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顾太清(1799—1877),名春,字梅仙,号太清,亦号云槎外史。顾太清本姓西林觉罗氏,故又称西林春,或太清春,满洲镶蓝旗人。顾太清生于嘉庆四年(1799),卒于光绪三年(1877),享年79岁,一生经历了嘉庆至光绪五朝。顾太清的祖父鄂昌系雍正朝权臣鄂文泰之侄,乾隆朝因文字狱受株连,被抄家赐死。因此,顾太清一出生便是“罪人之身”,她早年生活困苦,又因为家世出身等问题,虽与奕绘贝勒两情相悦,但于26岁才嫁于奕绘为侧福晋,且因是“罪人之后”,上报宗人府时,谎报为荣亲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此后便以顾春为名;婚后顾太清和丈夫奕绘情投意合,两人常常携手悠游山川、诗词唱和,过着富贵美满的生活;顾太清40岁时丈夫奕绘去世,由于家族斗争,太清被迫携带二子二女迁出荣王府,渡过了一段凄苦贫困的生活;两年后,家族斗争平息,顾太清得以携子女迁回荣王府,直到79岁逝世一直过着寡居的生活。
顾太清的一生,她既享受过满族官宦人家的富贵荣华、又饱尝了人世间的凄寒困窘;她既经历过一段美满的幸福婚姻,又不幸地度过了漫长的孤寡生活。极高的文学天分、涌动的才情辞藻和坎坷的生活体验促使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她的词作成就尤其突出,有词集《东海渔歌》。她的词作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感触,表现词人生活变迁的喜怒哀乐和身处封建末世的悲凉;词作风格研秀精工、自然流丽,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善于构造意境、描摹幽微心理。因此,顾太清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在满洲词人中有“男有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称。
顾太清不仅能填词赋诗,而且工于绘画,又极喜花卉描摹。在顾太清创作的三百多首词中,咏花词占有重要分量,深厚精工的绘画功底和对花卉的喜爱与欣赏,使她的咏花词别具一格。她的咏花词所咏之花品有牡丹、海棠、莲荷、梅、兰、竹、菊、水仙、梨花、茉莉、荠菜、桂、黄葵、枸杞、杨花、桃花、牵牛花、杏花、榴花、菜花、枇杷等等,不仅描写所咏之花的外在形态之美,更是抓住所咏之花的内在魂魄和骨节,写出与其它花卉的不同之处。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独标,给人以“词中有花,花中有魂”的境界。而在她的众多咏花词之中,词人似乎特别喜欢和青睐海棠,专门题咏海棠的词作共17首。在词人的笔下,海棠被赋予特殊的感情和寄寓,词人结合海棠娇弱鲜艳的外在形态之美和富贵高雅的传统象征意义,描摹海棠娇艳秾丽的外在美、发掘海棠高贵超俗的内在美、抒发女性闺阁之闲愁和细微隐秘的生命体验。
海棠花娇艳动人,被喻为“国艳”。又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与牡丹、桂花一样,寓意“富贵”,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的称号。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海棠:
“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花如胭脂。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蒂,花色浅红。又有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者,名西府海棠。有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其株脩然出尘,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而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比。盖色之美者,惟海棠,视之如浅绛外,英英数点,如深胭脂,此诗家所以难为状也。以其有色无香,故唐相贾耽著《花谱》,以花中神仙”[1]228-229。
词人在题咏海棠的词作中,有不少直接描摹海棠的娇艳秾丽之美。如《海棠春·海棠》:
扶头怯怯娇如滴,照银烛、千金一刻。叶补翠云裘,花缀胭脂色。
华清浴罢疑无力,更生受、东君护惜。亭北牡丹花,试问谁倾国?[2]435
“扶头怯怯娇如滴”、“华清浴罢疑无力”两句,以美人之娇怯害羞、柔弱无力比海棠之美,将娇艳明丽的海棠比作美人出浴、柔若无骨的杨贵妃,以人喻花,别具一格;而“叶补翠云裘,花缀胭脂色”则写出了海棠叶之翠绿鲜嫩、花之红酲醉人;末句“亭北牡丹花,试问谁倾国?”则直接将海棠与花中之王牡丹相比,虽是问海棠与牡丹哪个更美,实际上词人已经将海棠之美比作倾国之色,直压牡丹。又《醉红妆·自题海棠摺扇赠云林》:
木欣欣兮春向荣。试新妆,出华清。宿酲未解尚懵腾。娇无那,画栏凭。
碎红滴露染猩猩。昨宵雨,晓寒轻。特为玉楼人作画,三五朵,一枝横[2]556。
“木欣欣兮春向荣”写出海棠之繁盛;“碎红滴露染猩猩”描写海棠之鲜红欲滴、娇艳动人;词人仍是借出浴的美人比喻海棠之清新脱俗,形象写出了海棠的娇美、横恣、脱逸之美。而《南乡子·云林招游三官庙看海棠,不果行,用来韵答之》共四首,是词人因为朋友的邀请共赴三官庙赏海棠,而未能赴约,回赠友人相邀之词,共四首,其中第二首写海棠之娇态也形象深切:
嫩叶小玲珑,十二栏干黯几重。不是不知春已去,随风。且向枝头逞艳红。
花气霭房栊,芳意憨憨睡思浓。倦态倩谁扶欲起,微濛。和雨和烟入画中[2]610。
词人眼中、笔下的海棠似慵懒的美人,在半睡半醒的倦态下尤其动人;其艳红的色泽盛开在枝头上随风摇曳,又伴随着淡风春雨如入画中,具有朦胧、惺忪的意态。此类主要描写海棠外在形态之美的词作,还有《海棠春·自题画海棠,用秦少游韵》等。通过上面的几首词作可以看出,顾太清在着意描写海棠的外在形态之美时,一反常人以花喻美人之态,以美人喻海棠,借美人之娇态写海棠之美。
除了描写海棠外在形态之娇艳美丽,顾太清还将海棠与其他花卉区别开来,把海棠比作瑶池仙种,写出海棠高贵脱俗的魂魄与骨节。其《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2]437。(自注:末句用刘克庄种海棠词。)
“万点猩红”写海棠的娇艳秾丽的色泽之美;“将吐萼”写海棠含苞待放之姿;“嫣然迥出凡尘”即点出了词人心目中海棠并非人间凡品,而是超出凡俗的天外之物。而《南乡子·云林招游三官庙看海棠,不果行,用来韵答之》中的第一首。
正好看花天,漠漠轻阴飏柳烟。最是海棠娇太甚,跹翩。半要人怜半自怜。
风信莫狂颠,艳色能留几日鲜。分付封姨休扫却,飞仙。似带馀酲晚更妍[2]609。
上阕“跹翩”、下阕“飞仙”写出了海棠的瑶池仙品之魂魄;正是由于海棠并非人间凡品,所以才有“最是海棠娇太甚”、“似带馀酲晚更研”的娇艳、醉人之姿,才更加需要“半要人怜半自怜”的怜惜、呵护。在表现海棠之风格独标、浑然天出的这一内在精神魂魄时,词人在写白海棠这一海棠花品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忆秦娥·白海棠》一词,写白海棠洁白娇美之态。
春将暮,绿阴一树丝丝雨。丝丝雨,海棠花放,十分娇素。
僊僊似惹凌波步,娟娟又怕东风妒。东风妒,满枝冰雪,澹烟轻雾[2]497。
将白海棠比作凌波仙子,展现了白海棠的素洁、空灵的娇美之态;“僊僊似惹凌波步,娟娟又怕东风妒”一句点出了海棠的身份高贵,如凌波微步的仙子,并非普通的美人可比,正因为海棠如凌波仙子,所以娟秀美好的样子才让人担心被东风妒忌,惹得东风摧损。又《玉烛新·咏白海棠,用周清真韵,社中课题》。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①(清)顾太清撰,金启孮、金适校笺,《顾太清集校笺》,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47页。。
与红色海棠花之恣意娇艳的贵妃之美不同,“洗初晴新雨后,乍褪胭脂,缟衣妆就”点出雨后初晴,白海棠如褪去脂粉的素装美人那样洁净、素雅;而下阕“红妆莫斗”四个字写出了白海棠之美较之猩红娇艳的红海棠更加动人;“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一句点出了白海棠的花魂,洁净、天然、清瘦,与红海棠的丰色秀艳截然不同;而“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道出了词人的心声:白海棠不仅是花中仙品,而且是花仙之首。
文人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着思念、珍惜、慰籍和从容淡泊的情愫。而顾太清作为一位贵族女性,其生活范围受到限制,因此抒写闺阁之闲愁离绪成为其词作的一大部分,而风格独标、娇艳富丽的海棠也被词人用作表达情感的工具,用以自比。《诉衷情令·咏墙东海棠》。
欲开犹敛意融融,丰韵特娇慵。担荷春光多少,生怕动微风。
扶绛萼,倚芳丛,粉墙东。好花易落,者些态度,谁适为容?[2]683
海棠在盛开时虽有丰韵、娇嫩之姿,但并无心欣赏、夸耀自己的美丽娇艳,而是倍感慵懒、无趣,担心春光易逝、花朵凋零的命运。词人以海棠自比,末句“者些态度,谁适为容?”问出了词人内心的疑惑和伤感:即使年华正盛、青春貌美,但是为谁而美丽的呢?表达了词人作为女性渴望被欣赏与认可的愁情。又《定风波·雨中海棠》:
晓起庭除积落花,乱红和雨受风斜。惟许荼蘼同一梦,相共。飘零残粉卸韶华。
满树轻阴垂绿绶,剩有。翩翩碎影护檐牙。切莫东风尽吹落,斟酌。枝头红萼暂留些[2]611。
一晚的风雨过后,早上残红零落,娇艳的海棠已经一片狼藉,词人对受尽一晚风雨吹损的海棠充满了深深的怜惜,并祈请海棠能够挺住风雨,在枝头上多绽放、停留一些。词人对海棠的喜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自然流露,使整首词充满了淡淡的伤感和愁绪。况周颐评价此词:“清稳,绝无时气”[3]又《西子妆》。
三月十三,邀余季瑛、吴孟芬、钱伯芳、陈素安诸姊妹,小集红雨轩看海棠,用吴梦窗韵。
风信几番,半春过了,绛雪吹成香雾。待看草色入帘青,敞疏窗、小轩花坞。东风慢舞。更分付、留春且住。愿年年,到花开时候,良朋如许。
休轻误。有限韶华,不许匆匆去。蓬门花径为君开,隔春阴、海棠盈树。拈题索句。莫辜负、阳春同赋。最关心、万点飘风落雨[2]626。
上阕写海棠盛开之情形,春色喜人,红色的海棠花如一片绛色雪海,词人由海棠盛景祈请东风慢些吹来,多留住春色一时。而令词人更加开心的,是与友人的欢聚,充满了欢快的气氛;下阕由海棠的花期劝谕人们莫负春光,珍惜绝美年华,及时赏乐,而“东风慢舞。更分付、留春且住”。“休轻误。有限韶华,不许匆匆去”。“拈题索句。莫辜负、阳春同赋”。等句充满了伤感,作者急切地渴望挽留住美好的春光和欢聚的时刻,但又明明知道这些都不可能留住的,正是通过这种不可能的愿望,表达了幽幽的闲愁。而《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偏触动、词人系念。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隔一片、清阴黯澹。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春欲暮,易生感[2]510。
这首词又和之前先写海棠之美再点出海棠之魂魄不同,词人先点出白海棠之脱俗之美,“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一句,即为白海棠做了定位,非一般庸脂俗粉之类可比;然后下阕才指出白海棠柔、艳、清、靓之态。词人颇有以白海棠自比的寓意,上、下阙前半部分均写白海棠清新脱俗的美丽,后半部分则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词人的闲愁:上阙后半部分写词人对东风摧残的担心,渴望留住春光,让海棠再盛开一时;下阙后半部分则把上阕的这种情感加深,对海棠将谢的惋惜,时光无情、春色将逝的迟暮之感和无可奈何的心痛之情。太清此类借写海棠而写闺阁之闲愁、骚人之离绪的词作还有:《瑶华·代许滇生六兄题〈海棠庵填词图〉》,通过写海棠庵海棠盛开之势,表现了海棠庵主人吟咏诗词的高雅生活和浅浅的哀愁;又《南乡子·云林招游三官庙看海棠,不果行,用来韵答之》其三、其四两首则继其一、其二描写海棠之风姿和品节之后,表达女词人希望能和友人同行游赏之情,对佳会的羡慕和向往;想象游赏路途中的风光、景色,田间野外的闲趣,未能参与其中的遗憾和惋惜,充满了伤感和闲愁。
顾太清中年丧夫,与丈夫奕绘贝勒携手共游、诗酒联唱地神仙眷侣般地日子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家族斗争和漫长寂寞的寡居生活。在经历了年少的生活挤压和“罪人”身份带来的不便、青年的美好婚姻和富贵优裕的生活后,顾太清对自己的丧夫之痛和人情冷暖有着不同于其他女性词人的更加深刻地体味。其《惜余春慢》。
闰三月三日,邀云林、湘佩红雨轩赏海棠,座中分咏,即用有正味斋韵。
垂柳藏鸦,海棠迷蝶,浅浅深深难说。春虽逢闰,生怕随春,轻卸画阑干外。一夜东风怎禁,撼损娇姿,嫩枝惊折。扑帘栊几点,飞花吹起,满庭红雪。
为留取、有限风光,深怜痛惜,绣作舞衣罗袜。柔枝细亸,彷佛当年,睡起那番标格。旧事休题且拚,共倒芳罇,落花时节。恨春归夏至,红稀绿密,有谁留得[2]668。
词人在暮春时节邀约友人共赏海棠于红雨轩。上阕描写海棠在闰三月的风雨中开放、零落的情景:“浅浅深深难说”似在说海棠花丛中翻飞地鸦雀、蜂蝶,又好似在说自己迷茫的心情;“春虽逢闰,生怕随春”则说虽然多了一个三月,春天延长了一些,但又害怕海棠伴随着春天飘飞零落于外;“一夜东风怎禁,撼损娇姿,嫩枝惊折”一句则写出了词人看到一夜东风吹过,海棠娇姿媚影被摧损、嫩细枝桠被折断的景象;“扑帘栊几点,飞花吹起,满庭红雪”则描写了在东风频吹之下海棠花飘零漫天的落花之美。下阕则由花及人、由零落消残之景阐发到自身的命运:“为留取、有限风光,深怜痛惜”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怜惜和心痛;“柔枝细亸,彷佛当年,睡起那番标格”,词人追忆当年的优裕和闲适,尤其“仿佛当年”四字突出了今昔对比的伤痛和不堪;“旧事休题且拚”表现了词人追忆过年带来的痛苦;“恨春归夏至,红稀绿密,有谁留得”最末一句重回咏海棠的主题,但却于无意间给人深深地回味。整首词未写海棠之娇态,亦未写海棠之花魂,更未拿海棠自比,而是由闰三月赏海棠写起,本来由于闰月,春日得以延长,词人应当感到高兴才是,却因海棠被风吹折而想起自身之变故,昨日之繁华富贵和欢快场景,已成今日之苦痛来源。词人将自身的经历和内心体验融入词中,写得别有深味。而《钗头凤·秋海棠》。
清清露,涓涓注,嫩红细点花心吐。花如泪,叶如翠,花花叶叶,一般酸味。记!记!记!
虫声诉,西风妒,秋来更向谁分付?闲愁积,人不寐,半规残月,凉生绣被。睡!睡!睡![2]521-522
这首《钗头凤》读来令人想起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更让人联想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而顾太清虽与丈夫历经艰辛终成眷属,但丈夫的早早离世,使顾太清体会到爱侣失去、痛不欲生的生活。此词充满了哀痛和心伤,海棠虽美却无人赏识,花团锦簇的繁华只让词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寂寞。
总体来看,太清的咏海棠花词多是抒写了对花本身的欣赏和赞叹、对花的内在精神和传统象征地刻画、作为深闺贵妇的闲愁和中年丧夫后哀痛的生命体验。这类词中又夹杂有对自身贵族身份的认可和骄傲,对女性感性闲愁的细腻表现,对自身内心世界情感的探索与剖析;其中对海棠花之娇艳风姿和高贵骨节的抒写,具有贵族化的忧郁哀伤气质;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掺杂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太清词的语言特点则是流丽自然、清新动人,又擅长营造意境美,使词作整体呈现出清灵淡然、醇雅感伤的风格。况周颐评顾太清词。
“太清词得力于周清真,旁参白石之清隽,深稳沉着,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纯乎宋人法乳,故能不烦洗伐,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3]。
可见,况周颐给予顾太清词很高的评价,指出其词渊源,于周邦彦和姜夔尤为得力,赞扬了她的词在继承宋词严守格律、崇尚淳雅的同时,又赞扬她没有清词的纤弱浮艳之气。纵观整个古代我国女性词人,虽有不少佳作,然而大都流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伤之纤弱缠绵,像顾太清这样不仅注重女性情感和生活意趣的生发,而且将满人儿女中豪迈爽朗之气注入其中的女词人并不多见。当然,由于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太清咏海棠花词仍然不出咏花词抒写范畴,表现的情感也多是个人的生命体验,未能更深地拓展到或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1]王象晋,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M].伊钦恒,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228-229.
[2]顾太清.顾太清集校笺[M].金启孮,金适,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况周颐.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M].孙克强,辑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