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霞
今年夏天,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炎热,刚上初一的晓琳特别不适应这种天气,整个暑期几乎都呆在家中,可家里也是十分闷热。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晓琳在电脑前呆了快2个小时,准备站起来时感到有些头晕、恶心,就在她站起来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意识模糊,倒在了电脑桌旁。
妈妈听到响声,跑到书房一看,发现女儿躺在地上,面色苍白,双眼紧闭,顿时吓坏了。连忙将女儿抱到床上,呼唤了好几声,这才叫醒了女儿,晓琳醒来后还是感觉头痛、头昏、浑身没有力气。第二天,妈妈带晓琳去医院检查,在内科门诊,医生听了晓琳和妈妈对病情的叙述,为晓琳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颈椎和颅脑都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各项生化指标及血压也都处于正常水平。最后,经过医生的会诊和讨论,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原因不明,但又比较常见的晕厥类型,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发于女性。这类晕厥的临床特点是:(l)通常在长时间站立位或由坐位变立位时突然晕厥发作;(2)发作前大多先有头晕、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以及视觉或听觉障碍的前驱症状,而后出现眩晕、意识模糊,不由自主的向一侧倾倒在地;(3)倒地后意识可在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意识恢复后会感到有些困乏、头痛或头昏等,休息半天或一天后好转。(4)晕厥发作常常发生在高温、通风不良、劳累等情况下;(5)体检未能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
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估计是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够稳定,迷走神经张力偏高,在过度劳累或高温的情况下,长时间的站立位或由坐位变站位时,就有可能因为重力的关系,一方面使得血液聚集在下肢,而头颈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可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扩张、心动过缓,进一步降低头颈部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脑灌注不足,供血、供氧减少而引发晕厥。
据报道,儿童和青少年所发生的晕厥,80%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虽然晕厥发作的持续时间短,发作后多无后遗症,预后良好,但若反复多次发作,则有可能造成意外伤害,还有可能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所以,尽管晕厥本身可以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但干预措施不能少,以下几点需要引起重视。
1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特别是在气温高的日子里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要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多喝水,如果出汗较多,还应少量喝点淡盐水或果汁,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2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规律生活、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使孩子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防止过度疲劳。在天气炎热时要避免过长时间站立,特别是由坐位变站位时动作要缓慢一些,以避免脑供血不足而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风险。
3 一旦出现前驱症状,要让孩子立即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深呼吸几次或屈伸手臂及小腿,这样有利于预防晕厥发作,即便预防不了,也可以避免因昏厥引起外伤。
4 药物干预只适合近期有多次发作者,可选用B受体阻滞剂、氟氢可的松、甲氧胺福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当前多主张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一线药物,首选依那普利5毫克,每日1次口服,需要连续用药2-3个月。依那普利可抑制儿茶酚胺分泌,阻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始动环节,预防及减少晕厥发作。另外,俄那普利作用温和,缓慢,虽然是降压药,但在小剂量情况下对血压正常者并无降压作用,故可安全用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干预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