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地位

2014-03-12 00:24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责任编辑稿件意见

王 露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可接受但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活动。[1]期刊一般采用“三审制”:即编辑(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编审(副编审)终审。责任编辑本应在审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初审敷衍、复审依赖专家、终审于己无关的认识误区让人堪忧,责任编辑应真正认识“责任”二字,认识自己在审稿中应尽的学术评价,发挥自己审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 责任编辑的学术责任感日趋下降

(一)责任编辑之“学术责任”

20世纪50年代,“责任编辑”一词从俄文翻译而来,英文翻译为(an executive editor)。[2]国内定义“责任编辑”具有代表性的有:“1.承担某部书稿的组织、审读、加工整理,对稿件负全面责任的编辑人员;责任编辑不是专业职称,而是一部书稿的具体实施者,应从选题到出书的每个环节负责,对书稿内容的政治性、学术性到文字规范校对编排都要严格把关。”[3]2.《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出版部门负责对某一稿件进行审阅、整理、加工等工作的编辑人员,简称责编”。[4]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①对责任编辑的定义是:“本规定所称责任编辑是指在出版单位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符合出版要求,专门负责对拟出版的作品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和加工整理并在出版物上署名的编辑人员。”由上述定义和规定可知,责任编辑应该是稿件质量的主要负责人,“责任”二字强调了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责任编辑应对所经手的稿件质量负责或者承担一定责任。高校学报是反映学术成果、动态、争鸣等的重要园地,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除了基本的编辑出版责任,还应具有相应的学术责任——对稿件的学术水平、质量的判断、把控,具体体现在其对整个审稿过程的控制中,对来稿的初审、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给主编终审提供相应的信息。责任编辑在整个审稿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地位,是稿件审稿流程运行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具体操作者,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却忽视自身的学术责任。

(二)责任编辑在审稿中地位弱化的表现

1.初审的忽视。近年来,随着职称评定、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毕业等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发表论文。来稿量的增加,疲于处理稿件的责任编辑忽略初审,一些责任编辑仅粗略看看来稿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结构等就决定文章是否需要外审,甚至还有不经过初审就直接外审的现象;有的编辑部更看重专家意见,初审仅是“走过场”……这样,责任编辑或成为单纯的收稿人,或成为一般处理杂事的编务,或成为文字校对、文章格式编排专员,对稿件的处理仅盲目地听从专家意见,而对文章内容给予不多的关注,责任编辑的初审责任模糊。编辑审稿能力的丧失意味着编辑主体价值的失落。[5]责任编辑的初审关系到稿件外审、终审、校对、出版一系列后续工作及稿件处理的审稿周期,这些工作将直接影响期刊工作效率。同时,初审结果也是其编辑学术能力的体现。虽然审稿专家在学术上把握了稿件的质量审核关口,但责任编辑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大多数编辑应借助专家意见逐步实现自己对论文学术价值的把握,要重视自己初审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对稿件的鉴别能力,真正成为稿件质量把关的第一道防线。

2.复审的依赖。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不断新出的选题、学术问题等容易让责任编辑畏首畏尾、妄自菲薄,人微言轻,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从而将自己在审稿中的主导地位自觉退让,甘愿成为审稿专家意见的传声筒。术业有专攻,责任编辑自身学术知识的局限和经验的不足,导致其对稿件的处理处处依赖专家。盲从于专家、依附于专家,都是责任编辑审稿地位退化、主体身份缺失的体现,也是责任编辑对稿件学术评价职责和自身学术能力提高的放弃。

3.终审的缺失。一般来说,只有主编、编审(副编审)才具备终审权,因此,大多数责任编辑就直接将专家的审稿意见呈送给主编,认为稿件的终审权理所当然是主编、编审(或副编审)。而在实际工作中,主编的终审离不开责编的前期工作和协助。责编只有将与稿件相关的作者信息、稿件背景、各栏目组稿情况等信息告知主编,主编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科学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终审阶段还需要发挥责编的主动性。

二 责任编辑在审稿流程中应居主导地位

在稿件处理的过程中,编辑和审稿人是以学术成果社会化为目标,以稿件为载体,以编辑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关系,在一定的编辑出版原则下协调工作。[6]因此,编辑应明确自己在审稿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责任编辑的主导作用

在出版工作中,责任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具有主从关系。责任编辑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稿件的管理、审稿专家的确定、终审材料的提供等方面。稿件的处理过程都是由责任编辑来计划安排、统筹规划的。大量的来稿首先需要责任编辑初审②经责任编辑遴选后的稿件,再由其根据审稿专家的专业、是否有合适的审稿时间来确定具体的专家。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了责任编辑对专家的主导作用。如稿件送谁审、审稿时间、审稿要求和标准等都由责任编辑来要求。因此,即使在某一学科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如果编辑认为不合适,他也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

通过初审、复审的稿子,由责任编辑转交给主编以确定稿件最终结果。主编终审时,需要根据责任编辑的初审意见和专家的复审意见,来对稿件最终定夺。责任编辑需提供作者相关信息、稿件处理信息(包括责编初审、专家结论及责编综合专家意见后的处理意见)及当前的组稿情况、需要的稿件,为主编的终审提供有的放矢的信息,做好主编终审的助手。

(二)专家的协作作用

如果说在出版工作中,责任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具有主从关系,那么在相关专业领域,学术审稿专家就对责任编辑有协作作用。期刊的责任编辑都不是只负责一个栏目,至少负责二到三个栏目,相对于专家来说,责任编辑的专业能力有限,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动态也了解不够,难以独立对稿件的学术价值作出判断。需要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为稿件的质量、学术价值把关。这也是专家审稿的主要目的,专家的复审是对责任编辑初审的有利补充。责任编辑大多是从编辑的角度对稿件进行审核,他们熟悉国家出版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掌握各种出版信息、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要优于专家,更多关注稿件的谋篇布局、语言文字、结构层次等方面,而审稿专家则从稿件是否有新意、学术价值、有无刊用价值等方面来审稿,侧重于稿件内容的学术性。因此,稿件的审查,既需要责任编辑主导稿件的全过程,也需要专家的学术辅助。学术论文需要编辑从编辑角度初审,专家从学术角度复审,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审稿结果较科学、客观、公正。

三 责任编辑学术责任的实现

如前所述,责任编辑在审稿策划和处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主体。责任编辑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审稿过程的控制:

(一)把握好“初审关”

为了减少资源浪费,责任编辑在稿件外审之前,需过滤送审意义不大、学术价值低的稿件。这需要责任编辑可以在长期的编辑经验中总结提炼,由部分把握稿件整体情况。具体而言,要找准文章的信息点。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引言和结语可以大致了解作者对本论题在学界研究的概括、总结,是否有自己新的主张;阅读一段文章语言,看其表达是否准确、严谨,是否文约而事丰;从图表格式等论文要素是否规范可见作者的写作态度;从参考文献的著录可反映作者进行该项研究时阅读、参考过的资料,作者的视野,论文的学术水平;从作者的相关信息、基金项目等方面,可以大致知晓作者的学术水平……尽管这些信息点不能全面地呈现文章的质量和学术价值,但仍可以综合其它因素,成为编辑初审判断的有力佐证。

同时,编辑部也要强化责任编辑的“初审意识”。编辑部制定一定的初审要求,责任编辑将初审意见大致书写,初审意见不仅能与专家的复审意见相对比,而且在书写过程中,能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提高编辑的初审能力及稿件的初审质量。

(二)优化专家复审程序

1.送审准确。审稿专家的选择是准确判断论文学术价值的关键。因此,责任编辑需建立审稿专家库,责任编辑应该通过以下原则来建立专家档案:一是了解审稿专家的学术能力。一般来说,审稿专家应对所审稿件涉及领域有相关研究,可以通过专家近期发表的论文、著作来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选择时下正在从事相关研究的审稿人,他们既熟悉这个方向的研究历史,又熟悉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实验过程,审起稿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容易取得较为理想的审稿效果。[7]二是了解专家的品鉴能力。专家的品鉴客观公正,没有自己的主观情绪。三是了解专家的审稿态度。责任编辑应多选择那些审稿认真、审返及时、热衷于审稿工作的专家。审稿专家档案库建立以后,还要根据审稿结果及稿件出版之后的下载率、引用率来对审稿专家作出评价,不断补充、完善、更新审稿专家档案库,尽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复审”。

2.健全专家审稿考核制度。审稿专家多是兼职来审稿的,但也需要一套审稿专家考评制度对其进行激励和淘汰。第一,编辑部应有一整套标准的专家审稿程序,包括审稿回避制度、审稿保密制度、审稿责任追究制度、审稿情况登记和评审制度,以确保专家审稿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审稿者的责任感[8];第二,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定期由编委会来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情况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奖励审稿责任心强、审返速度迅速、审稿质量高的审稿者,批评和淘汰审稿滞留、缺乏责任感、误审误判的审稿者。

3.有效利用专家意见。能有效利用专家意见,是责任编辑与学术能力的体现。由于审稿者会受到审理稿件的难易程度、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审稿环境(诸如人际关系、利益驱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审稿意见又不同,既有评审公平客观准确的,也有敷衍塞责、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的。这就要求责任编辑慎待专家意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斟酌,利用专家的审稿意见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责任编辑要仔细阅读审返意见,对于自己不明白之处,或自行查询资料,或虚心向专家请教。将自己的初审意见和专家的复审意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哪些问题是自己初审时应解决而未能发现,哪些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加强。日复一日,责任编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会在审稿结果的阅读和研究中潜移默化、逐渐提高。责任编辑会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编辑的眼光,从刊物的实际出发提出更符合期刊要求的处理意见,为主编的终审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责编也会变得“一专多能”,更能在审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学术期刊工作的责任编辑要不断地学习,大量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一,要加大自己的阅读量。责任编辑要想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最基础的就是要重视阅读,形成阅读习惯,要随时关注一些前沿的学术动态和信息,扩展自己的认知领域,扩大自己的视野。第二,在来稿中,向作者学习。编辑阅读稿件时,不仅要审视稿件,还应该以读者的身份去了解作品所提供的学术信息,或者还可以将稿件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因此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审理稿件的过程,也是编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或认同、或质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提高编辑的判断鉴赏能力,也会加深其对这些学术研究的认识,从而扩展编辑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责任编辑还需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审稿过程中,责任编辑对外要与作者、专家打交道,对内要与主编沟通。编辑工作本身就是需要融合集体智慧、整合各方面资源的一项活动。从外部看,责任编辑要通过认真的初审建立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以提供稳定的稿源;积极与专家交流,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在斟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从内部来看,责任编辑应尽量提供相对完整的稿件信息和审稿意见,为主编的终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以便于主编快而优的终审。

结语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最能体现责任编辑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因此,责任编辑在稿件审理过程中凭借专家的学术把关,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监审能力,让审稿更高效、更高质地进行。

注释:

①该规定由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12月通过,2008年6月1日开始执行。

②责任编辑初审的内容主要是来稿是否符合刊物的宗旨、有无独创性、质量和发表价值如何、刊物是否有版面及时发表等,从而决定是否送编委或有关专家复审。此观点出自王立名所著《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出版专业理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2.

[2] 刘英.高校学报责任编辑之责任解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90-94.

[3] 边春光.编辑实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4]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任火.编辑独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6] 贾丽红.高校学报编辑和审稿人的协作关系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11-213.

[7] 王华生:学术稿件专家外审存在问题与编辑控制[J].中国出版,2012(14):14-17.

[8] 李玲.消除审稿不利因素的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09(Z3):64-67.

猜你喜欢
责任编辑稿件意见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