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云,赵永青,康卉
(1.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2.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3.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近十年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综述
李玉云1,赵永青2,康卉3
(1.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2.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3.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本文分析了10年来在外语类CSSCI(2014-2015)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研究发现,10年来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经历了由简单而逐渐复杂再化繁为简的发展变化过程。整体来看,存在横向上各类研究比例失衡,纵向上每类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且与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具体来说,对写作技能和词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偏重,但对听说技能,语法以及文化和通识教育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不足。希望后续研究能弥补以上不足。
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以下简称《课程要求(2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试行以来的10年间,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的研究为主体(赵永青等,2014;姜秋霞,2011;赵庆红、徐锦芬,2011)。为了探究此类研究10年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回顾。
尽管近年来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开始增多,但这些研究综述多数为基于某个视角的整体概述,或针对某一要素的分析总结(杨港、陈坚林,2013;赵庆红、徐锦芬,2011;郑玉荣,2011;文秋芳、任庆梅,2010)。客观地讲,整体概述的研究通常无法深入,单个要素的分析又无法全面。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10年中发表数量最多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横向联系和纵向对比。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分别从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语言形式以及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通识教育等几个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每个角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比较分析了其中不同要素间的差异,初步探寻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及其影响,以期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角度对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成相对全面、透彻的认识。
2.1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范围是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发表在10种①CSSCI(2014-2015)外国语言学类来源期刊上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大学英语”在此指针对我国大学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是指对《课程要求(2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中“教学要求”部分规定内容的各类研究,主要包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教学、任务教学、语言技能(阅读、口语、听力、写作)教学、词汇、语法教学、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等的研究。另外,由于《课程要求(2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和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 (200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都在“教学模式”部分特别提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因此,本研究中将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另归为“教学模式改革类”,而关于非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论文归在“教学方法及内容”类当中,并对这两类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上述归类标准,对大学英语教学其它要素研究论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对大学英语研究的综述类论文、会议述评、专著评论类文章均不在本研究数据统计的范围之内。
本研究采用关键词检索、主题检索和手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先检索出主题有“大学英语教方法”、“外语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方法或模式”和“新教学模式”等的论文。为避免遗漏或差错,在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依次浏览了2004-2013年各期刊的目录并进行比对。最后再通过浏览论文内容的方式,按年份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研究的论文挑选出来,并按照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最终确定本文进行主要分析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共237篇,大致形成了两大类四小类的研究内容。另外,用于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对比的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类”研究的论文共149篇。
2.2 内容分类
首先,根据收集到的论文内容,从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角度,将本研究中的论文分为两大类:一是研究各项语言技能、语言形式以及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论文,称为“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模式”类。二是对整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理念探讨的论文,称为“教学方法和模式”类。然后,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将“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模式”类,又细分为“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和模式”、“语言形式类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教学方法和模式”三小类。各类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是指对大学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教学和训练的各种研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视听说或读写译等课程教学的研究;而“语言形式类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是对指对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教学的研究。同时,根据《课程要求(200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跨文化交际”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的研究是指对跨文化意识、跨语言和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最后,本研究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类研究不仅关注近十年来主流的教学方法的特征、功能及其影响,更偏重于探讨每种教学方法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3.1 发文数量
总体上看(见表1),10年来国内CSSCI(2014-2015)外国语言学类来源期刊年平均发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论文23.7篇,差幅在10篇上下,2013年此类研究最多(28篇),2011年最少(17篇),发文数量明显多于对大学英语的“学生”、“教师”和“教材”等主题类研究的论文数量(赵永青等,2014)。其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模式类”研究的论文有165篇,约占本类研究总数的69.6%,;而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类”研究的论文有72篇,约占30.4%。前者中的语言技能类有115篇论文,所占比重最大,为48.5%,;第二为语言形式类,有35篇论文,占14.8%;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的研究最少,只有15篇论文,占6.3%。显然,近10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语言技能类的研究,这与《课程要求》规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一致的。
表1 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
3.2 各类研究的年度发展变化趋势
图1 各类研究的年度发展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近10年来各类CSSCI期刊年平均发表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11.5篇,2008年最多,达到15篇,以此为分界点,2004-2008年五年间密度较大,年平均12.8篇,2009-2013年的五年间相对较少,年平均10篇,但2013年却增至16篇,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前五年的最高水平。对语言形式类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10年间整体上处于平稳状态,年平均发文4篇左右,只有2007年出现一次明显的上升,发表了7篇论文。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类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十年来整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均有7.2篇论文,只在2007年出现了一个低点。事实上,2007年由于《课程要求(2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改版,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发表论文数量较少的年份,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类的研究恰好体现了这一总体趋势。对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的研究十年间一直在低位徘徊,年与年之间没有明显变化。
事实上,对四类研究论文的年度数量变化趋势的分析,不仅反映了对各类研究的重视程度,还可以结合对各类研究内容的分析,了解到十年来对各类研究的理念的变化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和产生的影响。
3.3 研究内容及趋势分析
3.3.1 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研究的论文占整体研究的比例上来看,对写作技能的研究占据了绝对优势,为总体的44%;对听、说和读等技能的研究比较均衡,分别为17%,13%和15%;对翻译教学和各类技能综合的研究相应的为4%和6%。
其中关于写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研究内容也非常深入且全面,主要涉及写作教学理念和传统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写作教学理念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差异、语篇教学、协作学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其中基于英汉差异的研究涉及到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英汉文章中心思想表达位置差异(蔡基刚,2007)和英汉主位结构对比(刘丹,2012)等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语篇知识在写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涉及到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成晓光、姜晖,2004)、主位结构、语域和体裁以及语篇的三大元功能等;同时,对语篇的人际功能在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与协作学习的理念交叉互补。不过,协作学习的理念在写作技能的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却是对同伴反馈的研究,有14篇相关论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27.5%,尤其是从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对比角度的研究比较普遍;2007年以后,现代技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被大量采用,有借助博客和论坛来增加写作练习机会和及时反馈的(楼荷英、陈明阳等,2008),有基于在线语料库和网络环境来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和进行协作学习的(张艳红、程东元,2007),还有通过建设数字化写作平台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全面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于莉、齐品等,2012;王娜、杨永林,2013)。
对传统写作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一些传统、有影响力的写作教学方法如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认知写作和写长法等进行整合性研究(黄坚、李梅,2012),在对各种写作教学法的优缺点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以探求更加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除了基于上述的四种理念,10年中对写作技能研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基于实证研究,共有36篇论文为实证研究,占总数的70%多。
综合来看,对写作技能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和写作规范性等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前五年对写作现状的调查(蔡慧萍、方琰,2006;孙鑫、赵永青,2008)表明师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关注语法、词汇、内容和语义表达等对写作的影响,但普遍缺乏语篇、体裁、交际和文化等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写作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以介绍和证实语篇理论(成晓光、姜晖,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蔡基刚,2007)以及交际教学法(方玲玲,2004)和协作学习理念(龚晓斌,2007)等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但都聚焦在方法和理论的推介上,很少有针对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细化研究。后五年的研究发现:学生尤其希望从词汇量、语法和思想内容方面提高写作水平(赵永青、孙鑫,2009;黄坚、李梅,2012;刘世生、刘梅华,2013);基于上述四种理念的实证研究证明:学生在写作规范性和组织结构方面有一定提高,且同伴反馈在提高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作用较大,但在提高学生词汇、语法、语言表达及思想内容方面有待加强(于莉、齐品等,2012;盖淑华、周小春,2013)。
关于听力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写作,占到17%,但研究内容上却没有写作全面。前五年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处理的理念,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的角度,解决语言输入的量、听力材料的真实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李洁,2005)。后五年的研究以语篇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的整合研究为主(曹秀平,2013),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引入了“行动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等新方法(王艳艳、王勇,2013;于琴妹、鲁吉等,2013),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不过,前五年和后五年的研究都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听力效果为目标,很少涉及具体的听力技能或听力策略的研究。同时,实证研究占到了听力教学研究的66.7%。
关于口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不仅研究数量上少于听力,研究内容也相对简单。前五年的研究,针对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和课外操练不足的问题,尝试借助课外监督机制、语料库和网络环境等方式加以补救。但对这些构想的实效或跟踪研究很少。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元话语的运用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等(韩美竹,2009;冯涟漪、龚昭,2007)方法,来解决怎样说的问题。后五年的研究出现了CBI理念下学做英语报告为主题的口语教学尝试(顾飞荣、施桂珍,2009)和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设计的英语口语教学实验(周岚、王文斌,2013),在研究“怎么说”的基础上,试图从“说什么”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口语教学研究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口语的准确性、连贯性和流利性。同样,实证研究占到口语教学研究的73.3%。
对阅读技能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则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前五年的研究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理论,构建出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后五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立体思维模式和语篇阅读模式等(贺春英、潘春英,2013)。他们的共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预读、略读、浏览、猜词义和概括等认知阅读策略以及计划、监控和评估阅读等元认知阅读策略,同时也强调合作,激发动机和减少焦虑等社会情感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但几乎没有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本研究只收集到5篇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技能教学研究的论文,涉及了口译教学的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和翻译、口译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对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综合研究从前五年的语言技能的相关性研究和语块教学法,到后五年的文体分析法的运用,都止于构想与尝试,在研究内容上都没有深入。
3.3.2 语言形式类和跨文化通识教育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中,对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语言形式类教学方法和内容研究的论文只有35篇,其中对词汇教学的研究占68.6%。前五年对词汇教学的研究有四个角度:一是对领会式词汇(接受性词汇)和复用式词汇(产出性词汇)的界定及它们在各类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分布;二是通过词汇搭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三是在阅读等任务学习过程中附带习得词汇;四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词汇元认知策略来帮助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后五年的研究重复这四个角度研究的同时,都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研究词汇分层的同时,强调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有目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词汇教学效果(孔蕾、秦洪武,2013);通过对词汇附带习得过程的研究指导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进行有目的的词汇教学设计(徐浩,2012);在强调词汇搭配教学理论的同时提出“教搭配”的词汇教学原则(钟珊辉,2011)等。但对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较少,除语料库在词汇界定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外,网络、数字媒介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相对较少。
对语法教学的研究占语言形式类教学研究的17.1%。前五年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语法教学的问题,指出语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加强语法教学的途径(高远,2007);后五年涉及到了对影响语法学习的因素和功能语法教学的研究。语音教学研究的3篇论文只涉及了语音教学策略及对其它语言技能教学的影响。语篇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从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切入。
对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的研究在2007年后才逐渐增多,前五年的研究以提倡文化意识为主,借助特定语言材料和从单个的文化要素的角度研究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的问题及教学途径(楼中平,2007),并且以抽象的理论研究和英美文化研究为主,对跨文化能力的实践途径研究较少。后五年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研究为主(孔德亮、栾述文,2012)。但总体上,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研究倾向于内容驱动的路子,即使理念上强调与语言技能和语言形式教学的融合,但还没有具体的相关研究。
3.3.3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理念探讨类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理念探讨的论文占本研究总量的30.4%。前五年的研究主要基于四个角度,分别为合作学习、交际教学法、自主学习和多种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整合研究。其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涉及了课堂上“生生互动”模式、“任务学习”和“提问主体转换”等方式,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交际教学法的研究涉及到交际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和交际教学法理论及实践分析,提出了在口语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交际教学法的建议。自主学习是10年中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前五年的研究涉及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心理准备、元认知知识的培训和教师的介入等;指出了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空间不大和自主学习条件不利等问题;还提出了自主学习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的理性建议。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整合研究在前五年成为一大主流趋势。通过对比分析多种语言教学和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调查(周季鸣、吕敏等,2008),发现学习者的个性、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环境的差异共同影响着语言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而各种语言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变化、交叉和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后五年继续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介绍了多种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前五年研究基本途径、存在的问题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后五年主要研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如学习档案的运用、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原则的归纳,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方法和“三位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等(徐锦芬、唐芳等,2010)。但很少有对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效果的实证研究。后五年对新的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基于多模态理念下外语教学的多元识读能力、多模态话语的协同和多模态选择框架的构建(张德禄,2010,2013),学科内容为依托理念下的外语教学研究(袁平华,2010)和对“概念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的评析等(文秋芳,201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多个要素,实现有效教学。这在理念上与前五年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整合研究一致,但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却更简单、系统和全面。
图2 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对比
3.4 研究方法
10年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图2),尽管整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体,占总量的56.5%(非实证研究占43.5%),但年度变化情况以2009年为界限,前五年的研究除2005年外,非实证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后五年实证研究超越了非实证研究,并总体上保持增长势头,于2013年达到了非实证研究的2倍左右。事实上对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比例更大,多数达到该类研究的70%左右。与之相反,对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类研究以及对跨文化交际和通识教育类研究的论文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
在实证类研究的论文中,前后五年的发展变化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研究工具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上的变化。前五年的实证研究以测试为主,特别是以高考、四级考试和各个学期课程考试为研究工具的居多。笔者粗略统计,以测试为研究工具的大约站到了实证研究总数的38.5%。2008年以后的研究使用测试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工具的居多,含有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占到总数的43.6%;而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课堂观察和学习日志等多种研究工具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2010年以后,此类研究占总数的17.9%。另外,2006到2009年间的实证研究普遍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而2010年以后这种方法的使用却越来越少。
最后,从整体上看,实证研究方法多数用于检验某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效果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的设计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研究对象的数量在几十到一、两百人不等,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周期从十几周到一、两个学期不等,进行某种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实验教学;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用SPSS软件对各类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的假设往往都能得到肯定。
3.5 与教学模式改革类研究的对比
图3 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与教学模式改革类研究的对比
从发文量的总体趋势上看(如图3),除2006年,1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一直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研究为主,且呈上升趋势。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在2006年激增之后,逐年减少,这种下降的趋势持续至今。
从研究理念上看,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研究基于各类外语教学理论,如二语习得、学习策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建构主义理论等;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则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研究内容上看,10年来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课件制作、“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以及自主学习中心的成立等;同时还出现了对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但真正研究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并不多。此外,25%左右的论文涉及到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及要素的研究,但很少有涉及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研究。
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目前还处于宏观上的硬件建设、技术和模式的“探索”与“构思”以及教学管理的设计与实践的实验阶段,还没能真正深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微观的教与学的实际活动当中。相较于前面概括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深入、细化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应该从IT技术、教学管理和理论研究等层面入手,实现与语言教学的有效结合,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为语言教学提供大量信息、保证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创设各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作用。
总体上,10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经历了从教学实践到理论科研再回归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内容和形式也走过了由简单而逐渐复杂再化繁为简的发展路线。不过,整个发展过程明显存在纵向上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横向上对各类研究的比例失衡并缺乏宏观的整体协调等问题。
4.1 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
具体来讲,研究内容和教学实践的脱节体现在一篇典型的研究论文的几个重要环节上。首先,对理论依据部分的研究通常会涉及到复杂、深奥的外语教学理论,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多大的可行性,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又应该怎样操作,会遇到哪些问题,都不是一次性的教学实验可以充分证明的;即使研究结果正相关,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多大,也难以明确;另一方面,当前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多数不能像研究者一样透彻理解这些理论及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更难以像研究者预期的那样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这种差距从根本上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内容类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另外,在采用实证方法的研究中,研究者为验证其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有效性而设计的教学实验,在多个环节上脱离了语言教学实际。第一,实验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大都被一带而过,即使有具体的陈述,也都过于简练,与持续几周甚至一两个学期的具体教学活动相去甚远。这样的实验因脱离了教学实际,研究结果也会缺乏信度。第二,研究工具与教学实验相关度较小,研究结果脱离教学实际。即使教学环节设计科学,教学进展顺利,许多实验研究采用的学期末考试成绩、四级考试成绩等研究工具,与实验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度较小;有些同时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的研究,要么没有具体的问卷内容,要么采用国外相关的研究量表,与教学实验或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有许多出入,其研究结果必然无法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第三,多数为了研究需要而设计的教学实验研究对象少,研究周期短,后续跟踪研究更少见。这样的研究结果很少被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当中。
并且,有些研究理念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脱节,致使相关研究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对写作技能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主要基于认知、语篇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理念。但无论前五年还是后五年的研究都表明,学生希望从词汇量、语法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提高写作水平(蔡慧萍、方琰,2006;赵永青、孙鑫,2009;黄坚、李梅,2012;刘世生、刘梅华,2013)。尽管认知策略的培养、语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但研究发现学生在写作规范性和组织结构方面有一定提高,而写作中的词汇、语法、语言表达及思想内容方面的提高却并不理想(于莉、齐品等,2012;盖淑华、周小春,2013)。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先进的写作教学理念,再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学生的词汇量、语法、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为基础,也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事实上,对语言技能类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的论文,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同理,教学模式改革类的研究,在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不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没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情况下,很难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有效结合,更无法如研究预期的那样发挥新教学模式的优势。那些脱离了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研究,只能束之高阁,没有用武之地。
4.2 各类研究比例失衡
上文的数据统计结果清楚地表明,10年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总体上比例失衡。突出表现在对各类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差异上,如对语言技能类方法与模式研究的论文(115篇),几乎是对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研究论文(15篇)的8倍,是对语言形式类研究论文(35篇)的3倍;对写作技能研究的论文(51篇)分别是对听、说技能研究论文(20篇,15篇)的2.5倍和3.5倍,对翻译(5篇)和综合技能(7篇)研究论文的10倍和7倍;对词汇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的论文(24篇)是对语法研究论文(6篇)的4倍,语音的(3篇)8倍,语篇(2)的12倍。
如果这种研究数量上的高比例失衡只说明了学界对各类研究重视程度上的差异的话,那么研究内容上的差异则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如上文所概括的那样,由于对跨文化和通识教育类研究还处于探究教学途径和构建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想内容表达上的困难;而对词汇教学的研究止步于词汇教学理念的探索和教材、教学环节的设计阶段,对语法教学的研究还没有理出方向,因此,在对学生词汇、语法学习的效果不清楚的情况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必然无法有效解决(于莉、齐品等,2012)。
事实上,笔者在概括各类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研究的论文过程中发现,只有对写作技能类的研究,因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才涉及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效果的研究。其余各类如对学生的听、说、读等具体语言技能或词汇,语法和文化素养等详细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业内公认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究竟有多少,是由于哪类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比例失衡导致的,还很难确定。上文的分析,只是窥豹一斑而已。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中,不仅各类之间的研究比例失衡,每一类研究也有待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4.3 建议
4.3.1 坚持纵向上深入、持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内容研究
Richards&Rodgers(2008)的教学法研究框架——理论(Approach)、设计(Design)和实施步骤(Procedure)——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纵向深入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现有的各类研究,多数还处在Richards&Rodgers框架的中间各阶段,只有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接力式跟踪研究下去,才能发现更加有效的各类教学方法与模式,借以切实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4.3.2 开展横向上整体协调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
另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导致了10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比例失衡。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将语言概念分解成碎片,零星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文秋芳,2013)。而Kumaravadivelu (2003)的“宏观策略框架(Macrostrategies Framework)”为解决这种各类研究比例失衡的问题,提供了从整体上协调外语教学各个要素的新思路。基于这样的思路,文秋芳(2013)、张德禄(2010,2013)和袁平华(2010)分别根据不同的外语教学理论,尝试探索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只是这些从宏观上整体协调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刚刚起步,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坚持和脚踏实地的研究。
本研究仅以10年来在CSSCI(2014-2015)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类研究的论文为调查对象。受期刊编辑部选择论文的偏好、文献分类标准、研究者个体倾向性等因素的干扰,本研究的结论难免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从整体上看,10年来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前五年的研究由简单而逐渐复杂,后五年再化繁为简的发展变化过程。不过,整个发展过程明显存在横向上各类研究比例失衡,纵向上每类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且与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具体来说,对写作技能和词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偏重,而对听说技能、语法以及文化和通识教育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不足。希望后续研究能结合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宏观上整体协调的研究思路,进行持续、动态的研究,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本研究没有包括CSSCI(2014-2015)外国语言学类来源扩展版期刊。由于《中国翻译》基本没有发表大学英语研究的论文,本研究只采用了其余10种期刊(不包括增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不可否认的是,非CSSCI期刊这些年也发表了为数不少的高质量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因此本研究的调查范围还是不够全面的,这将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
[1]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2]Richards,J.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蔡慧萍,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21-24.
[4]蔡基刚.英汉文章中心思想表达位置差异及其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7,(1):7-12.
[5]曹秀平.语篇分析框架中听力理解动态认知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13,(5):14-18.
[6]成晓光,姜晖.亚言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作用的研究[J].外语界,2004,(5):68-75.
[7]方玲玲.写长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04,(3):40-45.
[8]冯涟漪,龚昭.元认知与英语口语学习的相关研究[J].外语界,2007,(2):58-64.
[9]盖淑华,周小春.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社会文化观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36-40.
[10]高远.增强语法意识,加强语法教学——谈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界,2007,(6):15-24.
[11]龚晓斌.英语写作教学:优化的同伴反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7,(5):47-51.
[12]顾飞荣,施桂珍.大学英语口语CBI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32-34.
[13]韩美竹.元话语、语料库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9,(3):32-36.
[14]贺春英,潘春英.语篇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剑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外语学刊,2013,(5):19-24.
[15]黄坚,李梅.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实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9.
[1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姜秋霞.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J].中国外语,2011,(4):9-18.
[19]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7-26.
[20]孔蕾,秦洪武.语料库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词汇分层和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58-63.
[21]李洁.新教学模式下英语听说教学体验[J].中国外语,2005,(4):53-57.
[22]刘丹.英汉主位结构对比与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学刊,2012,(3):121-125.
[23]刘世生,刘梅华.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2013,(4):46-49.
[24]楼荷英,陈明阳等.运用网上辅导和师生论坛的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8,(4):41-47.
[25]楼中平.跨文化交际框架下的动态语言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4):72-74.
[26]孙鑫,赵永青.英汉写作过程和结果对比——对4名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9-15.
[27]王娜,杨永林.数字化写作,我们在行动[J].外语电化教学,2013,(3):59-55.
[28]王艳艳,王勇.循环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行动研究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49-54.
[29]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中国外语,2010,(7):77-83.
[30]文秋芳.评析“概念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2):1-6.
[31]徐浩.阅读任务中词汇附带习得注意过程的探索性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48-54.
[32]徐锦芬,唐芳等.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2010,(6):60-64.
[33]杨港,陈坚林.2000年以来高校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16-19.
[34]于莉齐品等.应用数字化写作平台干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7):17-21.
[35]于琴妹,鲁吉等.“研究性学习”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听力教学成效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1):44-49.
[36]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0,(6):49-56.
[3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
[38]张德禄.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39-47.
[39]张艳红,程东元.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7,(8):26-31.
[40]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外语界,2011,(1):30-37.
[41]赵永青,李玉云,康卉.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27-35.
[42]赵永青,孙鑫.英语写作过程中注意的分布和意识程度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32-37.
[43]郑玉荣.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成就与不足——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0年(2000-2009)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11,(3):82-88.
[44]钟珊辉.大学英语词汇搭配教学:理论与模式[J].外语学刊,2011,(3):103-105.
[45]周季鸣,吕敏等.从“方法”到“后方法”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宁沪杭六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调查[J].外语界,2008,(5):52-59.
[46]周岚,王文斌.聚焦与延展:CMB大学口语教学效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5):37-42.
A Review on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ontent of College English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LI Yu-yun1,ZHAO Yong-qing2,KANG Hui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2.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3.School of Software,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This review attempts to reveal the research situation in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ontent of College English over the past 10 years.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10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CSSCI (2014-2015)journals.It is found that much focus has been laid by Chinese researchers on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ontent of College English,which has been developing from a state of superficiality to complication,and then to simplicity.Generally speaking,problems lie in the imbalanced attention of research,inadequacy in depth and lack of relevance with classroom teaching.Specifically,too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f writing skill and lexical knowledge while less to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listening,speaking and general cultural knowledge.Therefore,future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fill these gap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approaches;teaching models;content of College English
H319
A
1002-2643(2014)04-0072-08
2014-02-28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三堂联动模式下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项目编号:JG12DB188)、辽宁省“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编号:WYYB12096)、201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英文写作教学与测评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编号:L11DYY031)和2013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项目教学法在IT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XJQN28)的阶段性成果。
李玉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篇分析。
赵永青,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康卉,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