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文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文学批评理论之主体意识的转型
黄文文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一直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就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主体观念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型,即从主体性转变为主体间性。主体意识的转型不再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以将客体看成另一个主体的我来进行平等对话,这不仅反映了文学批评理论的转变和革新,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主体与客体的认同,展现了自由而完整的生存意义。
文学理论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生存意义
从19世纪末开始,文学批评理论的轨道开始偏离了,不再是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的现实主义,而是逐渐趋向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不再强调文学文本的外部因素如社会、历史、道德、时代语境等,而是开始着重研究文本的内在因素,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技巧、体系及结构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衍生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后现代主义将整个视野扩展到了多元理论,甚至成为宽泛的文化研究。既然文学批评理论处在如此的巨变之中,那么作为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的主体性原则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里就涉及到主体意识的一个转型问题:从主体性转化为主体间性。
前现代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世界的再现,文学称之为真正文学的标准是作品中所再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否吻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模仿理论,只是二者认为所模仿的对象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人们所模仿的对象是理念,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比低等动物的优越之处也正在于此。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动物,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靠模仿得来的。人们从模仿的作品中能获得快感,这也是人的天性。”[1]他认为,人们模仿的本能是以心理方面的因素为基础的,人们所模仿的对象并不是柏拉图一直强调的理念,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是现实最为本质的地方。模仿说虽然解释了文学内容的产生等一些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它认为主体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连接作品与模仿现实世界的一个媒介,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文学思想的主潮流先后发生变化,先是古典主义独占鳌头,其后浪漫主义后来居上,最后现实主义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在这三种主流思潮理论中,浪漫主体思潮在主体性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它显著地提升了主体性的地位,并将文学的主体性推向了一个高潮。其实,在西方的文学理论中,主体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古希腊开始,人们便给予主体性以很大的关注,因为西方的思维体系一直是主客二元对立的,他们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然应该要臣服在人类的脚下,作为生物之灵的人类要去征服大自然。西方把人作为世界的主体进行研究,当以这种观念作为基础背景时,人的形象就高大伟岸了起来,人仿佛变成了万物的尺度。就此,西方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为主体,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这点上,中国无法形成像西方一样的思维模式,因为从先哲们的角度上看,人类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自然和人类应该是合为一体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一系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断。西方在中世纪末破除了以神为主导、以上帝为中心的观念之后,被束缚的主体意识得到了些许的解放,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力的宣扬人的力量的伟大,主张人的个性张扬和内心的自由解放,形成了人文主义传统,这无疑促使了人的地位的确立。西方近代的哲学认识论在感性和理性的抉择中选择了理性,并在理性的活动上开始关注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了这一点,理论的中心开始向主体性倾斜。康德的先验构架理论更是再次明确了主体性的重要,“因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在我们的知性中有它们的基础,知性把这些规律提供给自然。”[2]他认为人是具有先天的能力和禀赋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人可以通过先天的力量来对自然界进行塑造,从而实现人为自然立法的目标。黑格尔在此基础上再次强化了主体性的原则,提出了“行为自由”、“批评精神”、“绝对精神”等一系列的概念,其实仍然是对人的肯定。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认为社会是人类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性的本质其实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思想。黑格尔等人所建立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这一基础滋生了浪漫主义文论,它在肯定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赞扬主体的想像和创造,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主体情感的发挥,个性的率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浪漫主义文论还主张天才论。浪漫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是个性的一种展现,是个性主体的创作活动,主观想象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文学就是创造性的精神的活动,这些主张更加使文学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瞩目,成为当时文学理论主要的命题之一。
随着文学的主体性理论不断得到强调,问题也渐渐出现了。高扬的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他人的联系,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一系列的困境。因此,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对主体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不再注重文本的外在的因素,而是转入文本的内部进行研究,如文本的形式、语言技巧等方面。从理查兹、燕卜逊开始,还有利维斯等学者都非常主张文本的批评,强调对一个文本进行细腻的批评阅读。他们把文学看成语言活动的产物,语言成为了本体,重视对文学语言的读解和技巧的分析之上。当语言的地位被强调的时候,人的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质疑。在随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中,语言家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分开,他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每个人的言语行为都要受到整个社会的语言活动的制约,语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语言体系和系统,而不是个体的语言行为,作为主体要受到语言环境的深层次的影响。另外,罗兰巴尔特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观点,更将主体性的地位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废除作者(这里,可以用布莱希特名副其实的“间离”说来解释,作者像文学舞台上最远处的小雕像一样消失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或者写作行为,还彻底改变了现代文本(换言之,此后的文本写作和阅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作者从各个层次来看都是缺场的)。”[3]他的观点旨在作家的写作只能在语言系统和一定的叙事模式中进行,作家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在这一时期,主体性的地位普遍遭到了压抑和降低。
到了新历史主义文论时期,文论家们对主体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米歇尔·福柯在访谈中谈到:“我曾经试图分析癫狂、性、犯罪如何变成某种真理的游戏,而在这些人类行为的实践中,主体自身又是如何通过真理的游戏得到了改变。”[4]1983年,福柯参加了美国一个分校的座谈会,他说他的工作是“一种有关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它是根据三条轴线来进行的:1、我们与真理的关系,我们是怎样被构成知识主体的。2、我们与权力场的关系,我们是怎样被构成运用与屈从权力关系的主体的。3、我们与道德的关系,我们是怎样被构成我们自己行为的道德主体的。”[5]福柯认为,人们实际上是被知识所控制,被权力所控制的,也被道德所控制。在他的著作《作者是什么》当中认为,作者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功能,因为他毕竟是只是一部作品的生产者,但是这个产品所表现的东西是不受制于作者的,福柯并没有彻底的去忽略主体,他主要研究了主体是如何受到客体的限制的,受到了哪些限制。福柯认为,人们关于性的话语知识实际上是“在自己的运作和存在理由中规定支撑着我们社会中性话语的权力——知识——快感的体制”[6]。人是一个受限的主体,因此他的研究基本上破除了一直以来对于高扬的主体性的地位。拉康的镜像理论也表现了这一点,拉康认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在婴儿时期的镜子当中获得的,这是一种镜像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一种假象,并不是人们在实际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真实的认识,自我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镜像,镜像认识建立在一个幻想的基础之上,是不可靠的。拉康的理论也对主体认识的观念进行了一个彻底的颠覆。
在主体意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主体间性的发展趋向。主体性在哲学上的一般解释是一切问题并非取决于单个的心灵或单个主体,而是有赖于不同的心灵。主体间性对主体性并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在以往对主体性的研究上进行一些新的改变,从而更好的去诠释主体性的深层含义。弗莱德多尔迈的书《主体性的黄昏》说:“事实上,依我之见,再没有什么比全盘否定主体性的设想更为糟糕的了,因为真实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采取一种有意宣布它无效的形式,来开辟超越现代性的通道。”[7]主体间性也就是指不同主体的各种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主体的互交性,后一种说法更能说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另一个主体的关系既可以互为主体,又可以互为对象。海德格尔认为:“由于这种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8]这里的主体性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主体,因此主体对于客体并不是持一种排除的态度,也不是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无法容纳客体,而是主张二者是共存的。主体与“他者”在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地位上没有高下之分,把“他者”看成是主体之外另一个我的存在。同时,主体间性中的主体一方面是被构成的,它与客体的关系在现实中不存在直接性的关系,文化、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流的媒介。因而,主体间性的范围程度比单独强调主体性更为彻底。所以,人文理论就更加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和谐与共生。另外一方面,伦理学的意义就在于要尊重和主体不一样的“他者”,这样,整个人类的生存才是有所意义的,人们的生活环境才是自由的。当主体对客体不再是一种对立和征服的关系时,外在性才可能被消除,生存的本真才得以实现。
主体间性如果表现在文学方面,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对象主体进行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加强我们对自身主体的理解。人们自从出生以来,就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如生存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丧失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渐渐地异化了,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自我,认识自我。虽然人们有如此的目标,但是人类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人们与周围各式各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甚至不能够将它们剥离开来,所以,人们只能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在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去达到一个对自我的认同感。如果处在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而不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你把他人看成客体,你也被物化的话,人们是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因为主客体关系是相互对立制约的,但如果人们将客体看成是除我之外的另一个主体,主体间得到了互相的认同之后,人们或许可以真正的理解生存的意义。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应该将自我意识作为主导的途径,而是应该通过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来获得。人们应该把文学当成一种主体间性的艺术,如果在文学作品中,把自我的感受与文学形象的体验结合起来,那么人们不仅可以和他人沟通,也同样会获得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的文学欣赏中,自我所在的主体与对象所在的主体是可以平等的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因而可以互相理解,充分体会对象的处境和地位。自我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命运前途,并看到自己的道路所在,在充分同情文学形象的基础上了解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可以把作品中的人物当成自我来感受,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灵。
文学批评理论中主体意识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反映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革新,更体现了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意义。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是不同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主张天人合一的,没有所谓的对立和臣服。中国的文学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人从自然中感受到自由和解放,自然是另外一个自我,将人与他人之间的融合作为一种高尚的境界。人们应该汲取西方的现代文论中创新的地方,取长补短,以促使中国的文论更好的繁荣发展。
[1][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4.
[2][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彭笑远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
[3]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选自意向-音乐-文本[M].斯蒂芬希思译.伦敦:方塔纳出版社,1977:145-147.
[4]福柯.一种存在的美学,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
[5][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6][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7]弗莱德·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146.
(责任编校:张广宇)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HUANG Wen-wen
(College of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
All along,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onstantly,in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concep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had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 subjectivity.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was no longer the two opposing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but the object as another subject to dialogue,not only reflected the chang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also greatly promot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dentity,showed the free and complet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literary theories transformation;subjectivity;inter subjectivity;survival meaning
I 06
A
1672-738X(2014)01-0090-04
2013-11-20
黄文文(1989—),女,湖北枣阳人,2012级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