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琰 谭 曦 孔军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是指具有抑郁部分症状,但不满足抑郁症患者的诊疗标准,范围主要包括处于正常范围的抑郁状态和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轻度抑郁状态,是一个介于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之间的广阔区间[1]。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阈下抑郁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0%-40%,抑郁患者可造成严重的致残、自杀事件的发生,并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阈下抑郁作为一种心理亚健康现象,近年来,国内阈下抑郁的发病率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从事高压力工作的人们。国内学者杨娟等对高中生抑郁症状的研究发现,高中生阈下抑郁症的终身发生率为22.9%[3]。谭曦等对600例北京某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显示,阈下抑郁的发病率为36.56%[4]。可见,阈下抑郁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本文拟通过对阈下抑郁人群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探讨具有针对阈下抑郁人群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为阈下抑郁人群找到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以改善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症状,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阈下抑郁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患者一般能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因此对阈下抑郁人群的治疗一般不采取药物治疗,主要以心理干预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心理咨询两种形式。如黄万琪等通过对武汉工业学院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心理教育、心理预防、心理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实施后学生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症状明显改善[5]。侯依兰也对徐州师范大学低年级大学生开展为期2个学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其干预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课程教育。结果显示,强迫、焦虑、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项目均有不同比例的降低[6]。可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善阈下抑郁人群的症状、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目前对阈下抑郁的临床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团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则在于通过纠正病人的认知曲解,达到重新适应环境、矫正适应不良的目的。人际关系疗法重点是解决个别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团体心理治疗是通过对病人的教育,发挥团体动力学的作用,提升患者对自己的觉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成长的目的。家庭治疗主要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这些心理干预方法已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广泛应用,其干预效果也较为明显,但这些干预方法只适用于主动到医院寻找心理帮助的阈下抑郁人群。
阈下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中医对抑郁的认识很早,形成了一套具有传统医疗特色的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干预包括中医认知疗法、五情相胜法、五音疗法、祝由疗法、中医团体心理干预等。其中医心理干预方法,与其他疗法相比,其干预效果较好。谭曦等的研究证实了中医团体心理干预在解决来访者心理困扰、发挥个体潜能、增强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4]。
近些年来,国外有研究者运用现代传媒技术,针对阈下抑郁人群研究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心理干预策略,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早在10年前,有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有效且易获得的心理干预方案,如通过当地媒体、学校、电话咨询、合理利用病人的空余时间以及聊天工具或邮件等干预方法,以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2009年,Morgan.A.J.和A.F.Jorm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验证了自救策略对阈下抑郁患者是有效的,同时列出了一些有效且易实现的自救策略。这些自救策略涉及了人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方式、心理、人际交往、饮食调节、物质及身体和感觉体验等。如:保持有规律的睡眠、跟乐观的人交朋友、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等。研究显示,这些自救策略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有较为明显的效果[7]。
国内也有人开始关注这种简易可得且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宗焱通过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认为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儿童创伤后的精神症状[8]。王建中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9]。2011年,全国第10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上,李君等提出采用即时通讯软件、加密网络即时聊天室等形式,对医学生的社会焦虑状态开展干预治疗,其干预方法可有效的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行为表现和情绪体验,认为网络干预在中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协会第三次交流大会上,陈雪等认为,冥想是一种很好的情绪干预方法,可有效的调节人们的情绪,帮助克服抑郁症的躁狂症状。
目前,对阈下抑郁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临床治疗心理干预、中医心理干预以及现代传媒的心理干预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预防抑郁症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只有在部分领域开始实施且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效果如何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治疗心理干预与中医心理干预均属于临床心理干预类型,主要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以及主动去寻找帮助的阈下抑郁人群,而阈下抑郁人群因其处在亚健康状态,临床检出率较低,因此对阈下抑郁人群的临床心理干预使用较少,也不适用于有抑郁症状却又未就医的阈下抑郁人群。
与前几种心理干预方法相比,现阶段,有研究者在阈下倾郁人群心理干预时结合阈下抑郁的特点,提出了应用网络等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如利用人们对网络、移动设备等技术使用的普遍性,帮助阈下抑郁人群进行自我心理干预。国外对此的研究在帮助患者改善抑郁症状等方面均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只局限在一些单个方法的研究,没有系统的研究适合国人的简易可行的阈下抑郁心理干预策略。而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症状对其工作、生活影响较小,因此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为此,探索简易可得的自我心理干预策略,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文献研究显示,高中生、大学生等人群由于面对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是阈下抑郁的高发人群[10-11]。也有研究认为,网络、移动设备等技术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这部分人群患抑郁的风险[12]。但是,目前针对阈下抑郁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适用于主动去寻求心理帮助的阈下抑郁人群,且因阈下抑郁处在亚健康状态,患者还达不到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临床心理干预的诊疗标准,如若有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引导患者,利用阈下抑郁高危人群对网络等技术使用的普遍性与依赖性特点,运用心理干预手段,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可以帮助患者通过自我调节进行自我心理干预,摆脱抑郁的困扰。
鉴于目前国外的网络干预、电话咨询等心理干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而国内这方面工作则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对阈下抑郁人群的心理干预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可在传统药物治疗和短期精神疗法的基础上,开展阈下抑郁人群的网络、电话心理干预,这不仅是对传统治疗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高中生、大学生等阈下抑郁高危人群,当出现抑郁情绪时,网络作为一种学习交流的工具,也可作为其获得心理帮助的一种途径,这些人群可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技术获得有效可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方法,及时调节抑郁情绪,改善生命质量。
相关机构应在机关组织、社区、学校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媒体、培训、组织活动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阈下抑郁人群辨识自己是否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及早认识到自己的抑郁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同时,设立心灵热线,通过电话的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人群解开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即通过采纳专业人士的意见,排解其抑郁不良心境。
社区、企业组织等单位应关注社区居民、员工的心理健康,给予社会支持,帮助其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中生、大学生等阈下抑郁高危人群的抑郁情绪排解,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长应该多加关注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常与其进行心灵沟通,一起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当发现这类人群有抑郁情绪时,应问及原因,及时帮助其摆脱抑郁困扰。
由于阈下抑郁人群只有2个以上的抑郁症状,且发病具有周期性,去心理咨询机构的治疗的成本较高,因此开展自我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治疗,自我痊愈。为此,相关机构可以借鉴国外对阈下抑郁自救策略的条目,结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东方文化特点,通过研究列出可以有效改善中国人抑郁情绪的阈下抑郁自救策略,针对不同的抑郁情绪提出不同的干预对策。然后通过媒体、广告,以及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当人们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自救策略就像普通的感冒药一样,简易可得、疗效显著,帮助阈下抑郁人群自我进行心理调节,摆脱抑郁的困扰。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家庭以及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阈下抑郁人群明显增多。有研究表明,阈下抑郁人群发展为重症抑郁的概率与普通人群相比,阈下人群要高出3倍之多[12]。本文通过探讨阈下抑郁的心理干预方法,发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阈下抑郁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国外诸多研究证明,针对阈下抑郁人群的可操作性的自救策略对治疗轻度抑郁症有效[7]。因此,探索出适合中国人的阈下抑郁心理干预方法,通过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的帮助国人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改善人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
[1]李则挚,方贻儒.亚综合征抑郁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279-280.
[2]谭曦,杨秋莉,杜渐,等.阈下抑郁人群团体中医心理干预方案构建[J].中医杂志,2012(24):2087-2089.
[3]杨娟,凌宇,姚树桥.阈下抑郁高中生抑郁症状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11):1328-1330.
[4]谭曦.阈下抑郁的团体中医心理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黄万琪,吴汉荣,贺尊,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9):119-120.
[6]侯依兰.心理卫生课程教育对低年级大学生SCL-90评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3-285.
[7]Morgan A. J,A. F. Jorm. Self-help strategies that are helpful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Delphi consensus study[J].J Affect Disord,2009,115(1-2): 196-200.
[8]宗焱,祝卓宏,王晓刚,等.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1):31-33.
[9]任俊,黄璐,张振新.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5):857-864.
[10]Cuijpers P, Smit F, van Straten A.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of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J].Acta Psychiatr Scand,2007(115):434-441.
[11]高广胜,王学良,吕国强,等.网络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08(2):301-303.
[12]荀寿温,黄峥,郭菲,等.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双向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4):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