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转娥,陈瑞莲,郑丽松,黄双火
(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广东 惠州516157)
精神病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给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多的挑战。近几年医务社工的介入,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注入了新的元素。2009年9月,我院被列为民政部第2批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试点单位,引入医务社工服务已4年,鉴于医务社工介入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时间不长,缺少需求及满意度方面的调查。笔者以住院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试图更准确地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的满意度与需求情况,为精神病医院引入医务社工服务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the Third Reversion,CCMD-3R)缓解期的诊断(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1],排除聋、哑和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编号,采取抓阄法随机抽取90例患者进行调查,本组患者年龄18~75岁,病程0.5~25年,男性71例,女性19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61例,其它29例;在我院住院时间为0.25~20年。本组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均已恢复,可理解问卷内容,并能独立作答,能反映患者真实诉求。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第1部分是一般情况(6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和来院时间等;第2部分是对社工服务的反馈,包括是否知道有社工服务,最喜欢哪种社工服务方法,最喜欢的社工服务内容,对已开展社工服务总体是否满意以及自己遇到困惑时是否愿意寻求社工帮助共5项内容;第3部分是对社工服务的需求,包括服务内容(含心理及情绪疏导、争取情感支持、改善住院环境等8个项目)、服务方式以及服务频次的需求。单项选择统计时按项目累计例数计算百分比;部分应用5级评分法计分,从非常需要到完全不需要共分5个等级,5分=非常需要,1分=完全不需要。此问卷内容效度系数为0.83,信度系数为0.91。
1.2.2 调查方法 由社工与护士组成的调查组10人,分成3个小组分别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现场作答,发放问卷93份,回收93份,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97%。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2.1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的反馈98%的患者知道医院有开展医务社工服务,最喜欢的社工服务方法为小组方法,占87%,对已开展的社工服务内容中,患者最喜欢的社工服务内容依次是改善住院环境、情感支持性活动、开展娱乐性活动,对已开展的社工服务总体满意度达73%,52%的患者表示遇到困惑时愿意寻求社工的帮助。见表1。
表1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的反馈(n=90,例,%)
2.2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的需求
2.2.1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内容的需求
在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内容需求的调查中,改善住院环境、争取情感支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需求排在前3项。见表2。
表2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内容的需求(n=90)
2.2.2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方式的需求通常使用的社工服务方法中,小组方法患者需求程度最高(5.19±1.12)分。 见表 3。
表3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方式的需求(n=90)
2.2.3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提供服务频次的要求 在对医务社工服务频次需求调查中,每周3~4次选择频率最高,占35%。见表4。
表4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提供服务频次的要求(n=90)
3.1 医务社工引入住院精神病的治疗和护理活动已被患者所接纳 本调查结果显示,73%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已开展的社工活动表示满意,并有52%的患者表示遇到困惑时愿意主动寻求社工的帮助。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旦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就成为了被世人误解和排斥的对象,特别是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生活在一个与正常社会完全脱节的时空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受到疾病的长期折磨和药物的损害,还承受着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2]。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导进2种[3]。在为患者争取各种有利条件与社会福利;动员患者亲属、朋友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为患者作心理上的疏导等方面,医务社工在其中充当了很好的角色。
3.2 住院精神病患者更需要人文关怀 患者对社工服务内容的需求中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改善住院环境、争取情感支持及开展文体娱乐的需求平均分排在前3位,其原因也许跟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需长时间住院和受社会歧视有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科学与人文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4]。社会工作专业因其专业特点,本身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精神病医院开展各项医疗和护理服务中,有了社工元素的介入,将会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促进以人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在精神病医院的发展。
3.3 社工小组服务方法更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所需求 患者对社工服务方式的需求情况显示,小组方法更易让患者按纳。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将使精神病护理的发展面临多元挑战,如何更新观念、探索精神病康复模式,使精神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自尊、自信、自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精神病护理人员今后要思考的问题[5]。吕书杰的相关研究得出,小组工作在巩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心理和社会的支持,缩短了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6]。
3.4 多专业合作服务模式的提倡和探讨 从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服务频次的需求显示,选择每周开展3~4次和5~6次的频数最多 (2项之和超过了50%),说明传统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患者除每天接受医生的治疗与护士的护理外,也希望社工更多(每天或隔天)参与他们的住院治疗与康复过程,今后,多专业合作为住院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应是值得提倡和探讨的服务模式。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范围较小,未深入探索各类患者在不同疾病时间或环境等因素下的详细需求,今后可扩大取样,作进一步的精细需求分析。
[1]陈彦方,杨德森,姚芳传,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
[2]和小敏.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3]陈成文,孙嘉悦.论社会工作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2):75-79.
[4]贾娟娟,汪洪杰,黄弋冰.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3,20(9A):11-14.
[5]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12):3195.
[6]吕书杰.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介入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某医院精神科患者为例[J].社会工作:理论,2009(7下):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