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向群众办好校报
——以《玉林师范学院报》为例

2014-03-12 00:09:57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报办报

□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 宣传部,广西 玉林 537000)

如何面向群众办好校报
——以《玉林师范学院报》为例

□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 宣传部,广西 玉林 537000)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是大学校园的第一媒体,是大学校园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坚持面向群众办校报,一直是高校校报的努力方向和追求。从高校面向群众办报的必要性和如何面向群众办报两个方面,《玉林师范学院报》的实践证明,可以从宣传和引导上增强服务性、从内容和形式上增强可读性、从监督和队伍上提高战斗力三个方面来办好高校校报。

面向群众;三贴近;宣传引导;校报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性、坚持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但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坚持党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征,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群众”二字,这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

一、办好高校校报必须面向群众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决定了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以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心声期盼为矢的。从新闻理念来看,报纸是鱼,读者是水,人民群众作为报纸的读者,往往是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办不办得下去的最终决裁者。

(一)坚持面向群众办报是发挥校报阵地作用和鼓呼功能的必然选择

党的新闻工作的任务就是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人民群众中间,使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动员、组织和激励群众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高校校报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校报是学校信息传播、舆论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无论是将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准确解读、及时地传达给师生员工,还是从师生员工关心、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入手,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宣传主题,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都必须始终坚持一点,就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脱离群众闭门造车或凌驾于群众之上唱独角戏。另一方面,高校的改革和各项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师生员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所在,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和创造精神投身到这场改革大潮中去。在此形势下,高校校报更应面向师生员工,及时反映他们的实干和创新精神,进而凝心聚力,使其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他们主动

谋求学校发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帮助他们扮演好促成学校改革事业欣欣向荣的历史创造者的角色。

(二)“三贴近”和“走转改”为面向群众办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贴近”,具体来说,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用以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李长春同志在《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一文中指出,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这就要求,高校在办报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办报服务群众”的理念,做到面向群众办好一张报纸,更好地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2011年8月9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路记者纷纷卷起裤脚做“泥腿子”,俯身走基层为老百姓“代笔”,做到了胸怀人民、言之有物、下笔有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这给高校办报以极大的启示:在办报过程中,必须勤走基层、会走基层,加强对师生员工生活和心声的关注,转变以往高高在上、我唱你听的高姿态,将镜头伸向群众之中,将记者安放到生活之中,细听民声、亲感民心、详书民言,改正虚夸不实的文风,大力提倡“短实新”,力戒“假大空”,把话说清楚、说到位、说漂亮,说到师生员工的心坎里去,说出他们欲说却没能说出来的话,多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三)深入开展宣传文化战线“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哪一项工作,必须回答好“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宣部也应时应势在宣传文化战线开展了“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着力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将人民群众纳入考虑一切问题的“正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奉献给师生,加强对新闻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为师生创作、为师生书写、为师生放歌,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把师生生活作为创作的主体内容,把师生喜爱的语言、样式作为表现形式,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满足和服务师生中引领师生。

二、如何面向群众办好校报

正是因为以上所陈原因,各高校校报越来越重视群众内容的宣传报道,在办报实践中进一步走群众路线,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繁荣文化、思想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然而,综观校报现状,在面向群众、贴近生活的宣传中仍存不足。这固然与新闻信息少、出版周期长有关,但是,变是社会不变的定律,如果不从思想上树立群众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办报实践,势必影响校报的健康发展。

(一)从宣传和引导上增强服务性

刘云山同志在“走转改”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视群众为亲人、主人,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对高校校报来说,就是要从宣传和引导上不断增强服务性。

1.注重宣传。首先,善于向读者传递有用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党的重大决策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传达给广大师生,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告知关注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准确、到位地向师生解释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犹存的疑惑。如2013年3月的《玉林师范学院报》就在一版刊发了《我校“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的消息,虽然全文不足百字,但传递出的信息却已远远超出消息本身,从“桂东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到“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显示出我校在坚持地方性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提高服务地方功能的努力。其次,坚持时效性与传播效果的统一,也即要把握好报道的最佳时间节点,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2012年7月3日至4日,玉林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举行,为了配合做好党代会宣传报道工作,我们在会前做好了反映学校近五年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成

就的《跨越发展五载巨变 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及《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两个专版。党代会开幕当日下午,我们立即写好头版稿子,配以图片,再添以专版,于当日晚上就印好并叠好了报纸。翌日会议刚一开始,我们就向上级领导及党代表发放了报纸,赢得了与会人员的激赏夸赞。

2.注重引导。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人民日报社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强调在新形势下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首次提出了“舆论引导利误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胡锦涛同志给出了具体指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里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我们深深认识到,高校办报也必须加强舆论引导,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玉林师范学院报》的办报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评论文章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主要分为本报评论员文章、学子论坛、短评及一般评论文章。第一类如《共铸“玉师梦”》《书香校园 人文玉师》等;第二类如《“杜甫很忙”要不得!》《假条缘何难倒大学生》等;第三类如《体质?体制!》《苦难也需感恩》等;最后一类如《说名师》《名师!名师!》等等。这些评论的素材大多来自网络热点或者师生生活,都是师生熟知并且引起过强烈反响的事件,我们通过评论表明立场、褒奖正气、贬抑歪风、因势利导,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3.注重挖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以光明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渊薮并在近两年风生水起的对各类“最美”的寻找,都是新闻媒体挖掘和树立典型的典例。对高校校报来说,注重挖掘和树立典型也是面向群众办报可资借鉴的办法。因为这些先进典型并不是与我们相隔千万里的我们不熟知的人,而是在生活中不断释放正能量的优秀大学生,在课堂上有创新之举的榜样教师,在工作中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先进员工,让他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用他们的精神鼓舞人,正是对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的表彰。如近两年《玉林师范学院报》就推出了大学毕业后坚守在大瑶山上爱心支教的黎敏兰、年逾七十古稀笔耕不辍坚持讲学育人的龙昭雄老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群”等等。树立典型首先是一个挖掘、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群众中去,多听取群众的声音,多采纳他们的意见,选取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再通过提炼和弘扬他们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可读性,指书报杂志或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读物所具有的阅读和欣赏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向国内介绍了国外可读性研究的成果,开展了对新闻可读性的研究。认为可读性表现在新闻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概括为“通俗易懂、饶有兴味、真切感人、喜闻乐见”。应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绝非一时之功,但作为高校校报,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首先,转移立足点,将更多的“镜头”伸向师生员工。校报人员集采、编于一身,采“好”动,编“喜”静,使得一些人忙于编务,而忽视了深人生活,眼光老盯在“上面”,把蹲机关、听会议、打电话、等材料当成采稿、组稿的主要手段,而很少到现实生活的“水塘”中抓“活鱼”。穆青说过,“同人民群众感情息息相通,是搞好新闻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转移立足点,把“镜头”朝下,善于书写师生员工的平凡生活,善于平中见奇。在此列举两篇刊在《玉林师范学院报》上的关于“吃”的文章:一则为《今天,你吃早餐了吗?》,一则为《从大学生聚会餐桌说开去》。在《今》一文中,一段“调查数据显示,西区学生吃早餐的比例高于东区,近80%的西区受访者有吃早餐的习惯,并坚持每周吃4次或4次以上早餐,东区的比例约为60%”的导语,立即吸引了师生的眼睛,在读完报道后,师生大呼过瘾,吃早餐的人在文中能找到自己,不吃早餐的人可以知晓不吃早餐的危害,文字内容与现实生活贴得很近,十分耐读。在《从》一文中,针对大学生群体聚多餐多、繁琐的酒桌礼仪和铺张浪费的现象,作者提出聚会AA制付款,在酒桌上自己动手,少量多次地点菜避免浪费等建议。读者看过文章后,大大受益,进而开始指导自己的聚会,改进不良的聚餐习惯,从而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真诚相待的好风气。

其次,敢于突破藩篱,将更好的版面留给师生群众。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版的处理上。一般

来说,我校校报的一、二、三、四版分别为新闻版、综合版、理论版和文艺副刊版。相比之下,第二、四版有较强的可读性,较活的文笔和多样的体裁,尤为大学生所青睐,第三版次之,新闻版则群众兴味淡然,有些大学生说,一版是给领导看的,跟我们关系不大。这种情况提示我们,要吸引更多的读者,必须从版面到内容全面改革新闻版。改革校报新闻版要求校报编辑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老框框,更新传统的编辑意识,让群众稿件在新闻版特别是一版“挑大梁”,而不仅仅起点缀、补充作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玉林师范学院报》办报过程中,我们力图每一期在新闻版重要位置上都刊登与师生员工密切关注的报道。例如在头版头条刊登通讯《铸好“师范生技能”这块金招牌》,在报眼位置刊登消息《玉林师范学院艺术团成立了》,在一版倒头条位置刊登《无菌室里的微妙世界》等等,这些报道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政治味道不浓、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清新生动,没有了一般新闻的生硬。

再次,要让报纸的报道更加有人情味儿。美国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曾经指出,任何新闻,同时都是一种见解。他认为,甚至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也反映了传播媒介的一定的世界观。④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里信息的集散地、舆论引导的主舵手、思想教育的发音台,必须有自己的态度,既要褒贬有度,更要有人情味儿。在《玉林师范学院报》近几年的办报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报纸的人情味儿、报道的人情味儿,也由此采写刊发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鲜活报道。如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孩谭冬雪因未能完成“献够三次血”的愿望,而拖着病体给留守儿童家教的事迹;年过七十仍笔耕不辍写就《论语与现代生活》一书,并亲自给学生讲学的龙昭雄老师;以及在美国留学为钻研科研而写了344封越洋书信,并最终提出脑肿瘤裸眼可视技术的聂国朝老师等等,这些由学生记者通过细致采访、反复打磨出来的报道,抛却了堆砌材料的空洞和呆板,有生动的故事、入微的细节、撩心的情感,受到读者的喜爱。

2.深化校报版式改革。高校校报的版式是“脸面”,是一扇面向群众的“窗”,是“板着面孔耍清高”还是“眉清目秀悦人心”,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观感和对一张报纸的评价。

首先,专栏和专版给力新闻宣传。一个好的专栏或专版,由于其指向性较强、持续时间较长和对新闻的开掘较深,往往比综合新闻版更易产生影响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每期报纸都必须开专栏、辟专版,而是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配合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学校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活动来开辟专栏或专版,如配合生态和谐校园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玉林师范学院报》开辟了“绿色大学生态校园”和“我们身边的雷锋”专栏,为配合桂东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和体育运动会,我们又做了“荟萃专家学者 浓缩学术精华”和“体育:知识之载 道德之寓”的专版。

其次,图文并茂增强报纸冲击力。长期的办报实践表明,“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是一张报纸能否出彩的决定性因素。新闻事业发展至今,随着新媒体异军突起,虽然纸媒受到极大冲击,但报纸还是在一声声告急之下生存下来了。对读者来说,读报也不仅是“读文字”,也还表现为“读图”。因此,图文并茂正成为各类纸媒的自觉的版式设计思维。高校校报在办报过程中,应不只将图片作为新闻版面的美化和文字的陪衬,而是应放大图片的功能,充分开掘图片内涵,以此增强形式的多样化,这与“有图有真相”之说实为一流。图片作为文字信息的诠释,更直观、更富冲击力,能让读者减轻游走于文字沙漠的辛苦,也能更好更快地传递信息,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新闻的意义。我们的实践是在第一版刊发大幅图片新闻,第二版也刊发图片新闻,并大胆运用手绘图活跃图片类型,第三版用少量图片搭配理论文章,第四版则大胆创新,极力张扬疏朗、包容的版风,体现出文艺副刊的文化味和时新性。

第三,发挥导读功能增强报纸亲和力。实践表明,强化报纸的导读功能,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前进行快速扫描,有的放矢地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需一字一句读完整张报纸,从而大大提高读报效率。从2011年起,我们开始在第一版醒目位置开设导读窗口,为读者了解内容提供指南。紧接着,我们又将以前的“校园快讯”更改为“新闻速读”,更加严格地筛选、简化新闻,并分成“现场”“考察”“亮点”等小板块,改变了以往只以时间顺序而不按新闻性高低排列新闻的不足,使快讯更快更明了。

3.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新栏目的开辟,是一种对读者阅读习惯和喜好的试探性把握,反映

出办报人新闻意识的强弱以及对受众本位的捍卫。《玉林师范学院报》每期都会有“学子论坛”栏目,通过选取大学校园中一些“镜头”展开评说,表明态度,褒正抑歪,实现了对师生行为的有效引导。根据师生中微博用户与日俱增的情况,我们2011年在综合版开辟了“‘微’校园”栏目,后来考虑到要加强报纸与师生的互动,2012年我们又将其改进为“微议”,每一期抛出一个与高等教育或大学生相关的话题,由学生来发言,并以微博的形式出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些新栏目都是根据师生员工的需求开辟或设置的,它以群众的阅读喜好为建设标准,更多地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并给出平台讲出了他们想讲的话,因而取得了成功。

(三)从监督和队伍上提高战斗力

高校校报的舆论监督,实质上是群众的监督,可视为报纸的“软实力”;抓好校报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则可以看作是对校报“硬实力”的提升。

1.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舆论监督作用。一说到批评报道,许多人就想当然地将其与负面宣传划为等号。其实不然,李瑞环同志在1989年11月25日中宣部举行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就明确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一张报纸如果千篇一面,没有批评报道,这张报纸就没有战斗力。应该说,就这一点来讲,不仅是我们学校,还有其他的兄弟院校,都有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对批评报道的追求,但限于实际工作的局限,多也只是点到为止,或从小的言论谈谈便作罢。《玉林师范学院报》也是如此,针对一些出现在师生员工生活中的不如人意的事件,我们多也是以评论温和地点出,并未深究。如我们记者撰写的《舞弊岂止关诚信?》一文就是如此。就目前情况看,这些报道的批评虽然仅仅如蜻蜓点水般轻盈,但受到了读者的关注,给了读者一个新鲜的报纸面孔。笔者认为,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应适度适量地引用批评与揭露性报道。当然,我们的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落后现象,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师生前进的信心,在做批评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论据真实、准确,有善意的出发点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积极寻求领导的支持。

2.建好通讯员队伍,拓宽校报信息传递渠道。高校校报通讯员、记者来自群众,来自基层,他们熟悉群众生活,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利益要求,是报纸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办好校报的一支重要力量。首先,通讯员、记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表现好。其次,通讯员进入校报记者团队伍,应参加培训和编辑会,参与校报稿件的采写,提高业务能力。第三,管理要规范,对通讯队伍严格管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通气会,不断明确通讯员职责,将表现出色的通讯员升聘为记者或编辑,并与各二级学院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老师加强联系,及时提供新闻信息。近年来,得益于学校记者团的建设和发展,《玉林师范学院报》已组建起了55人的校报记者团队伍,这些记者大多是二级学院的学生,文理兼具,且都有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各级各类媒体实习锻炼的经历,具有政治过关、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特点,成为大学生记者队伍中的生力军。此外,校报还努力拓宽信息传递渠道,积极征用各二层机构教师的通讯稿,从而有效地扩充了校报的信息量,更好地围绕了工作中心,服务了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两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实践更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应始终贯穿于党的各项事业之中,高校校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理应沿着面向群众办报的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注:

①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见《人民日报》1990年3月2日第一版。

②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见《求是》2003年第10期。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50页。

④郭庆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第239页。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第2版.

[2]刘昆著.话题新闻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

[3]唐春生主编.校报撷英——广西高校校报优秀报道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董淑平.面向群众办校报[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4).

[5]雷鸣,刘晓伟.论高校小包版面设计如何实现“三贴近”[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2(4).

【责任编辑 谢文海】

How to Run the School Newspaper Orienting to the Messes---Tak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ZHANG Lin-tao
(Dept. of Publicit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School newspaper of colleges is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Party committee, both of the first media and an

orienting to the masses; three-approach; propaganda and guidance; school newspaper

G216

A

1004-4671(2014)01-0094-06

2013-12-20

张林涛(1988~),男,湖北巴东人,文学学士,中共玉林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新闻策划研究。

important ideological front of the university. Orienting to the masses is our direction and pursuit all th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why and how to run the school newspaper orienting to the masses. As an example of practi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Newspaper is taken as an analysis case.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better run the school newspaper orienting to the messes. That is, enhancing the service, enhancing the read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fighting capacity.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报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24期)2017-03-29 20:24:49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4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办报真头痛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