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亚运雕塑与岭南城市新景观

2014-03-13 09:04
关键词:大学城绿化带岭南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环境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递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好的雕塑作品往往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用美的形式与内容来潜移默化地调节人们的心理节奏。

梁思成先生说:“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画,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广州迎亚运的城市改造举措之一,就是在各比赛区域的运动场馆周边进行城市景观和绿化带建设,以突出运动元素和亚运气氛。广州大学城作为分赛地,按照“运动、拼搏、敢为人先”的主题元素,以“兼容并蓄”和“创新”的岭南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广州大学城环岛路线的各高校出入口的主干道,建设了“主题绿化带”。它和环岛的内、外环路,大学城景观绿化带、各校区域等组成空间体系,具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是亚运城市景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一、亚运雕塑的纪念性

“广州并不是把亚运会看成一个简单的体育比赛,而是要把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呈现在世人面前”[1]。亚运会的成功,是广州成为国际成熟城市的标志。“全民支持广州亚运”,使广州亚运为体育精神和具有挑战的岭南精神的再现提供了创新的机遇。纪念性的亚运雕塑将回归其运动性特征,在适宜的场所表达休闲、娱乐与多样化的功能本意,满足城市景观建设标志性的风貌展示。

雕塑作为艺术形体的创造,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雕塑创造意念、情感、形象的表达。雕塑宜于运动,变幻和活泼自如的,即便是外表安静的形象,也要暗示出它内在的运动。雕塑在形体语言上表现出较多的自然具象成分和生动化的特色,是景观空间的主题形态。

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是雕塑造型的两大类。具象雕塑是写实与夸张相结合,抽象雕塑则是形体符号或几何符号与意念相结合。二者的表现手法都在大学城外环路绿化环境景观中,实现唯美的艺术空间设计。为协调、衬托、美化、装点环境和空间,起到了多元性、统一性和现代性的装饰效果,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雕塑中以写实的动态蔓延着“运动、拼搏、敢为人先”的广州亚运主题。在广州美术学院校门口的主题雕塑(图1),是百米冲刺的场景,横向的构图和主楼的建筑在色彩和比例上都十分协调。而广州工业大学门前的空旷建筑构架,与竖向的投篮雕塑,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画面效果(图2)。

雕塑的形式感、虚实形态、动静状态等都围绕“亚运”项目的设计意念进行表现。雕塑呈现的精神面貌,是“开放型”形态,具有张力的形式感和运动特征。表现健康、造型优美、符合环境整体美的要求。这也是环境雕塑所要传达的艺术语言。

图1 广州美术学院

图2 广州工业大学

二、雕塑与“主题绿化带”景观

吴良镛先生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文中回忆了五十余年前火车沿着严整的城墙徐徐停下后走出北京站时激动心情,初临重庆临江码头的经历和去昆明过金马碧鸡牌楼及雄伟的近日楼的感受。他认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的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

广州大学城的亚运景观带,以环岛主干线和各高校建筑入口处为轨迹,主题雕塑的创意体现了岭南人的热情、丰富想象力和市民、政府自下而上的活力。以“主题绿化带”为导向,标识各高校人文、精神、符号区域的导向道路引导性,在雕塑主体的塑造上有几个特点。

1.图像符号

在媒体全球化的时代,“亚运”这个大型城市事件,已经为广州大学城的景观重构和再构空间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契机,人们对于地方的感知是建立在图像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的媒介景观,视觉图像与符号成为对外宣传的强势力量。

广州大学城的岭南新景观,正是随“重大节事”起舞,以岭南绿化景观、抽象雕塑、色彩搭配为特色,让人们记住了属于市民的和谐、健康、自由的城市生活景象,场所景象透出了走向“公民城市”的晨曦,使市民感受到“公平正义与自由幸福”[2]的氛围。

2.光影肌理

广州大学城外环路的主题绿化带,道路两旁视野宽阔,由花草堆砌的色带上,展示着足球运动员的风采,既是路标,又用运动拼搏的主题,吸引人们的眼球。在绿色的草坪上,雕塑表现为实体的、金色的,通过光线感受雕塑体面的转折棱角,雕塑的力度和动感有明显的具像雕塑光影肌理,亚运精神在雕塑形态上得到展现(图3)。

图3 外环路主题绿化带

3.视觉肌理

绿色植物是高大、密集的,雕塑用虚体的、动感的装饰块面表现,抽象雕塑中穿插不同颜色的花卉填充,体积感强、色彩悦目。抽象雕塑不仅满足了视觉审视方面的要求,还使得绿化带环境有一定的参与性。

广东药学院门前的长跑主题雕塑,配合校区的白色建筑,以红色的平板金属材料为主,结合几何图形的处理手法,弱化了雕塑的棱角,光影和肌理的虚实变化使视觉肌理产生影像效果,有中国传统红色剪纸的平面艺术感(图4)。

图4 广东药学院

4.触觉肌理

“主题绿化带”以实体植物为背景,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花卉来搭配构图,装饰亚运的文化元素,适度地运用了光影肌理的强弱、粗细,触觉肌理通过雕塑材料的运用来传递造型艺术的美感。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对“雕塑属于模仿的艺术”进行解释:“艺术在事物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个部分的关系,这些关系应该加以改变,才能使艺术登峰造极。我们肯定研究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使一个主要特征在各个部分中居于支配地位。前一种是结构与精神的联系”[3]。可以这样理解艺术模仿说:雕塑是再现的艺术。即以通过再现客观事物为手段的间接表现,是抽象、表现的艺术,是艺术家直抒胸怀的直接表现。

三、亚运雕塑的时代性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说:“虽然有人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几乎没有提供与眼睛的关系,但那时比较成功的雕塑从作品里引出关系,使这些关系成了空间、光及观赏者的视觉场的一种功能”[4]。

环境雕塑的时代性必须与亚运新景观风格相一致。其尺度、体量、材料、色彩需与环境和谐,其主题题材要根据特定环境的历史事件和人文意识制定,其形式和风格由总体环境和“主题绿化带”确定。如黑格尔说:“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做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一点上雕刻仍应联系到建筑的空间”[5]。

亚运雕塑的时代性意义体现在亚运主题、运动雕塑、岭南景观各大学校区建筑的交互式互动。使市民感受城市文化的多元、感性和激情,为城市增加创新活力。同时使开放、容忍、协商的岭南精神得到发扬。雕塑的尺度感和抽象表现形式是亲民的、并且与生活互动,与时俱进的功能设计多样性、互补性,便于赛后吸引更多的市民使用,减少了后运动赛事带来的浪费。这种开放的态度,呈现了“公民城市”的宽松状态。

围绕岭南印象园门前内环路的主题雕塑是跳艺术体操的运动员,激情的红色和S形的动感,传递着务实的岭南精神,特别是整体形象有中国龙和岭南舞狮子的雏形,喜庆的画面透出亚运的节日气氛(图5)。中山大学校门前的踩单车雕塑,以深褐色的凝重感,与远处的计算机工程中心大楼相互应,寓意传统、现代和对未来的展望,奋起直追的动感,表现了岭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图6)。

图5 内环路

图6 中山大学

这些环境景观雕塑不再以一种方式去模拟自然,或以单一材料制作,而是根据情况寻找新形象、新材料,采用多方位的手段来表现环境之美及新空间的节奏与韵律。

“抽象雕塑有时是故意‘非个性’的,它所产生的空间关系像数学公式一样抽象,我们常常会发现它们无意中非常近似于数学家用来阐述代数公式的形象化模型。”

环境雕塑的时代性与亚运新景观的主观创造手法,首先是尺度关系:“虚“、“实”适度,协调景观空间的意趣和提高观赏性,其次是与绿化带相结合,成为景观的空间元素。

(1)运动雕塑成为大学城道路绿化带景观的中心视点,使景观更有聚合力,成为大学城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2)线形空间的终点,有完结、引申和指向空间的作用,并减缓环境中行人运动速度。不仅可以增加视觉转换方向,还可以扩大、丰富欣赏空间,使人在交通过程中有更多时间、转换更多视点、更好的心情领略环境提供的乐趣。

(3)成为景观的标志性入口,发挥各校区间的道路导向作用,张扬现代环境雕塑的性格。

(4)主体景观结合亚运比赛项目,雕塑与“主题绿化带”的环境设计走向整体化。

四、亚运主题雕塑传递岭南精神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明确指出:艺术家必须忽略“公认的”和“未曾受到公认的”传统形式之间的差别,忽略他所处的特定时代中转瞬即逝的知识和要求。这是表达精神内涵需要的唯一方法[6]。岭南精神下的多元文化和商业文化,有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特征。具备着四种文化精神,即: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兼容精神、创新精神。

亚运主题环境雕塑的形、体、肌理、空间的形态变化,成为了改变人们视觉感受的媒介。亚运主题环境雕塑一方面将开放务实的岭南文化的内涵传递给观者,另一方面提示大家运动场所的位置。如广州大学城体育馆的比赛项目有羽毛球,在其门口中环路上的绿化带就展现着羽毛球运动员的身姿;在广州大学校门口的主题绿化带上则伫立着击剑运动员的身影,提醒人们这里的场馆比赛项目是击剑运动。

多变、同质、节奏、韵律的雕塑表现,和生活化、平民化、世俗化的题材,是运动的剪影,是大众生活的鲜活再现,而这正是岭南人平实的心态和境界。

广州人在迎亚运建设的过程中,岭南艺术元素的体现,不啻为一种强烈的精神兴奋剂,鼓舞和激励了广州人将“创新”和“拼搏”的岭南精神,通过系列环境雕塑反映出亚运城市景观的民族情绪。

广州亚运会为大学城提供了一个重新设计环岛景观的机会。为突出“兼容并蓄”和“创新”的岭南精神,一方面,设计师们努力把孤岛上的大学城打造成一座开放的、绿色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拓宽我们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思路?未来我们的城市如何更加绿色?如何让生活充满活力和挑战?环境雕塑表达了亚运大学城新景观,是一种直观的图像效果(图7)。

图7 羽毛球“主题绿化带”

歌德说过:“无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通过亚运,城市新景观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个拥有原有城市“印象”但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性大学城。岭南精神、人文特质在亚运城市新景观中加以继承和创新。

通过景观设计促进原有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融合周围的环境因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不丢失其固有的整体性。总的来说,更多的是强调在未来发展中对岭南本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环境景观中植入大量的“绿岛”和“绿芽”,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共同组成一个“主题绿化带”。广州大学城展现给世人的是雕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自然与城市相融合的多元化中心。延续广州大学城生态、人文、乐观、活力的发展模式(图8)。

图8 广州大学

五、结 语

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的:“艺术的表达在于它的直接的精神性传递”[5]。岭南精神是指导我们建设广州新景观的本源,而环境雕塑则是艺术形式的传递和情感表达,它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亚运使广州大学城的环境雕塑活力展现,运用生态技术对大学城外环路环岛的绿化带进行再设计,在尊重岭南精神和景观、人文特质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岭南城市新景观”;强调环境艺术设计在大学城环岛绿化景观中的地位,在突出岭南精神的同时,把城市环境景观设计融入生活、空间、环境,从新景观中品味“运动的风格”,感受岭南“世俗化”的审美精神。

[1]孙一民,林隽,邬尚霖.走向公民城市:亚运广州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10(10):39.

[2]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2.

[3](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0.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灿,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56.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

[6](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1.

猜你喜欢
大学城绿化带岭南
忆岭南
最美城市“绿化带”
雨岭南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种子
不辞长作岭南人
风景
打招呼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