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刘大川,周 英,张燕华,马锦萍,谢丽燕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从化 510925)
心理训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法[1]。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职业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和培养形成的[2]。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护理人才,我院对2011级高职护生开展了优化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10月,将我院2011级240名高职护理专科学生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名,两组学生均为普通高考统一招生的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施体系 对照组采用传统心理教育,按照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形式采用讲座、专题报告或予以单一的训练。观察组采用系统心理训练,根据护理岗位的要求而设计,包括认知训练、放松训练、行为训练、情景训练、心理暗示训练。
1.2.2 心理训练内容 根据护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确定内容,涵盖了心理过程品质、个性心理品质、职业心理素养3方面[3]。(1)心理过程品质训练:包括护士的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认知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训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的训练。(2)个性心理品质训练:包括护士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的培养;优良性格和气质的塑造;能力的提高;受挫能力、自信心等训练。(3)职业心理素养训练:包括护士的责任感、应变能力训练、行为规范、团队精神、护患沟通等训练。
1.2.3 心理训练方法
1.2.3.1 专题报告 开设护生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护士报告、南丁格尔故事等专题报告,由心理学教师做专题报告,每周1次,每次1~2 h,为期3周。通过专题报告,使高职护生了解护士所要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改变对护理专业的不良认知,建立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树立为护理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关爱患者、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1.2.3.2 团体训练 根据护理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主要开展了7大项目、15个相互联系的心理训练专题。训练由熟悉心理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学教师主持,采用小团体方式进行。将观察组随机分成4个训练小组,每组30名,每周安排1次训练,每次选择1个主题,每次训练时间为1~2 h,4组依次循环进行,每组都要完成15个专题训练,训练周期4个月左右。训练中保持4组高职护生在训练教师、训练内容、模式、方法和训练环境的一致性。每个团体训练最初由日常生活问题开始,然后延伸到临床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创设特定的护理情景模拟,运用放松训练、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暗示训练、认知训练等形式,从而提高高职护生人际沟通、情绪调控、应变、应对压力等护理岗位能力,职业行为得到强化。团体训练项目及主题见表1。
表1 团体训练项目及主题
1.2.3.3 自我教育 在掌握心理训练共识的基础上,使护生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指导高职护生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呼吸调整法、自我暗示法、注意转移法和放松法等[4],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促进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化。
1.2.4 评定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职业心理素质量表作为评价工具,评定时采用集体测试,分班进行,由心理学教师指导,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标准化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症状自评量表包括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按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5]。职业心理素质量表由142个条目组成,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格、心理动力、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5个维度,采用1~3级评分法,“是”为1分,“不一定”为2分,“不是”为3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心理素质越好,越能胜任护理工作[6]。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除躯体化因子外,观察组其他心理症状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职业心理素质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表 3。
表2 干预前后两组高职护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高职护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S,分)
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120) 观察组(n=120) t P 对照组(n=120) 观察组(n=120) t P躯体化 1.56±0.46 1.56±0.86 0.317 >0.05 1.54±0.61 1.41±0.40 0.710 >0.05强迫 2.22±0.50 2.23±0.54 0.351 >0.05 2.18±0.64 1.80±0.47 5.147 <0.05人际关系敏感 2.33±0.60 2.34±0.61 0.109 >0.05 2.30±0.62 1.85±0.53 5.965 <0.05抑郁 2.15±0.74 2.17±0.75 0.182 >0.05 2.12±0.57 1.68±0.48 6.506 <0.05焦虑 1.91±0.66 1.93±0.67 0.193 >0.05 1.88±0.60 1.65±0.55 3.167 <0.05敌对 1.85±0.66 1.86±0.67 0.194 >0.05 1.83±0.56 1.51±0.45 4.795 <0.05恐怖 1.90±0.61 1.91±0.90 0.214 >0.05 1.86±0.60 1.56±0.48 4.292 <0.05偏执 2.01±0.64 2.03±0.63 0.285 >0.05 1.97±0.46 1.66±0.49 5.009 <0.05精神病性 1.83±0.53 1.84±0.53 0.244 >0.05 1.79±0.47 1.53±0.39 4.603 <0.05因子
表3 干预前后两组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得分比较(±S,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得分比较(±S,分)
干预后=120) 观察组(n=120) t P 对照组(n=120) 观察组(n=120) t P 3.06 117.04±11.20 0.027 >0.05 119.06±18.46 131.15±13.51 5.795 <0.05.87 46.40±8.37 0.097 >0.05 48.00±8.12 53.26±5.89 5.741 <0.05.92 44.46±6.40 0.039 >0.05 45.03±7.58 49.12±6.63 4.443 <0.05环境适应 36.35±3.93 36.31±3.86 0.083 >0.05 37.01±3.50 41.56±4.32 8.965 <0.05心理动力 35.28±5.25 35.30±3.91 0.042 >0.05 36.35±3.93 40.86±3.25 9.686 <0.05干预前
3.1 系统心理训练有助于改善高职护生的心理症状 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多采用传统的心理教育形式,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形式多采用讲座、专题报告或作单一的训练,缺乏更深入、具体、系统、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从而影响高职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系统的心理训练,主要从心理过程品质、个性心理品质、职业心理素养3方面,采用健康宣教、团体训练和自我教育3种模式,实施认知训练、放松训练、行为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表2、表3可见,经过系统心理训练后,观察组高职护生因子得分除躯体化因子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强迫、恐怖、敌对行为减轻,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等。
3.2 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系统心理训练后,观察组高职护生的心理能力、心理品格、自我适应、环境适应、心理动力得分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主要表现为更加热爱护理专业、勇于奉献;工作变得更加认真负责、严谨周密、观察敏锐、善于思考;待人更加诚恳正直、宽容豁达、富有爱心、团结协助、礼貌待人、关系融洽;处事变得更加从容冷静、遇事不惊;情绪学会了调控,保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能力增强,这些均说明系统心理训练能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对培养高职护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心理训练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训练场所、内容及方法;有素质水平较高的心理训练师;有一套心理训练效果评价的标准。
[1]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团体心理训练对军医大学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8):1910.
[2]崔巧玲,孙立波,刘端海.护理学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76.
[3]靳淑玫.浅析心理训练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32):118-119.
[4]陈健芷,王少梅.大学生心理训练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0.
[5]杨艳杰.护理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6-107.
[6]韩继明.护理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4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