥子嘛”。

本刊编辑部:摄影是极费心力的事,你有为自己设想过拍摄到什么年纪而止吗?

谭伟:无上限,摄影年限越长,摄影师的经验就越丰富,也更容易拍出精品。趁现在精力充沛,我需要继续奔跑,我可不想就此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