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中课文的编选原则探析

2014-03-12 19:57塔娜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体文学作品汉语

○ 塔娜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汉文教材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课文是汉语教材的主体部分之一,它既是词语、语法点和功能项目的综合载体,又为课堂和课后的听说读写训练提供多种多样的情景和教材,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讲授内容都包含在课文之中。因此,有经验的教材编写者总是把精选课文作为决定教材成败乃至今后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给予高度重视。

一、内容方面

(一)多样性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观察、理解和吸收语言材料的能力,课文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应尽可能多样化。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1)避免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单调带给学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使课文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2)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同步增长的过程,更好地体现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认识工具这一特点。

(3)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必然覆盖不同类别的词语,其涉及的语法现象和功能项目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4)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表达的得体性,这有赖于对不同语体的熟练掌握。课文题材、体裁、风格的变化能改变缺乏特点的中性语体的一统天下,向学生展示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学艺术语体等不同类型的课文,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目的、场合、身份进行交际。

(二)交际性原则

“没有谁懂得任何语言的整体,或在语言运用的一切场合,都知道恰当地使用某种语言,一个人学会某种语言只是其中为了他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所需要的那些部分。”[1]190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达到有限的教学目的,解决最迫切,最需求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编选课文时,要重视语言材料的实用价值,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交际需求,使学生感到学了就能用得上,能够解决日常交际中的各种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实际意义的操练活动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受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学习内容应从表现学校生活和日常交际活动等最简单的话题入手,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各种急需的典型话题,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方式。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课文内容应突破狭小的圈子,逐步扩展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语言材料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交际需求。

二、语言文字方面

(一)文学性原则

能否编选部分文学作品进入高年级汉语教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文学作品进入语言教材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点。这是因为:

(1)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展示不同的社会生活画面和有着不同个性和命运的人物形象,这不但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获得大量生动的素材,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有意义的交际性操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活用语言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2)文学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表达方式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内在吸引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3)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之中隐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对汉民族文化有更加生动具体的认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课的任务是全面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汉语教材选择文学作品作为课文,目的是以文学作品为手段,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这不同于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目的的母语教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学作品要不要进入汉语教材,而在于怎样进入,如何选材。在选取文学作品进入汉语教材时,不能以名家名篇决定取舍,而是以语言教学为出发点,入选课文必须符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现代社会中活的语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以往的汉语教材中,那些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篇幅短小,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是受到广大师生欢迎的。

(二)有效性原则

课文语言的有效性,即能有效地体现语言结构的教学内容,将本课要学习的语言点全面、典型、突出地呈现出来。所谓全面,就是课文要尽量涵盖所预计教授的语言点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有所遗漏。同时,由于语言点通常是抽象出来的一种语言规则,在实际的运用中,有多种具体的言语形式,不可能每种言语形式都写进课文,这就需要选取那些典型的表现形式,即还要有典型性。

另外,语言点的展现,也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规律,具备突出性,以便更好地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更便于学习者对规律的发现、归纳和演绎。

(三)规范性原则

教材要具有规范性,这点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然而,教材的这种不言自明的规范性,并非是可以“不求自来”的。尤其是语言教科书,它展示的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使用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民族性,语言的规范既有约定俗成的部分,也有认为标准的参照。从这一点来说,语言教材要做到规范性,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三、适合教学

作为一般的选本,文质兼美就可以了。作为语言教学用的课文还必须适合教学。

(一)适度性原则

课文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进程,是教材编写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保持适当的难度。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理论,认为最合适的语言输入应当处于i+1的状态,其中i是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是稍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材料。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习者理解稍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这个观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实践证明,只有保持适当难度,才能避免教学节奏的拖沓松散,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满足学生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深化。

要有难度,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分寸,把难度建立在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忘记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文化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绝不能以急于求成的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的可能性,一厢情愿地扩大和拔高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趣味性原则

要增加趣味性,首先要保证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语言富有情趣,有幽默感,使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能被深深吸引,然后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趣味性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教学阶段的课文内容要有针对性,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心理。例如小学教材要有童趣,童话、寓言、谜语、歌谣简短有趣,通俗易懂,往往很受小学生的欢迎。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积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已经有了较深的阅历和相当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文要具备内在吸引力,特别要注意挑选那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使学生在仔细品味之余,能够有所思,有所悟,能够对思想有所启迪,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持久兴趣,如果只追求表面热闹,一味选用过于幼稚的作品,那就非但达不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参考文献】

[1]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4]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语体文学作品汉语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学汉语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