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翁浩浩 余 勤
提起民主生活会,很多人只停留在概念上,对普通群众来说更添神秘感。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民主生活会较少,即便有也是简短消息。民主生活会究竟是怎么开的,一般来说都有哪些内容?普通群众基本没有印象,也无从了解。
眼下,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专题民主生活会成为这一阶段的重头戏。根据浙江省委有关要求,《浙江日报》以此为契机,自6月13日起采写刊发了一组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现场感强、“辣味”十足的民主生活会报道,包括《洗尽铅华始见真——舟山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淘尽黄沙见真金——丽水市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纪事》《辛言辣语真滋味——金华市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纪事》等,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其时新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又区别于一般会议,具备显著性;而会议涉及的领导干部“四风”问题,与百姓密切相关,具备接近性。由此可见,专题民主生活会具备较高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应该及时、详尽地对其进行报道。
对民主生活会的报道,《浙江日报》分管领导十分重视,提前制订报道方案,并明确了报道思路:不按传统的会议新闻或领导活动来报道,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闻事实,充分挖掘其中的新闻点和信息量。具体来说,就是把参加民主生活会的领导干部们说了些什么、反思了哪些问题都一一记录,并剔除概念化的信息,做到具体讲问题、真正有“辣味”。如在报道绍兴市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记者就有意识地把领导干部反思的“四风”问题尽可能写具体。该市一位主要负责人自我反思说,有一年春天,他去新区参加植树活动,现场已挖好坑,只需把树放进去加几铲土就好了。第二年再去时,发现树已经不在了,才知道当时种树是临时安排的,规划定下来后都移走了。记者就把这段话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起到言之有物、发人深省的效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针对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也是开展活动的重要单位之一。只有坚持群众观点,新闻工作才有根基,才有力量,才有影响力。与此同时,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如何在报道专题民主生活会过程中,以平民视角、群众语言,提升新闻报道的大众心理接近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传播学的受益心理理论,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过程中,有能够使自己直接受益或间接受益的心理预期。所以,新闻信息的生产,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受益心理,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尽量满足受众的知情 权。
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系列报道中,记者尽可能避免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问题普遍存在”“‘官本位’思想严重,脱离群众现象普遍”“用人机制不健全、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等一些粗线条的官话、套话,而要着重选择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比如在金华市委常委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报道中,记者选取了这样一个例子:去年底,该市一位市委常委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们被集中安排在一间没有暖气的会议室等着慰问。由于有事耽搁,他没能按时到,让老人们等了好长时间,最后在养老院也就呆了10多分钟。这样的事,其实不少基层老百姓看到过、经历过,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既深刻点出 “四风”问题,又赢得了百姓叫好。
近年来,媒体发展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一是网络媒体化,二是媒体网络化,三是媒体大众化。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无疑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应对这样的冲击,是眼下各大传统媒体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相对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厚底蕴和固有优势。这些优势和底蕴,是新兴媒体在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传统媒体应该着眼于把新闻事实做透、做深、做权威,以此赢得更多读者。
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系列报道,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浙江日报》利用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争取到独家报道权。因此,在报道过程中,《浙江日报》不仅着眼于精彩的现场描写和叙述,更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比如《洗尽铅华始见真——舟山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嘉善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侧记》两篇报道,除对会议现场进行报道,还把“镜头”回放,将当地领导干部如何进村入户搜集建议、意见,如何相互查摆问题,如何深刻自我反思的情况一一叙述,有了详实的背景,报道就更有深度和广度,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占得优势。
专题民主生活会该不该详尽报道,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民主生活会是党内的组织活动,有保密纪律,不宜公开报道。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任何事情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核心机密,就应该向人民群众公开。
其中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众所周知,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但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就会获得不同印象、得出不同结论。上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提出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这不仅是一个优选的过程,还是一个劣汰的过程,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主动筛选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新闻媒体以及其工作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也决定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
因此,如何把握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报道的“度”,也至关重要。首先,民主生活会是党内一种组织生活方式,涉及党内事务,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和群众的关注点不同,报道时必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尽可能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把握民主生活会的“度”。纵观《浙江日报》的系列报道,每篇报道都是“辣”味十足,有实货,有力度,既真实反映问题,又没有引发负面舆论。拒绝一味吸引眼球,摒弃“作秀”的动机,就能够凸显积极的引导意义。与强化民主生活会上“失声痛哭”的争议性报道不同,《浙江日报》刊发的金华市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报道中,写了一位市委常委即兴赋诗一首:“辛言辣语意相同,汗上头来脸自红;批评久违真滋味,正气冲灵六脉通。”生动而不失真,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