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斐娜 吴慧聪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 天津 300240)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优化设计研究
董斐娜 吴慧聪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 天津 300240)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系列的第一个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主体即学习者的意识活动中产生“第一印象”效应,即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教师正确认识第一印象的心理效应,有助于提高自身对于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优化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应当遵循四点原则,科学运用各种导入方法,巧用多媒体导入法。优化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有助于教师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导入环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优化
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行为,是在上课开始或进入学习新单元、新段落时教师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目的是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1]。笔者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科学设计教学导入环节的课堂上,教学效果良好;在导入环节缺失或导入方法有失科学的课堂上,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由此看来,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影响课堂教学主体即课堂学习者的学习判断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学习者的认知记忆和社会行为自然选择的结果,讨论导入环节的心理学意义可以在提高教师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首因效应
课堂教学第一环节对学习者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被心理学家称作系列位置效应,可分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会对记忆效果发生影响,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习项目容易被记忆叫做首因效应,末尾部分或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被记忆称为近因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最初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有强烈影响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后接受的信息在形成他人的印象中起重要作用称为近因效应[2]。大量研究证明首因效应对人们后来的行为或记忆有重要影响[3]。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系列的第一环节,容易在教学对象脑海中形成第一印象,继而产生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具有首因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最先获取的信息所形成的原始印象可以自行建构记忆图式,后取信息也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这是一种同化模型,即新近信息被同化到先前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去,故新近信息也沾染了先前信息的色彩。社会心理学家Anderson等认为,人们通常关注前面的信息,并据此判断其他知觉对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人们便忽视后来信息;当后来信息与前面信息内容有别时,人们倾向于肯定前面信息的真实性,把后面信息忽略或忘掉。
(二)晕轮效应
社会知觉者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还将产生晕轮效应(halo effect)。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认为,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的一种认知过程[4]。也就是说,行为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形成第一印象的好坏会影响主体对其他与客体相关信息的喜恶:第一印象等级高,主体便倾向于将其他高等级信息附加在客体之上;第一印象等级低,客体的其他高等级信息也存在被否定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优化导入环节的原因,不科学的导入环节会离散学习者注意力、打消学习者学习兴趣,即使后面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者可能已经朝秦暮楚了。
为什么第一印象会产生晕轮效应?一是由于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很少,可又要据此作出对一个人的判断,于是就扩大了这个人的某些特点;二是由于认知者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以偏概全,抓住一两点就波及其余[5]。晕轮效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遮掩性,即受到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影响,从而产生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外在形式遮蔽内部实质的认知结论;二是定势性,表现为人的已有态度直接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三是弥散性,指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影响到与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
(一)导入原则
科学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系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第一部分,能够产生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声夺人,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导入科学性,需要把握以下四点原则。
第一,导入环节要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导入内容好似正文序言,需准确切入主题,不可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导入过程需传递以下信息,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第二,导入环节要体现概括性、启发性。导入内容要主次分明,教师语言要精炼,切勿冗长繁多,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内容繁多难以接受的第一印象。教师语言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第三,导入环节要注重直观性、形象性。以学习受众不熟悉的材料案例或高于学习受众认知水平的知识导入新课,效果往往欠佳。导入应避免抽象化,讲究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第四,导入环节要讲究艺术性、趣味性。导入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死板僵化。导入内容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导入方法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导入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导入法和多媒体导入法。
传统导入法主要包括:1)温故知新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复习已习得知识,寻找与即讲授知识的联系节点,水到渠成地引出即学知识;2)例题剖析法。就是通过剖析典型习题得出某知识点,该知识点就是即将讲授课题中的重点或难点;3)设置疑问法。是教师针对教学重点或难点提出若干相关问题,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亦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常用导入形式;4)实物启示法。是利用模型等教具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习者直观感受,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5)实验导入法。多适用于理工科课堂教学,例如化学反应试验或生物解剖试验等;6)趣味导入法。是指通过猜谜、唱歌、说相声、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多媒体导入法表现为音像导入法,具体包括音乐导入法以及影片导入法,是指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即将讲授的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或影片的一种方法。音乐具有智育功能,音乐以其声律的艺术激活学习者脑细胞,使学习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增强记忆效果;影片以其丰富而直观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定的语境和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乃至整个身心活动[6]。音乐导入法和影片导入法有利于情景教学方法的实现。
(三)导入实例
现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天津版)第4单元与第6单元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多媒体来优化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第4单元的主题是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重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用传统方法讲文化,难免会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几段广告视频,引导学习者透过广告归纳中西文化差异,教学反响极好。例如,为了说明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可以播放一组中国和西方创意的“红牛”饮料广告视频:“红牛”在中国能够凝聚正能量,助力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红牛”在西方能够给翼装飞人以挑战极限的勇气和力量,符合西方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第二组广告视频是“可口可乐”饮料广告视频,同样是要传递“可口可乐,开启快乐”的概念,中国创意的广告和西方创意的广告所呈现的文化氛围完全不同:中国创意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处处喜庆与和谐,而受众从西方“可口可乐”广告中主要感受到了冒险和冲突。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表达手法方面:想说明中国式的表达委婉含蓄,就让学习者观看雕牌洗衣粉的亲情篇广告视频;然后再让学习者观看因特尔酷睿i5处理器之“不可完成的任务”这一广告视频,对比总结出西方人的表达方法直接而夸张。
第6单元的主题是体育运动(Sports),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导入法让学习者了解体育运动精神并识记体育运动精神的对应英文表达。通过聆听1998年法国世界杯主题曲《生命之杯》(The Cup of Life)和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 《旗帜飘扬》(Waving Flag),让学习者体会体育运动的两种精神,即热情和自由;通过聆听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Hand In Hand)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You and Me),让学习者体会体育运动的另外两种精神,即团结与和谐。音乐播放完毕,继而设问“大家是否知道以上四种体育运动精神的英文表达是什么”,并且强调这些单词或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考核词汇,或者是高等学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核词汇,总之是需要学习者识记的单词。接下来便引出“热情”的英文单词passion及其同义词enthusiasm,“自由”的英文单词freedom及其同义词liberty,“团结”的英文表达unity及其同义词 integrity,“和谐”的英文单词harmony及其同义词concordance。体育运动赛事的主题曲使学习者置身于相关情境之中,在音乐旋律的刺激作用下,自觉记忆教师呈现的单词,且记忆效果良好。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系列的第一环节,科学的导入内容和形式能够增强学习主体意识活动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导入方法丰富多样,根据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不同,导入方法亦不尽相同。任何导入方法都应当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课堂参与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实现预期教学效果为目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能够体现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研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叶良明.信息化环境下导入技能的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5-108.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7.
[3]冷英,黄燕妮.记叙文阅读中人物第一印象的即时更新[J].心理科学,2011,34(4):824-827.
[4]THORNDIKE E.L.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20(1):61-86.
[5]王秉铎.社会心理学对第一印象的一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108-112.
[6]高庆丽.就英文电影谈英语学习中的有效导入方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3-77.
(责任编校:马余平)
Research on Lead-in Optimiz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Series
DONG Fei-na WU Hui-cong
(Basic Courses Department,Tianjin Railwa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40)
Lead-in,the first se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series,is prone to leave a first impression upon learners'minds.Psychologists affirmed that first impression generate primary effect and halo effect.The leitmotiv of all efforts devoted to discuss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irst impression is to make teacher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optimize the lead-in se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series.In lead-in section,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adapted and various lead-in methods could be applied.In all the methods,multi-media lead-in method is the most effective one.The well-organized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well-realized classroom teaching destinations could benefit quite a lot from the optimized lead-in section.
lead-in;primacy effect;halo effect;optimization
G 712
A
1672-738X(2014)01-0056-03
2013-11-25
董斐娜(1982—),女,山西忻州人,英语教育讲师,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