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所以学习活动通常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又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应是生本合作的首要追求。
案例一:怎样的小组形式是最优化的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丹阳六中的荆志强老师的生本讲座,冯恩洪老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让地处农村又渴望寻求发展的我校跃跃欲试。上学期,有几个班级的老师便开始了粗浅的尝试。本学期,学校更是从管理的层面上要求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所有班级全面实行生本。各班根据人数、根据人员结构,由班主任牵头,与任课教师广泛交流后,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为四人,且座位一律安排为两个向前面对黑板而坐、另两个面对面坐侧对黑板,四个人的座位呈现“T”字型的结构。每组定一个组织能力相对强的同学做组长,要求组长组织好课堂讨论,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学习。消息一出,忙坏了各个老师,尤其是各班的班主任。班主任需要考察哪些同学做组长可全面牵动小组成员的学习,哪些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不适合坐在一起,由于男女同学都处在比较朦胧的时期,哪些男女还不适合面对面而坐,组与组如何做到平衡。
实行不久,同学们就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侧坐着看黑板,脖子太累;一些同学上课老讲话,严重影响别人的听课;偷看、抄作业现象层出不穷,班级学风变坏。老师们也发现,原来自习课安安静静的,现在则必须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安定下来;一些坏习惯在传染,例如一个同学动不动就转笔,坐在他对面的同学只需一抬头便可看到,久而久之,他的手也转起笔来。
笔者发现,采用以四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交流时可以人人发言,防止任何一个同学被冷落或被忽视,有利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非常合理的;小组人员固定,有利于小组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固定为“T”字型的座位结构,则显得较为僵化。
笔者认为,侧对黑板,不利于记笔记,既影响视力,也不利于骨骼的生长,对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弊远大于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座位一下子由原来的相对独立状态转为聚在一起,学生往往会因为新奇而显得兴奋,话语也自然会都起来。而且空间距离感的缩小,无法让心灵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对于自制力差的孩子,会更加浮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说话、抄作业。个别组长,控制自己都有所欠缺,管理别人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对于班级纪律,教师是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来加以约束的,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认知的过程,个人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建议,保留四人小组的形式,而把座位全转向黑板,个人保留一定的空间度,需要讨论时前面两个同学向后转,待不需讨论时,再恢复原来的座位,既方便又省事,也有利于班级的稳定和发展。
案例二:怎样的课堂合作才真正有效
生本学习小组组建以后,课堂教学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便是课堂讨论。但讨论往往留有形式。笔者曾在课堂发现,有的小组看似讨论得很热烈,有说有笑的,但仔细一听,问题还真不少。如有的同学会捕捉组内同学说话的腔调,拿来当作说笑的资本,而不去倾听同学到底说了什么,对此自己掌握了多少;如组内某一同学发现了某一点内容,其他同学就满足了,不再思考其他答案,做不到多角度思维;如当组内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答案,但往往各说各的,不会说服对方,意见达不成共识;如站起来发言的总是那几个性格相对开朗的同学,一些同学很少或总是不发言。
笔者认为,在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中,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也是全组学习的核心,对组长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组长必须由有责任心,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内有号召力,能得到组员的信赖,能主动带领本组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的同学担任。
为了让组长有效的开展工作,组员的搭配也应有科学的安排,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使组员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一个小组都应由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组成。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活泼开朗和沉默内向的互相搭配。每一组的学生整体能力也应大致相同,让组长觉得公平、公正,各组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可以树立组长积极工作的信心。
要定期召开组长会议,让组长知道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如:督促和检查本组组员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组织本组同学积极进行交流学习;考核本组同学的学习参与情况等等。另外,在思想上,也要及时与组长进行沟通。在工作中要求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小组内有矛盾,尽量在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再与老师协商解决办法。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家庭,组长就是家长,无论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费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得带领同学一起进退。要形成凝聚力。每个小组都有后进生,组长必须及时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发现问题及时与大家沟通。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时,督促组长积极主动的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指导组长组织交流合作时,要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每个同学的发言等情况都应记录备案,让不同的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
除了对组长的指导、培训外,为了让他们有效的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同学的心目中树立他们的威信,组员必须高度服从组长,特别是在课堂上,如果实在有意见分歧,课后可与老师进行沟通。
案例三:怎样的激励手段持久有效
如何让小组学习充满活力,这离不开一系列的激励手段。如表扬、奖励等。起先,笔者采取的是分数刺激,每节课由专人记录小组成员的分数,每节课结束,统计出优胜小组进行表扬。起先,这种形式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这种形式明显疲沓了。于是,我们又采取了分数加物质奖励的形式,即通过分数统计出优胜小组,然后每个月对优胜小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刚开始,这种刺激也颇能调动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不久,学习热情也开始消退。
学生渴望新鲜新奇的刺激,可花样再多的老师也不可能让学生永远处在新奇的刺激之中。笔者渴求一种持久有效的激励手段。
忽然想起,打电脑游戏的人,为了获得相应的分数,他们需不断闯关,失败了从头再来,当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重重关卡获得胜利时,他们往往是喜不自胜的。我们能否把课堂学习组织得像闯关一样的新奇有趣?对于中学语文而言,将每一课设置成闯关形式,从时间和精力上看,不太可能,况且,语言品味没有固定的答案,无法像理科学习那样,所以这在实际上也似乎是行不通的。
又想起打麻将的人,打麻将的规则是固定不变,但打麻将的人为何能一天、几天甚至成年累月奋战在麻将桌前而乐此不疲?归根到底是金钱的刺激。输的人心有不甘,赢的人又想扩大战果。我们是否能将赌博者的心理借用过来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是绝不容许赌博的,是否可以采取一种虚拟货币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时候赢得这种奖赏,在没有掌握某种知识时,失去这种钱币。我校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这种虚拟货币的形式,取名为“知识币”,实践下来,学生对这种有输有赢的学习方式极感兴趣,多次询问笔者,什么时候语文课上也有“知识币”?
生本课堂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有效的课堂,能极大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我愿意在生本教学中,做好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的火把。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C]//教育走向生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