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道、卤城:陇蜀互动之交通要道与战略支点

2014-03-12 00:24鲁建平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礼县秦州蜀道

鲁建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甘肃 陇南 742500)

“蜀道”之概念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与巴山的川陕道路(即秦巴蜀道),后者则几乎涵盖了所有入川的道路。目前,学术界对“蜀道”的关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秦巴蜀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先生认为:从古代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秦岭,汉中到达四川成都的古道路称为“蜀道”;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也认为:长期以来在文化史上成为社会共识的“蜀道”的定义,久已确定为川陕道路。此类观点不胜枚举。可见,“蜀道”就是指自陕入川的秦巴蜀道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通道)文化线路的存在及价值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木板地图中的道路走向,雍际春认为:这条交通线乃是天水经西汉水至武都的交通线。这一交通线路,也可以归入“蜀道”体系之中。”[1]可见,已有学者关注到“蜀道”不单指秦巴蜀道,还应包含自陇入川的“陇蜀道”。“由上邽(今天水)南下汉中入蜀,称‘陇蜀道’。陇蜀道从上邽至汉中区间也有两条路可走。其西道经礼县、略阳至汉中;东道经麦积山、两当、凤县至汉中”[2]。显而易见,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接壤的甘肃陇南地区则成为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必经地域。“陇蜀道”在陇南境内是由走向不同的线路连接或组合形成的,如阴平道(由文县入川)、覆津道(成县至武都)、青泥河道(成县经徽县至略阳)、祁山道(天水经礼县至成县或武都入川)等。“陇蜀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它还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线路,“陇蜀道”沿线的栈道、石门、关隘、驿馆、摩崖石刻、古镇(古村落)等都集聚着有待后人解码的文化底语。由此可见,只有包含“陇蜀道”的“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 秦汉时期:祁山道卤城成为陕甘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

卤城(今礼县盐官镇)是陇南重镇,系西和县、礼县两县的东大门,地处关陇古道和陇蜀通道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陇右秦州(今天水市)经卤城、祁山至略阳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县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谓是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效连接的便捷通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及卤城对陕甘川三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与考古发掘,礼县(古称西垂)已被确定为秦人发祥地,卤城则地处西垂腹地。早秦时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应该与卤城盛产井盐有着紧密的联系。甘肃省仅有两口盐井(定西漳县的盐井和陇南礼县卤城的盐井)。在漫长的盐铁专营的历史时期,卤城成为了陇右、陇南,甚至陕甘川毗邻地区食盐的供应地。以四川自贡为代表的区域是我国盐井最为集中的地区。早秦时期,煮盐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积小、导热性差等缺陷决定了井盐产量相当低,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替代陶鬲,铁器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早秦时期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当属关中地区,而西垂因是秦人发祥地,先进生产力很快就会传至西垂,铁器也不例外。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1994年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对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西垂陵园(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妇。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铁器已传入西垂地区。秦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扩大了秦地,秦与周边诸侯国的往来进一步加强,这为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史记·秦本纪》载: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①说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并灭之初设蜀郡。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400多年,所以,四川的铁锅煮盐技术并不排除从西垂地区经祁山道传过去的可能性,因为陇南与四川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又有着相同的重要物资——井盐,而且,因受关中文明的直接影响,秦早期西垂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川蜀地区要发达得多。

卤城盐井祠内矗立的重立《明嘉靖盐井碑记序》载: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道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可见,卤城与汉中、川蜀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及文化往来,而这种往来主要是通过陆路连接线——祁山道,水路连接线——西汉水(流经礼县、西和、成县、略阳、汉中再进入四川)来实现的。

近年,礼县罗坝乡崖湾村出土了秦国蜀郡中心武库的“成都”铭铜矛,1998年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国时期带有“蜀郡”铭的钺形铁铲。这些出土文物都铁证般地表明:礼县地处蜀陇要冲,确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同时也印证了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存在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先生认为:在雅安汉源的大渡河边,茂县、汶川的岷江河畔都发现了来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但这些遗址中的外来因素都来自西北的甘、青一带的文化。由此说明,甘川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则是必经卤城的祁山道。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卤城系其腹地)。然后择机派兵攻打陈仓,袭击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3]

可见,在秦晚期楚汉之争过程中,据有“扼陇蜀之要,控攻守要冲”的祁山道、卤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北上抗楚图强的理想线路及战略支点,地处西垂腹地的卤城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尤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体及马匹必需的食盐,这在食盐资源极为短缺的秦汉时期成为了独特的战略物资,占据卤城,进可攻取秦州,冀望陈仓与长安,祁山道卤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二 三国时期:祁山道卤城成为蜀魏争夺交锋的前沿堡垒

卤城位于天水故城顺西汉水西南15公里处,由卤城西行6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见,卤城与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汉水则将卤城、祁山河谷地带连为一体,卤城当为祁山道之要冲,“据《三国志》卷25《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年),杨阜在冀城(今甘肃甘谷西)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后‘与(姜)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4]《三国志》载:十九年(214年),赵衢,尹奉等谋讨(马)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渊到,诸县皆已降。②卤城沿祁山道进可取陇右天水,退可守汉中、巴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食盐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图完全是出于现实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蜀欲出兵陇右,要么选择地势险要的关陇通道(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要么选择路途相对遥远的陇蜀通道(祁山道),但“陇山道”(自天水经秦安或清水抵张川县,然后翻陇山至陕西陇县入关中,称之为“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200多公里)均掌握在魏军手中,供诸葛亮选择的交通线中仅有陇蜀通道(祁山道)一条线。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选择的路线是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地势相对秦巴蜀道显得较为平坦,而且魏军防守力量也较为薄弱。三月,从汉中出发的“蜀军在陇右占领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据守的上邽(今天水)和游楚坚守的陇西郡”[2]。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两次占据卤城,当地还盛传着“卤水洗尘”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两次出师祁山,两次占据了卤城,两次发布了三个相同的命令。第一个命令是挑选三百名精壮士兵,去盐井协同盐工煮盐,所产盐全部为蜀军补充军需。第二个命令是蜀军轮换进驻卤城,稍作休整。第三个命令为所有进驻卤城的蜀军将士都要用烧温的卤水洗头、洗脚或洗澡。当时许多将士对这三个命令有些纳闷,不了解其意,后来很快明白了。蜀军从蜀地远道而来,长途跋涉,非常艰辛,一路天气炎热,蚊蝇叮咬,有的士兵满身臭汗,有的脚底磨成了血泡,有的还不服水土,疲劳不堪。卤水洗后有奇效,满身的臭汗、脚底的血泡、蚊蝇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军体力得到迅速恢复。同时将烧开的卤水晾冷后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伤口很快愈合。卤水洗尘将过,蜀魏大战就开始了,蜀军将士们个个精神焕发,大家都称赞诸葛丞相卤水洗尘的命令真好真及时。”[3]

从“卤水洗尘”的故事可知,卤城独特的井盐资源不仅能有效地补充了蜀军军需,而且疗治了蜀军将士的疾病,使得蜀军士气高涨,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治通鉴》载:若趣祁山,熟麦千顷。③由此可见,卤城一带除盛产井盐和良马外,还盛产小麦,这就为远道而来的蜀军有效补充军粮提供了可能性。

祁山向东可图陇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长道峡谷或礼县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战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诸葛亮实现据陇右窥关中宏图伟业的前沿堡垒。卤城与祁山一衣带水,同处宽阔的西汉水河谷地带,著名的抢割陇上小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礼县盐官镇盐井祠圣母殿楹联“诸葛北伐卤城屯粮千古颂、杜甫西行盐井留诗万世吟”便是有力的佐证。

由此可见,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成为了祁山古道上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咽喉要塞。

三 宋金时期:祁山道卤城成为宋金对峙争夺的战略要地

宋金之际,秦州(今甘肃天水)曾多次被金人所占领,他们依据秦州承东启西、接北望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屡屡突破祁山防线上的皂郊堡、祁山堡,进犯西和州和成州,意欲长驱进入汉中,再入川蜀,而这一战略路线必经祁山道卤城,这就使得与秦州近在咫尺的卤城成为了宋金对峙争夺的前沿阵地。“绍兴初年,金人占领秦州,又在今天水市内置天水县。这样,就存在南北两个天水县,北天水县属于金,南天水县属于宋……宋禧、嘉定时期,金人循铁堂峡支道进攻南天水县。”[4]众所周知,南天水县(今天水镇,也称小天水)距离卤城不过三四十里路,而卤城当时属于西和州管辖范围,由此推知,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时期,卤城曾一度成为了宋金交锋的一线阵地。卤城钟楼寺内至今仍矗立着国内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南宋·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金大定12年)的碑刻——“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

盐官重修真武殿功毕太守王公光祖,字景先,谓下客米居纯曰,予扵乾道乙酉岁捍御敌人至此……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落款为:武功大夫兴州驻剳御前右军统制军马知西和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边都巡检使弹压军马王光祖立石。

南宋设阶州(今甘肃武都东)、成州(今甘肃成县)、西和州(今西和县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等州作为川蜀的外围藩屏。吴璘、吴挺率领的南宋军队在河池(今陇南徽县)、成州、西和州卤城这一带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多次粉碎了金军南下入川的战略企图。因此,四川在漫长的宋金对峙、冲突中免受战火的威胁。西和州卤城则成为南宋抗金的一线战略支点,有效抵御了金军南下的步伐。

“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碑刻不仅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而且说明了以下几点历史事实:一是兴州(今陕西略阳)、阶州、成州、西和州因山水相连,历史文化的交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是金军攻打卤城发生在乾道乙酉年(1165年),“若是中前敌人叛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的表述说明金单方面撕毁了与南宋签订的盟约——《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再次侵袭南宋边地。因1164年12月签订的《隆兴和议》中将秦州割予金,所以,次年(1165年)金人毁盟,由秦州经皂郊堡、南天水县进攻卤城应该是存在可能性的;三是金军南下入蜀的路线可有两条:一条由秦州——西和州(卤城)——阶州——文州,即邓艾灭蜀的路线;一条由秦州——西和州——成州,直抵兴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自秦州循祁山道抵卤城,在卤城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盐井》一诗,可以说,杜甫自陇右入川的路线也是陇蜀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秦汉三国时期,还是唐代及宋金时期,祁山道都成为了陕甘川经济文化互动的交通要道,而卤城也因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盐业资源成为了“陇蜀道”文化线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结语

综上所述,以“祁山道”为代表的“陇蜀道”支道在甘肃陇南地区境内纵横交织,首尾连接,组合形成了一条条便捷的甘川通道网络。毋庸置疑,“祁山道”已然成为了陇蜀经济、文化、军事等互动关系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从而也凸显出“蜀道”理应包含“陇蜀道”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注释:

①《史记·秦本纪》载:“八年,张仪复相秦。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②《三国志》载:“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於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去冀二百馀里,超来逆战,军不利。汧氐反,渊引军还。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覆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攻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

③《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载:“安西将军邓艾曰:‘洮西之败,非小失也,士卒凋残,仓廪空虚,百姓流离。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仗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外仓,五也。贼有黠计,其来必矣。’”

参考文献:

[1] 王子今.秦人的蜀道经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徐日辉.“陈仓渭水道”与街亭战役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

[3]陈建荣.民间轶闻[J].祁山,2011(2):2.

[4]苏海洋.祁山古道北段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礼县秦州蜀道
明代秦州卫考略
蜀道向天开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驰援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