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绮 刘 妍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925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助产专业实践性很强,因此实训基地条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助产专业的实训基地均依附于原有的妇产科实训室,仅配有一间或两间练习室,只能简单应付少数几项操作,难以完成助产专业的拳头课程《产科学及护理》近30个项目的实训教学任务。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不清,没有科学的规划,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实训基地的规范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保证。助产专业一体化实训室包括仿真产前检查室、仿真待产室、仿真产房、仿真产科病房、仿真母婴同室病房、仿真新生儿淋浴室等,约需450平方米的面积,但许多院校一般能提供的场所只有预计的1/4,最多只能建立2个实训室,场地不足较严重,限制了实训项目的拓展与完成质量。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平时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耗材的使用均需要经费维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学校自筹,来源单一,每年用于助产专业的经费只有数万元,若开发新实训室,需要场地、装修、购买设备与模型等,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因此,现有经费严重制约实训基地的建设。
传统的实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时由带教老师示范之后,学生分组练习。老师示范时主要强调操作程序是否准确、动作是否规范,而学生完全机械地模仿练习,较为枯燥。同时缺乏交流与人文关怀,缺乏思考与创新,没有激发学生个性思维与学习兴趣,学生的应变能力、灵活性得不到锻炼。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实训基地建设只重视硬实力方面的配置,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缺乏职业氛围建设,校园氛围与职业氛围之间存在差异。忽略了学生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软实力的职业素养教育,影响学生平时职业素质的修炼,学生一旦进入陌生的医疗环境实习或工作,也影响他们对工作岗位的迅速适应。
临床上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速度快,而且操作日趋简化,但学校实训器材、实训内容更新滞后,使得一些新的发展成果和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实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脱离临床实际。
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普遍只流于实训用物的管理与准备,实训指导意识薄弱,指导教师学历不高,接触临床机会少,带教能力不强,有待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实习医院医生与助产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往往没有时间带教或不善于表达或不愿意带教。除此之外,医院与学校学术交流甚少,医院优秀师资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未能共享,双师型队伍较为薄弱,使学生实训、见习、实习质量不高。
在规划建设上,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结合学校总体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2]。其建设以行业岗位群为标准,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3]。高度仿真的一体化实训室就是将教室、实训室融于一体,在实训室内配备多媒体、先进的助产实验设备和仪器、学生座椅等,根据职业要求和医院的工作流程,依照教学内容对仪器设备进行调整,系统、规范地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与医院职业环境相一致的仿真一体化实训室,教室即实训室,实训室即仿真产前检查室、仿真待产室、仿真产房、仿真产科病房、仿真母婴同室病房、仿真新生儿淋浴室等,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环境,学生进入仿真实训室如身临医院,在仿真实训室既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又能有针对性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实现与临床工作环境的无缝对接。另外,各高度仿真实训室,也非常适合作为育婴师、妇幼保健员、月嫂的培训基地,可以集教学、科研、培训、鉴定于一体,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实训场地不足与建设经费紧张两大难题,仅靠院校自筹经费只是杯水车薪,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统筹协调,合理调整高职教育布局,优化与扩大实训基地建设;其次是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只靠“等和要”,高职院校应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例如,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训学生,学生获得更贴近临床的教学环境,医院也可以用来轮训年青医师和助产士,实现双赢;争取医学器械生产厂家捐赠模型、器械等,同时也为厂家做了一定宣传;可向社会提供培训、鉴定服务以收取适当费用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缺口,从而使实训基地得以持续地茁壮成长。
针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不足,将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应用于实训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构建“边教、边学、边做”,以“做”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典型案例,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手段,在高度仿真的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完全融“教学做”于一体,将职业态度、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际沟通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内就能获得一定的“临床经验”[4],显著提升训练效果,满足医院用人要求。
根据助产专业的职业特点,确定“热爱生命,关爱女性”为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主题,从专业、美学、心理学角度来精心设计。例如,在实训室走道和各仿真实训室内张贴“医学生誓词”、“名人名言”、“可爱宝宝”等文字与图片,营造充满爱的气息、温馨而轻松的人文环境与职业氛围,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就能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文关怀情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另外,制定出详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图,师生在实训室内严格遵守,统一工作装,充分感受职业氛围的熏陶。
及时淘汰陈旧器材,更新购置的各项设备应按专业所需与教学所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与耐用性,并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如购置多媒体设备、智能化高级分娩模型、高级孕妇腹部触诊模型等,使设备数量与学生人数相符。邀请医院专家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选择实训设备,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教材、评价实训质量等。
助产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是其目标,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5]。提升实训师资素质是强化实训环节及实训建设的重头戏,是良好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首先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以吸引
良好师资。另外建立雄厚的双师型队伍是提升师资素质的根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校内教师经常到教学医院或合作医院工作,了解与学习临床先进诊疗技术并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聘请医院资历高、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与助产专家为兼职教师,组成院校联合指导教师团队,既将先进的诊疗与娴熟的操作技巧运用于教学中,又能为校内外教师提供难得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加了教师间交流和切磋[6-7]。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是重视政策法规建设、牢固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投入巨大、高职教育模式完善等。参考外国先进方法,我国政府可通过立法与相应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惠互赢,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模式、管理体制及课程体系方面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黎祺,张少华,陈建刚.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206-208.
[2]纪文静.旅游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13(4):180-181.
[3]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85-286.
[4]王丽华,胡野,金庆跃,等.“仿真医院”建设是基于工作过程教改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28-29.
[5]汪庆玲,戴鸿英,巫向前,等.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0):438-441.
[6]陈顺萍,林翔,何菲.高职助产专业实训指导团队的建设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59-61.
[7]莫选荣.基于助产专业特色的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导课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