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冰
当父母面对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吴晓冰
2013年5月底的那天,我回爸妈家吃过晚饭,爸妈心情好,坚持要送我回出租屋。我们一起往公交车站走时,爸爸说:“听说坐地铁到你那儿只要6分钟,不如我们去坐地铁吧。”
我家附近的地铁,爸妈从没坐过。难得他们有兴致,我乐呵呵跟他们一起进了地铁站。
我去自动售票机上给爸妈买票,拿的10块钱有点儿皱,塞进去又被吐出来。爸妈在旁边看着,一齐连声问:“怎么了?怎么办?”我换了一张新钱放进去,伸手到出票口接了票和找的零钱,抬头一看,爸妈紧张地盯着我的手,脸上满是敬畏的神情。
一刹那我突然明白,爸妈从没坐过地铁,是怕自己在这几乎全自动化的售票程序和纵横交错的进出口迷路。
我给他们一人一张票,自己拿着地铁卡刷卡进站。爸爸学我的样子进来了,妈妈那边的刷卡机一直在叫,她脸上无助与难为情的样子一下子让我心里酸酸的。我飞速冲过去,小声对她说:“把卡放在圆圈的地方,门就会开了。”
妈妈终于进了地铁站,脸上的表情也由不安转为兴奋。可很快,她又遇到了难题:面对前往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铁站点示意图,她又蒙了。
我这才意识到,对于年轻人来说超级简单的事,对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实在是个难题。
我带爸妈在地铁里转了将近3个小时,告诉他们如何买票,怎么看应该从哪个出口出站,怎么换乘。我们3个人一遍遍地演练,他们脸上认真而紧张的表情令我感到一阵阵惭愧——他们老了,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令他们那么不安,我以前却从没意识到。
我陪他们跟世界接轨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他们手头的老人手机全换成了智能手机。老妈一看连个键盘都没有,非常紧张。好不容易教会她如何触屏之后,她按一个8位数的固定电话用了半个小时。耐心终于用完,她彻底失望了:“这手机我用不了,你退了吧。”
我赶紧劝说:“现在年轻人都用这种手机,它不仅能打电话、上网、听音乐,而且拍了照片马上就可以发微信、发微博给我,啥都能干。”
“还可以自己给自己拍照片?”妈妈的兴致高多了,“那你赶紧教我怎么拍照,怎么往网上传照片。”那个晚上,我反复教他俩怎么自拍,却收效甚微。
从此,每天晚上,我回到家里除了吃饭,就是教他们如何用手机。每一次都是和风细雨地开始,然后在暴风骤雨里结束。
又一个差点儿崩溃的晚上,我想考考他们如何拍照片、上传照片,前几天我已经教过了。结果,二老已经彻底忘干净了。我觉得自己快抑郁成疾,拉开门就走了。
没想到刚到家,我就收到一张照片和一条短信,照片是爸妈的合影,各自伸着经典的剪刀手,从嘴形来看一起喊着“茄子”,短信里说:“儿子,消消气,明天继续回来给我们扫盲。”原来,我刚一走,他们就想起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爸老妈终于学会了用手机发微博微信、拍照片、听音乐。
偶尔带他们出去吃一顿饭,菜上来了,两位老人先动的不是筷子,而是迅速从兜里掏出手机,对着桌子一顿猛拍。他们还会悄悄拍些女孩儿的照片发给我:“对面楼老张家的姑娘,医学院刚毕业,性格好,要不要介绍给你认识?”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手机有多智能,爸妈转了一圈,最后镜头还是会聚焦到子女身上。
最令我感到骄傲与震惊的,是8月中旬那场暴雨来临时爸妈的作为。他们带着手机上街,边拍边用他们的微博直播灾情,提醒年轻的上班族们:“青年公园地下通道已经灌水,不能通行。”“青年大街沿线的公交已经停运,地铁还在通行。”他们被转载最多的一张照片是这样的:3个人坐在公交站点的栏杆上,脚下一片汪洋,妈妈配的文字说明是:我等的船还不来……很多群里都转发了这张照片和图片说明。谁能想到,这竟来源于一个55岁老人的现场报道。
后来妈妈说:“我看这些被堵在路上的年轻人,就像看到了你。以前我们没有办法,现在会发微博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的提醒,那些灌水的地方很多车和人都不过来了,多好啊。我们只要能帮到一个年轻人,就像是帮到了你一样。”
作为子女,我不忍心目送父母的背影跟这个世界渐行渐远,所以我努力帮他们赶上这个世界。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不管离这个世界是近是远,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每一个年轻人的背影,都是我的背影。
(秋风摘自《女报·生活》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