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计平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九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4300)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有些项目,如中长跑、投掷,因在教学过程中机械重复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心理会产生厌倦、索然无味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学生,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
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当这种天性不断在体育活动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长时间的愉快情绪,学生从众多的活动中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试图从中获得愉快情绪的心理倾向就是他们的体育兴趣。
然而《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又做了新的补充,它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期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全力投入为前提条件。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及课后考核方式的内容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形成,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
因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小、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羽毛球、舞蹈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学的主导和主体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和改善,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如何安排教学、组织教学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观念意识教育,促使他们全心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注重自身技能水平、修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鼓励、影响学生。
其次,加强体育特长生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在教学过程能起到榜样作用,充分带动其他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榜样,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较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具有自卑、懒散、极度内向等不良人格,或对学生冷漠无情,随意惩罚打骂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在给学生讲解和示范的时候内容一定要准确,动作一定要到位,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技术精湛,才可以让学生敬佩你,感受你的专业魅力,就会对你的专业产生兴趣,随之学生也崇拜你。
“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体育课虽然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如果是教学方法不当,使用教法单一,学生的兴趣也会索然暗淡,甚至逃避上体育课,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内在潜质才能被激发,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竞赛法确实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不仅在跑、跳和接力中采用,甚至在耐久跑中,也可运用。比如教学内容中安排的中长跑、投掷这类运动项目,大多数的学生会感到厌恶。我在教学中长跑项目时,一般采用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追逐跑等多种练习手段,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给予不同的练习时间,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到方法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练习当中,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800米练习时,可采用接力形式完成800米练习,这样学生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重复练习跑变成一个个接力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比单纯的重复练习差的。
游戏法一般在课的开始运用较多,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生注意力。但一些枯燥单一的项目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来完成,借助游戏为载体,活动形式是“什么的游戏”,其实质的是以变换形式为载体,通过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在较轻松的气氛下达到练习目的。
另外,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都有较大差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分组,因材施教。教学分组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的性质划分,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每位同学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增加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做到教无定法,与时俱进,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
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具,它们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地练习,同时还能节省时间,课堂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充分突出学生的练习主体。有效地布置与利用场地器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看到其他任何小组的练习,教师可把垫子摆放在场地中间分别练习,这样教师对其中任何一个学生的纠正与帮助,都能使其他同学借鉴;还有利用小垫子进行连续立定跳远练习时,“一”字摆开设计,显得比较枯燥,可以将其摆成“半圆形、三角形等形式,适当地变化场地、器材布置,能让学生感到新鲜、刺激,从而激发练习欲望。教学中,抛掷、足球等项目都要留出足够的器械运动距离,比如实心球初次练习时标志线的安排:充分分析学情,安排的标志线能使多数学生尽力抛掷就能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树立信心;又有一条标志线使优秀学生努力能够达到,让这部分学生倍感自豪,还促使其他学生努力追赶。再比如初学篮球投篮技术,用大于标准篮圈的其它圈代替,能使学生比较轻松的命中,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从注重投篮命中率转移到注重技术动作的准确方面来。还有排球垫、传球初学时的练习距离,跨越性的练习中器材的高度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同一器材,开发多种用途。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的腾空步时,如果沙坑有限,可以使用小垫子代替,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将一块立放、另一块平放着接在后面,学生助跑做出腾空步过立放的小垫子后落在平放的另一块垫子上,练习效果很好,也比较安全;跳高中,用松紧绳系在标枪上代替跳高架,能解决跳高架的不足,初次学习时还能使学生克服“打杆”的惧怕心理。在这些练习中合理的场地、器材安排,都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
一节课的场地布置是否与本节课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是能否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关键。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使场地整洁、线条醒目、器材整齐有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安全感,诱发参与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口诀”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合理地运用“口诀”可以起到精讲多练的作用,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口诀”教学就是把某项运动技术或战术要领和方法经过综合提炼,加工整理,取其重点、关键的部分编制而成的通俗易懂的“谚语”运用于教学中。如:快速跑起跑的口诀:“起跑身似箭,姿势像拉纤”;如排球中双手垫球的要领口诀:“一插、二夹、三抬”;篮球技术口诀:“要想球接住,必须快上步;要抢篮板球,位置不能丢。要想投篮准,时机最要紧;如:中长跑途中跑部分口诀:“呼吸正确有节奏”。讲给低年级的学生时,讲解正确的呼吸是口鼻共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就可以了。如将投掷的最后用力动作简化为“蹬、转、送、撑、挺、推、拔”七个字,这些口诀在教学中普遍被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口诀的卡片,口诀可以是教师讲过的,也可以是从别处搜集的,更鼓励学生自己编写,上课时适当拿出一点时间评比一下,看谁的卡片做得最好。学生对口诀有了“好感”在教学中教师用口诀讲解也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从学动作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建立了一个清晰、正确的概念。运用口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技术基础等差异,适当的讲解,口诀不能完全代替讲解,而讲解可以弥补口诀的不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讲与练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的,有生动形象的口诀做基础,再加上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生理特点,记住了口诀,且记住了老师的示范,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练习中去,从而较快地领会和掌握了动作要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过去,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最后检测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过程,并且学生的成绩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重要,只要学生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那么教师就应该给予他肯定。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因此在评价方式上由过去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转化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形式,同时做到了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不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运动参与的程度进行评价。比如:在体育课的兴趣活动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一个项目的练习。每次兴趣活动课后,教师请每一个活动小组的负责人将本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学期末,学生根据本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在这种评价方式下,身体素质好的,身体素质差的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评价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评价标准高了,学生会失去信心;评价标准过低,学生又没兴趣。因此,教师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要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要注意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学生的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也是新课程能够运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不能由别人代替,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学生对课的内容的掌握和水平的提高,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是提高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学生主体地位一旦得以实现,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载体,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实际在体育课中,所有的活动别人都代替不了,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练习,而不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要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对所学的内容做出选择和判定,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就不应该过多的束缚学生,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受自由”。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立不同活动场所,让学生有自主练习空间和时间,自选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达到自学自练,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只有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适时把体育锻炼对其终身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上好体育课是自己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树立信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投篮每每成功;射门屡屡得手;自己分组组织活动;享受体育课带来得种种乐趣;日久天长体验“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效果等!
创造性的产生在于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身心的积极参与,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所以教师应做到: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育他们不要轻信盲从。课余锻炼是体育课的延伸,课余锻炼可以对课间学习内容起到补充。创造课余锻炼氛围,引导学生参加课余锻炼。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锻炼的无限性,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培养自觉参加身体锻炼好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锻炼习惯一旦养成体育课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他们从失败到成功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挫折,以便使学生主体不断完善。
学是为了用,学了就要显示出来,征得别人的赞赏与认可,在体育课中或其他方面,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我个性。为了多组织些活动、游戏、比赛、竞技、多组建些业余队等,从中充当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表演者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个性、特长、潜能创造性的挖掘出来,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怎么不会对上这样的体育课而感兴趣呢!增加学生竞争比拼、展示才华、个性的机会。如,教师征求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漂亮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制定活动的规则和形式。
综合上述,要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必须合理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情趣和魅力,不让体育课失去吸引力,合理的改进教学是关键!
[1]王中和.现代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科研,2004(4).
[2]周兵.体育教学任务[J].体育心理学,2005(4).
[3]成军杰.体育课教学内容与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