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4-03-12 21:22沈海燕
地理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材料

沈海燕

在地理高考测试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考生最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关键。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尝试命题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足课、授技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便于学生尝试命题的信息,并传授一些命题技巧;二是多交流、勤指导。加强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予以点拨;三是重过程、轻结果。命题过程是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巩固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把握命题次数,学生命题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用命题代替学生训练。

在地理高考测试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考生最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关键。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尝试命题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足课、授技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便于学生尝试命题的信息,并传授一些命题技巧;二是多交流、勤指导。加强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予以点拨;三是重过程、轻结果。命题过程是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巩固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把握命题次数,学生命题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用命题代替学生训练。

在地理高考测试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考生最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关键。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尝试命题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足课、授技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便于学生尝试命题的信息,并传授一些命题技巧;二是多交流、勤指导。加强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予以点拨;三是重过程、轻结果。命题过程是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巩固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把握命题次数,学生命题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用命题代替学生训练。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材料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可爱的小瓢虫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材料
摇摇鹅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