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星
【摘 要】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在2013年的夏天推出后,迅速占领了暑期档的电视荧屏,本文从节目模式、传播模式、受众本位方面来分析与阐述该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并对其成功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汉字英雄》 节目模式 传播模式 受众本位 现实隐忧
在“娱乐至死”的媒介语境下,我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汉字英雄》的出现给文化类节目带了曙光,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类节目,它旨在引领大家共同寻找失落在键盘里的文字,传承我国汉字传统文化。自2013 年7 月11 日开播以来,好评如潮,收视率不断飙升,一路冲进同时段全国前三甲。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最高收视率一度近达0.9%,无疑成为暑期档节目的一匹黑马。《汉字英雄》摆脱了很多传统文化节目在娱乐现实下的尴尬,在收视率走红的同时,也因其较高的文化品位而有良好的社会反响,而该类节目优异收视背后的发展瓶颈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理性的审视。
一、汉字论英雄:节目模式的另辟蹊径
当今电视节目娱乐元素日益凸显。“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①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竞争呈现白热化现象,国内观众已经对各大卫视扎堆的娱乐选秀节目产生审美疲劳。《汉字英雄》是一档以“秀文化”和 “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文字”为价值主张的节目,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享受着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汉字书写技能正在逐渐弱化,该节目正是发现了节目领域的空白点,找准了被忽视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文化记忆。
首先,在当今电视主要被娱乐选秀节目占据的背景下,各类选秀节目“花招”不断,竞争激烈。河南卫视联手爱奇艺推出的《汉字英雄》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以传承中国的汉字文化为宗旨,以听写汉字为主要竞赛形式,使观众在领略汉字魅力同时,关注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
其次,《汉字英雄》的赛制也让人耳目一新,其独创“十三宫”挑战模式新颖有趣,初赛是单人闯关制,通过“十三宫”格路径的选择展现选手的能力。选手答对一题就可以走一步宫格,所走的每一步所出现的题目都不一样,这就充满了悬念和期待。当选手答错时仍有机会继续参赛,预示选手走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同时也是为了鼓励选手沉着应战;复赛升级为以给出偏旁写汉字的PK 赛以及汉字由简单到复杂的拼写车轮战,偶尔也会出现几十回合的大战场面,这就增加了比赛的挑战性和悬念性;决赛的赛制设置简朴、紧凑,扣人心弦。
第三,在节目参与主角的选择上,《汉字英雄》限于7—17岁的青少年,而且还有在华的留学生参加,有效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他们之中很多人身怀绝技,让人大开眼界,如“比划帝”、“字典姐”等等,而且他们深厚的汉字功底令许多成年观众自叹弗如。他们的天真烂漫、语言上的俏皮可爱,使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被他们的童真打动,守在电视旁和他们一同经历考验,分享成功,承受失败。这些独具魅力并且个性十足的参赛选手有力的推动了收视率的提升。
精良的后期制作和剪辑也是保证《汉字英雄》较高收视率和好评如潮的重要因素。在后期剪辑上,前8期是混编,根据选手的状况做选择,比如穿插剪辑晋级和未晋级的具有相同特性的小选手,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画面和趣味十足的片段放在一起,不仅增添了娱乐的效果,也使节目更加紧凑。同时在选手答题时,穿插剪辑在后台参赛者家长的表情和举止,他们时而随着选手答对题而欢呼,时而为选手答错题而遗憾,这样的的剪辑给节目增添了紧张的氛围、使节目富有戏剧性和可视性。
二、传播模式:网台联动、多屏互动的典范
毋庸置疑,河南卫视和爱奇艺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第一季的大获成功离不开原创节目本土风格下的类型化传播,同样,其堪称典范的网台联动,多屏互动的传播模式也可圈可点。
1、网台联动的典范之作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的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已从传播互动发展成了深度定制化的内容联动,《汉字英雄》可被称作是网台联动的典范。
爱奇艺和河南卫视联合制作播出《汉字英雄》是两家共同招商的,投资比例是1:1,而且也共享利益和知识产权。在节目如火如荼播出时,不但卫视的节目点击量有了很大提升,收视率节节攀高,而且爱奇艺通过网络手段二度创作和宣传推广也增加了节目在网播平台的点击率和播放量。同时还以制作噱头为卖点,精妙的为每期节目制作个性化的名字来博人眼球,如“马东送礼收买字典姐”、“本山大叔助阵变身搞笑英雄”等。这样在网台联动传播下,《汉字英雄》在网络上和电视上获得了“双赢”的收视率。
《汉字英雄》实现了台网联动,使两者的资源都得到开发,不仅给节目带来收视热,还引领了全民的参与,这也为电视界带来有益经验与范本。
2、多屏互动增加观众黏性
在多屏互动,跨屏联动日益成为主流的趋势下,娱乐选秀节目是对观众互动探索深入,但对新媒体的利用也只是在微博、微信、手机投票和同步播出上。多屏联动的《汉字英雄》开拓和发掘了电视、电脑、平板和智能手机等的特点和优势,增加受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收视黏性。
节目播出的同时,也推出《汉字英雄》的APP,用户下载量随着节目的播出突破120万,这样观众不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不同终端上收看该节目,还可以通过APP与节目现场的选手一起比赛答题。如果适龄用户能在题库中答题获得很高的积分,就还可以到现场参与比赛,争夺汉字英雄。
三、受众本位:“原生态”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满足
当下汉字“手写行为”日渐退化,曾经有过提笔忘字的占94.1%,而经常会提笔忘字的人占26.8%,这大部分是迅猛的網络发展导致的,这是零点指标数据对12个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的。键盘成了代笔工具,拼音输入法成了提笔忘字时的“救命稻草”,“原生态”的汉字文化遭遇危机。而该节目在内容和受众定位上都满足了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1、受众定位准确
青少年群体是暑期电视节目的核心受众群,而在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汉字听写的训练和测验。节目内容上的相关性和贴近性,短时间内奠定了节目在青少年受众中的收视基础。
节目在满足核心受众群需求的同时,还有效兼顾了家长、老师、以及热爱汉字文化的成年观众的收视期待。“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提到有着特定“需求”的受眾,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进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②节目里“汉字先生”对每个字身后的历史进行讲解,使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也满足了家长和老师希望学生在假期里放松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愿望。所以有很多地方的小学要求暑期必须要收看《汉字英雄》,这样家长在孩子们的影响下也成了节目的忠实观众,成为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的电视节目。
2、“陌生化”探求心理的满足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了“陌生化”理论,该理论强调艺术化的对受众熟悉事物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加工,产生出陌生的感觉,进而唤起受众新奇独特的感受。
节目的形式上充满创意的陌生化组合,使受众求新的心理得到满足。汉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但是亲笔书写汉字被越来越多人忽视,电视也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了,将电视艺术与传统汉字书写连接在一个时空,舞台是多屏幕构成的一个空间,与地面、立面和顶棚的“十三宫”相契合,大屏幕和充满科技效果灯光的结合使观众置身于古典文化和新兴科技和谐的情境中,大屏上每个正确汉字书写的出现,极具电视艺术效果,使人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再加上选手背景介绍、才艺展示、选手与汉字故事性的嫁接,使受众的新奇感得到满足。
在节目的内容上,通过汉字书写竞赛,向观众传播汉字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推广和普及汉字的使命。“汉字先生”对汉字背后文化历史的分析解读,使观众在收看时丰富了自身内在文化修养。
四、理性审视:现实隐忧和实践启示
“好品质的电视节目,要包涵可视性、创新性、提升性这三个要素”。③汉字英雄》的横空出世,有口皆碑的同时,节目背后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隐忧也值得我们理性审视。
不可否认,《汉字英雄》中也显现了一些偏娱乐选秀的因素,即海选、煽情故事加评委点评的模式。节目中有身残志坚的“轮椅男孩”、手术三百次的“字典哥”,有全身猫女装扮的喵星人刘冠文,一袭汉服亮相的穿越少女商妤墨等各种各样为博人眼球的选手,他们体现出该节目的一些选秀特性。
眼下,在这个“娱乐至死”同质化严重的电视环境下,电视节目市场先后掀起过综艺游戏节目热、情感相亲节目热、娱乐选秀节目热等,每每都令观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汉字英雄》火了,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也火了,《中华好诗词》作为诗词的记忆闯关节目也在河北卫视粉墨登场,继续烹调这道越炒越香的中华文化大餐。这也暴露出某些电视台的跟风意识、创新意识的匮乏。国内电视台怎样在植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推出更能展现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梦的电视节目,“中国创造”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高峰、胡智锋、顾亚奇,《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J].《现代传播》,2008(1)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