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静
(包头师范学院化学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本着“科技兴国”的指导方针,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意见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而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1]。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该按照“理念先进、改革领先、师资优化、教学优秀”[2]。
在这样的指导下,我院在2010年成立了“应化专业化工类教学团队”,按照学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办学定位原则,本着苦练内功、软件做实、硬件用实、创新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组织教学团队教师学习有关整改文件、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结合11届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对有关专业的教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对本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发展等方面提出尽可能具体详实的规划。经过三年精心建设,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教学队伍[3]。
2003年,包头师范学院化学学院增设了非师范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与我院具有深厚积淀的理科专业化学相比,新增设的应用化学专业更侧重于工科方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较高的化学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院把应化专业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环节,即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化学理论教学队伍,为应化专业的理论基础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实践教学则成了应化专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应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现已形成了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化工实验、仿真练习等具有鲜明特色的、较为成熟的四大模块。其中,见习和实习模块中,我们与稀土研究院、环保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化工股份公司两个实习基地,形成了以指导教师、班长、组长三级管理为主导,以班长日志、组长日志、实习日志等强化岗位意识为特色的化工实习模式;化工实验模块中,我们组建了与现代化工企业接轨的、具有自控功能的化工实验室,形成了人人动手、轮岗培训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与实验仪器配套的实验教材《化工实验》;仿真模块中,我们拥有化工原理仿真和化工工艺流程仿真两套系统,特别是仿真工艺流程系统,包括典型的煤化工流程《甲醇工艺仿真软件》、《水煤浆鲁奇加压气化工艺仿真软件》、《聚氯乙烯工艺仿真软件》,这三套仿真流程,与我区煤化工的发展相契合,成为了我院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资源。
近年来能源、化工品的需求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自有史以来,化学工业一直是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社会生活必需品和应付战争等过程密不可分的。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对天然物质进行简单加工以生产化学品,后来是进行深度加工和仿制,以至创造出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产品。它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等起着重要作用,足以显示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都已化工基础为根本。
应化专业培养模式为知识与技能并举,突出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化工产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工生产基础知识和化工类产业综合加工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能较快适应化工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和技术管理工作,适应我国化工行业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种大、中、小型化工类加工企业、焦化厂及其它有关炼焦、煤气化等工艺操作工作及相关企业的业务管理工作。
化工类课程教学团队是我院应用化学专业拟强化提高的教学队伍。近年来能源、化工品的需求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能源、化工领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在能源紧张的形势下,化工项目受到了国内外大企业的重视,而内蒙古已走在了发展煤化工项目的前沿。大型煤化工是内蒙古新型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依托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内蒙古投资煤化工项目,内蒙古煤化工发展布局不断完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煤化工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方向稳步推进。
在新的形势下,化学学院积极改造和拓展应化专业方向,“煤化工”方向的设置,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成立化工类课程教学团队。
本专业团队10名教师,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团队成员中40~50岁教师3名,30~40岁教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人,具有学士学位教师3人(其中在读1名)。团队成员素质较高,热爱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承担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都具有中、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比例占50%,并有丰富的第一线教学经验。团队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合作精神。该团队有能力承担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
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本世纪必将持续高速展。然而要使这一预言成为现实,还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创新。化学化工科技人才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21世纪化学化工的研究工作将有望在诸多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即合成新物质、化学理论和计算、开发新医药产品和治疗方法、自组装复杂体系及材料、深入认识生命体系的化学、发展永不枯竭且低廉的能源、基于生物体系优化的方法产生新物质、变革化学品生产的设计。为了适应化工科技的这种发展特点,我院准备进一步强化化工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知识传授质量。经过20011年新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制定,采取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减少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课程内容之间的划分与衔接更加完善,尤其是理论课与相关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环节,钻研基础理论教学规律,引入现代化学知识内容,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以开阔学科视野、拓宽知识领域。选修课讲义主要由团队成员编写和修订,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应化专业化工类课程教学团队核心课和方向课程的开设将采取自主学习、单科进修、人才引进等方式储备师资,保证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正常开出。
为了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有良好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以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切入点,从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出发到有设计性、有自选性的综合化学实验。配合大、中型仪器的上机训练,综合化学实验成为本科毕业论文前的一个重要的实验训练环节。
实践环节,在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中心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依托兄弟院校和地方化工企业优势开展实习实训。
本教学团队所在的学院现有教职工3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师资力量雄厚。本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一级平台—包头师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面积5000m2,实验室装备和面积达到省级示范中心标准,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教学用大、中型仪器设备近200台(套),主要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极谱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等仪器和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价值约50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目前能满足高要求的基础实验训练,同时还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实验兴趣小组等提供开放性的教学服务。成为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课外实践教学二级平台。化工实验仪器在普通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全面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网络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的教学平台,我校校园网已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化学学院已建设教学局域网,实现了教学和管理网络化,并与校园网连通,网络资源使用方便。团队教师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均能利用优良的网络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团队课程组将组建煤化工方向课程的教学网站,拟在网站上开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书、习题库、学习园地等栏目。
化工教学团队利用网络,实现了化工工艺流程的仿真教学。2012年,我校又投入20万元,购买了与我区煤化工发展密切相关的典型的煤化工仿真流程,《甲醇工艺仿真软件》、《水煤浆鲁奇加压气化工艺仿真软件》、《聚氯乙烯工艺仿真软件》,其中,鲁奇加压气化是世界领先的煤气化流程。仿真流程是化工企业中的“线”,实验室中的“点”与“线”的结合,使我院的实践教学环节既全面又完整,为团队实践教学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继续鼓励培养在读硕、博士1-2人,或引进博士、硕士1-2人,并使教师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大学为期半年单科进修学习,要求进修教师至少学习3门课程,团队成员通过三年学习,业务水平应有明显提高,并保证今后顺利开课。要求成员每年1-2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了解化工科技最新科研动态。团队成立以后要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向兄弟院校学习,走出去,请进来,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教育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进一步管理和完善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全校其他课程的建设。每学期更新网站内容一次,保持网站内容为本专业最新前沿内容,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便于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发表较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文章3-5篇。
重视教材建设: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对部分重要的选修课程编写教材或讲义。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在学院的支持下,进一步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增加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应用化学技能训练进行全程监控,提高实验技能训练效果。再建设1-2个相对稳定的化工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搭建平台。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学院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建全评教评学制度、相互听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预实验制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知识传授质量。经过2011年新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制定,采取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减少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课程内容之间的划分与衔接更加完善,尤其是理论课与相关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环节,钻研基础理论教学规律,引入现代化学知识内容,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及教学改革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4]。教学团队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且高效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它给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5]。
[1]蒋建平,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教育,2012,4:226.
[2]吴旭东,苑新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70(4):86 -88.
[3]包晓玉,等.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3(27):111 -113.
[4]李淑芝,兰红,杨书新.以学生为理念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4(6):40 -43.
[5]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4):3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