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情至“渠”自成
——以《天净沙·秋》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2014-03-13 00:01谢旭琴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令天净沙古诗

○ 谢旭琴

(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浙江 金华 321017)

近几年来,笔者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实践探索,几次公开课的磨课经历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天净沙·秋》为例,谈谈本人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广读资料,厚积薄发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而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对古诗词的修养并不高,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很多时候会局限于教参,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生平际遇等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甚了解。因而,教学古诗词,教师自己首先得在古诗词中走上几个来回,这样才能驾驭全诗,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1. 由薄到厚,广积累。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要有一桶”,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得在课前先给自己“补课”,广泛收集阅读与所教古诗词相关的资料细细品味,让自己先真正读懂古诗,读懂诗人的心情,读懂古诗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有了厚实的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寻找到最佳的突破口,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如我在初读《天净沙·秋》时,为了弥补自身对教材解读的局限,我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元曲鉴赏辞典》,并利用网络收集了不少该小令的鉴赏资料、写作背景和白朴的生平故事……然后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读罢那一份份资料,白朴这个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文学家、杂剧家,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小令的意境也随着“青山绿水”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明朗起来: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两幅不一样的秋景图,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天净沙·秋》已不再只是28个字,而是一段历史,一个个生动的古诗,它变得丰满起来,厚实起来了。

2. 由厚到薄,寻突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笔者认为把这句话用到我们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再合适不过了。有了广泛阅读的基础凝练的古诗词会变得丰厚起来,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地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吃,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我们把诗词“读厚”之后,我们还应该把诗词“读薄”。

笔者根据《天净沙·秋》曲中有画、词中寄情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白朴的生活背景,一笔并写两面——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章法上动静结合……这些和小令的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整合,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为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8个字的《天净沙·秋》,而是《天净沙·秋》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二、用心品味,巧妙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上好一堂课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古诗教学时更应如此。这需要我们做足课前“功夫”,将古诗词由“薄”读“厚”,再用心品味,将资料“厚”读“薄”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巧妙的设计,使那厚厚的资料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最简约的方法使孩子们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情感。

1.古诗意境是抓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

笔者在设计《天净沙·秋》时,有了鉴赏资料的支撑后,我发现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我便以营造古诗意境的“画面”为抓手,并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了三个环节:先是品味作者在小令中所展现的两幅画面“萧瑟寂寥图”与“明朗绚丽图”;然后让孩子们寻找作者是如何将两个有些矛盾的画面连接起来的;最后由画面引发思考——同样是白朴眼中的秋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语言形式是基础。语文教学应是“语言内容理解与语言形式感悟”的有机统一,似乎已渐渐成为共识。古诗词教学在关注意境情感的同时,也应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在对仗、押韵、结构特点等方面也可以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如《天净沙·秋》中自然景物(意象)并列组合的方式是该小令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也是孩子们通过观察就能发现的,于是,在学习“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时,我以“在这两句的写法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这样简简单单的引领,让孩子们凭着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两句诗在押韵、对仗、结构上的特点,这是学习本曲过程中,学生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收获,是与小令的内容意境同等重要的。

三、用情教学,体悟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词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试着采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便于体会意境。

1.诗画结合,品诗境。“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想象画面;可以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也可以动手板书,让学生感受画面……有效地利用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天净沙·秋》时,我让孩子们在初读感知后再次品读,并说说从小令中读出了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画面?聪明的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发现其中藏着的两幅画面“萧瑟寂寥图”与“明朗绚丽图”。接着,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其实就是一个用语言作画的过程,也是理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在课件图片的辅助与音乐的渲染下,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感受语言美、意境美,也就水到渠成了。

2.巧借资料,悟诗情。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教学时,我们可以适时补充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更可以让学生个人去收集。学生有了资料这个台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感悟诗境,体会诗情。如《天净沙·秋》作者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寂寞萧瑟的秋景图,后面又描绘了一幅明丽绚烂的秋景图。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时适时插入白朴的生平简介,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功到情至“渠”自成,只要我们广泛阅读,不断丰富古诗词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古诗词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小令天净沙古诗
《天净沙·秋思》
闲吟小令
天净沙·春
“拟古诗”之我见
掉坑
掉坑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天净沙·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