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间歌舞传承保护的思考

2014-03-12 02:09潘丽敏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浙江云和县3236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畲族歌舞民歌

潘丽敏 (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 浙江云和县 323600)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长期以来,畲民唱的歌和跳的舞是密切相联的。伴随着畲族人民的劳动旋律、再现了畲族人民纯朴的性格。不但给了畲民以崇高的情操和乐观情怀、还给了畲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和闪闪发光的艺术智慧。

畲族民歌民舞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独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遗产之一,畲族歌舞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它深受畲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它丰富了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本文就畲族民歌与民舞的历史现状、衰退的原因以及传承等作一简单分析和阐述。

一、畲族民歌与民舞的历史现状

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畲族人民常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以歌叙写、以歌为媒、以歌抒情、以歌代哭、凡婚、丧、喜事、逢年过节以歌叙写的种种情由,在生产劳动、接待客人、交流经验、谈情说爱、悲痛悼念等等均以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感情,它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民族内容可分神话传说歌、历史歌、叙事歌、劳动歌、戏剧歌、生活歌、识字歌、解放歌、热爱共产党、改革开放好等包罗万象,真可谓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部百科全书。畲族没有自己文字、只有独特语言,绝大部分畲族民歌都以口耳方式传承、则是以汉字代音记录,畲族的民间小歌手抄本中如“寮”(家),“何”(有),“分“(给),”“倚”(站),“其”(他、她)等等。这一形式别具一格。这类歌本流失非常严重,亟待抢救和保护。如清代同治年间浙江云和东坑蓝三满创编的《长毛歌》歌词达312句工74首,原件系云和县文化馆(原徐馆长)在文革期间从梅源废品收购站找出来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收藏在县文馆会。近年来,一些热心畲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虽做了努力、收集到部分民族和民间手抄歌本,但尚有一部分已经失传和正在流失。

畲族舞蹈是畲族民间艺术之母、原始畲族舞蹈主要孕藏在祖先神崇拜的祭祀活动之中,祖先神话故事《学师传师》及做功德中的《功德舞》,集合了畲族舞蹈精华。《学师传师》可以说是在畲族民间流传了700余年的大型歌舞剧,在唱、念、诵、舞中持续三昼夜,歌舞以铃刀、龙角、铃钟、法板、扁鼓等道具的吹、摇、敲、击声烘托气氛,物者则健省力。粗犷而朴实、舞蹈动作有硬步、软步、两步半、坐蹲步、悠荡步多以左右对称、双膝微曲“猎”,摹似祖先刀耕火种和狩猎生活动作,富有弹性、沉稳而健美,这些舞蹈动作是由登山、伐木、耕地、——种、扛木头等日常劳动中的动体姿态演变而来。《学师传师》及《做功德》中的大部分段落的舞蹈都为这类动作,也是畲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畲族的古老文化、民间舞蹈深藏于畲寨,如今浙江省只有少数纯畲村寨。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弄村,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丽水莲都区沙旺村、泰顺县竹里村、龙泉县竹垟畲族村、松阳县板桥乡板桥村。但村里的人会的都是年满花甲,古稀的老艺人,年轻人不懂不学、就农村来说:祭祀舞蹈在衰退、活动越来越了。从前畲族老人在教歌,儿童在学歌,青年在对歌,如今随着电影,电视普及和休闲娱乐活动日益增多,畲族的年轻人随着社会变化、学舞蹈的人没有或及少数。近几年来我县的26个畲族行政村调查了解、会唱畲族歌能做赤廊长夜对歌的人都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会跳祭祖舞和功德舞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二、 畲族民歌民舞衰退的原因

畲族的老传统旧风俗,过去春节期间正月休闲,畲族姑娘们集中在一起跟老奶奶、妈妈织彩带,边织边学山歌,男青年集合一个场地编草鞋,也边唱边舞学动作,类似排练,无论于什么活就唱什么歌、山间田野也边唱边舞学动作,十分认真,动作要到位,畲民劳动不离开歌舞。过去的集体比生产劳动干农活时,更是传唱民歌的好时机,这时中老年歌手边劳边念山歌,青年们是边听边学,同时歌手之间也会利用之一机会相互磋枝艺,这些都是促进了畲族山歌在民间普及。现在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时尚娱乐文化来说,畲族的歌舞就显得有些单调枯燥,这些旧社会的古文化娱乐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娱乐文化生活的要求。只有居住在较集中的畲族村在丧俗中还保留着“哭歌”和“打场子”,但场面和仪式都删繁就简,一般5岁以上参与者只能跟上几个小段,中青年畲民参加正式活动很少。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形式的发展,畲族的民间文学古文化民歌民舞逐渐衰退。过去畲族农村婚丧,喜庆中热闹的歌舞场面很少显现,看着听者的人有,歌者舞者则是少了。

三、如何在新世纪做好畲族民间歌舞传承

(一)注重新世纪人才的培养

畲族民间歌舞的传承要有人才,人才包括研究,创作编导,组织排练等方面,有一方特长都要重视,最重要的是对畲族文艺热心的汉族文艺工作者要关心支持和鼓励。各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应该拿出可操作的鼓励政策,为弘扬畲族文化、重视畲族文艺人才的培养。

(二)注重新世纪畲族民歌舞的演变与发展

后半叶畲族民歌舞的变化、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我们不难判断21世纪畲族民歌的新变化,我认为传统畲族歌舞将继续存在,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畲族民歌舞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创新

一是畲族丧俗仪式中的哀歌本和较集中的畲族村仍然有功德舞蹈书籍要加强保护整理。好在通过全国性的民族集域,尤其是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浙江畲族民歌集》和《中国民间文学集域》,浙江省各县卷中的大量畲族歌谣集域,较完整的保留传统畲歌的基本原貌,为后人研究留下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二是贴近时代又继承传统畲族优秀的新歌舞要有创新和发展。成为当代畲族民歌民舞的主流,时代在前进,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都会随时代而变化加以发展,畲族歌舞也不例外,因此,死把传统不放的态度,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模式都不可取,畲族传统文化是大山赋予的文化,当大山屏障冲破,山门打开后,面对着骤然大量涌入的亚文化,一种深受向往外部世界的畲山青年会欢迎亚文化的挺进,以祖宗传统予排斥,必然失效,放任自流更是不行,只有积极主动创造新时代的民族文化艺术,才能上新台阶。

2.在畲族聚居区域组织畲族的大型歌会“三月三”活动

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民间歌舞也籍由这一传统节日得到传承和发展,然而由于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都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畲族的节日也逐渐淡化,为能让畲族民间歌舞能传承,应该加强保护。

3.在畲族风情旅游演出的歌舞要推广多样化

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创建旅游城市中,要根据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挖掘特色文化,为避免畲族文化断层,可以到不同省市学习。扶持组建一支畲族风情表演队伍,排练一些畲族风情歌舞晚会,极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演出可以在大型歌剧院长期固定演出畲族风情歌舞;也可组织畲族风情表演队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下乡巡回演出,挖掘整理畲族原汁原味的婚俗活动,把它精心包装成婚俗表演在景区演出。

(三)新世纪畲族民歌舞传承注重多元化

继承畲族歌舞,振奋民族精神。在发展畲族歌舞中向兄弟民族学习取经从单一曲调走向多样化,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不要过分地强调原汁原味,要有取舍,该保留的就保留下来,众人听了有亲切感,如果有特色的去掉就不能承认是畲族的特色文化。

传承畲族歌舞,对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但传承畲族歌和舞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民间文艺工作者、音乐家、舞蹈家通力合作才能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积绽璀璨。

[1]施联朱.雷文先主编.畲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2]蓝秀平.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现状调查探微[J]大众文艺,2010,(13).

[3]陈国强.畲族民俗风情.厦门.海峡出版社,1997.

[4]雷弯山.畲族风情.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畲族歌舞民歌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