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诗兵,田英良,朱满康
摘要:本文从人生发展角度分析认为,毕业论文阶段是培养研究生行为方法、建立高效行为方式的极佳阶段;善于处理不重要、不紧急事件决定个人成长的能力,善于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决定个人成长的高低。着重分析将长远事件分解为阶段目标、行动设计、效果检查的行为方式;并结合毕业论文,详细阐述了培养过程和心得体会。实践体会认为,结合论文的方法论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行为做事方式,养成“大处着眼、小处精心”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方法论;研究生培养;成长;毕业论文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3-02
一、研究生及其论文阶段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过多的机会开展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我感受和对人群行为的感悟进行行为活动。因此,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做事方法和方式,甚至没有细致地思考过行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指导行为的极佳阶段。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前一年半学生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后一年半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从教师与学生所处关系上,前一阶段如同篮球“联防”,后一阶段好比“紧逼盯人”,“入门弟子”与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主题进行交流、沟通。研究生论文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者项目(Programme),其特征在于具有清晰和有限的目标;具有独立性,即项目本身具有独立性,实施项目的研究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适当的、相对较长周期;非封闭性,即完成项目需要借助事件之外的环境实现。我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是一个难得的培养和培训行为做事方法和能力的机会。
二、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无良师、长无益友、老无善终”。将人生的上述阶段的不幸,归结起来是人生两大痛苦,即“成长”与“选择”痛苦。
在年少和青中年时代主要问题是成长,该时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就会影响人生的发展的高度,或者得到的错误的引导,就会耽误人生或者造成损失。而在青中年时,作为独立的社会人,会面临很多选择问题。选择较之成长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是更高层次的痛苦。与学生共处发现,研究生具有很高的成长的热情,即上进心;但是,大多数学生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成长,或者说还没有学会成长。尽管成长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志,我们认为,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即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世界观;另一个是做事,即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事件,也就是方法论。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但是具有独立性。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可以用相同方法论来处理事件,只是其结果的效果不同,一个是有益于社会,另一个则是有损于社会。如何培养学生做事做人,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按照事件的时间和重要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即:
显然,我们不希望出现紧急、重要的“救火”事件;不紧急而重要的事件必定是一项长期、关键性的事件;我们希望将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件转换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压力,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因此,对待上述事件的态度应该为:
于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善于处理不重要、不紧急事件→成长的能力;善于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成长的高低。在分析上述关系之后,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重要但并不紧急的毕业论文通过阶段划分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
三、方法养成培养
方法论有众多观点,各有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目标界定、任务分解、计划制订、行为实施、总结、评价与修正,循环延续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PDCA[1]方法,事实上,戴明的PDCA方法也是从人类行为活动总结出来的公认的行之有效、可靠的方法,只不过它明确用于质量管理,但绝不限于质量管理[2]。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研究培养之中的具体设计为:
四、培养实践
1.培训阶段。采用上述方法始于研二的下半学期进入论文选题和开题阶段。第一步是在专门培训,主题定位为“学会成长”。培训时间为半天,这样便于将问题讨论透彻。首先是问题测试和引导阶段,列举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一:导师对研二的小张说:“一个月后我们教研室要组织召开一个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全国各地有30多人参加,你帮助把会议筹备一下。”(老师给出参会人信息表)如果你是小张你立即要做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该问题的目标和条件比较清楚,但并无固定答案。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于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必须经过的路径,且为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费用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答案是,小张立即要做的事情是问老师“接待的规格和费用是什么”。在得到导师的回答后,接下来小张可以根据以上条件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供导师决定,并且可以阐述方案的依据和优点。问题二: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的朱棣文,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是何种条件使之能过实现角色转换?该问题同样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可以引导出:尽管一个人所处的行业、位置不同,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方法,使他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事件,这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通过上述关于“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引领个人行为,能够可靠、有效地成长起来。最后,我们将下述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并以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如何所述方法指导论文这一事件的设想、要求。
2.目标界定与目标分解。论文的目标即是论文在学术上要获得的关键结果。学生经常是对研究目标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种状况是将目标与研究的目的意义相混淆,即将为什么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想得到什么(研究目标)相混淆,另一种状况是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混淆。基于此,首先培训学生如何界定目标。目标分解是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事件的关键。论文目标分解是根据课题研究对象,目的是将所研究内容按照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上相关联的子目标。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开题报告阶段的调研和撰写,反复讨论,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上述方法的正确、有效(不是表面的)的运用,并指出,开题是论文好坏的关键。endprint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涛.发现戴明[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简介:孙诗兵,男,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和科研。endprint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涛.发现戴明[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简介:孙诗兵,男,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和科研。endprint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涛.发现戴明[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简介:孙诗兵,男,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和科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