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卓越计划下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

2014-03-11 14:54韦松林,吕建根,魏毓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调查分析校企合作

韦松林,吕建根,魏毓洁

摘要:本文通过对进行校企合作专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课程设置、专业技能、学分学时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校企合作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关键环节,为卓越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基础。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07-03

一、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从2010年起积极开展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制订了“卓越计划”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推进该计划。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试点,研究行业企业参与工科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果,以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我校积极支持教学改革,积极鼓励校企合作、校校协同、校内联合等形式,为我们本次教学改革搭建平台。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框架下,我们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照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考虑到与原有企业的密切联系和以往校企结合开展情况,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了“1对1”学徒制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了“3+1”顶岗实习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结合CCIE认证资格考试的培养方法等,这些专业与不同的企业类型建立了有特点的合作方式。因此将上述专业作为此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试点

1.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切合市场需求,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开放性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获取企业认可和大力支持。换而言之,我们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主要通过走访和调查行业企业对相关工科专业的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可以做到根据需要和学科优势特点,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即在理论层面上对校企合作体系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校企合作如何具体实施。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专业进行试点(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用实践来检验新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成功与否。三是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问题。我们从政策、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扩展探讨,研究未来行业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能发展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办学目标。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我校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此机会各专业走访和调查了各个相关企业。由于本次试点专业主要是针对本年度在校学生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未做大的改动,只是在相关的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实施。按照调研结果对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环节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了:校企联合确定实习计划、延长实习时间、自主设定内容、企业打分考核等。2013年4月至6月,我们分别通过派发调查问卷、电话、电邮、走访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获得企业反馈。

2.调查与反馈结果。(1)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设置及教育得到企业认可。各专业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课程设置指南,其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例如67%的企业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安排的技术工程能力。机械电子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最高,这显然是和该专业以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性质相关;其设计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中58%的企业看重学生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特别是掌握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要求基本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相一致。(2)专业技能上普遍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大于学校的预期。例如城市规划专业本次为毕业实习,我们依照本次毕业生对应的实习单位和企业,通过电话、电邮、谈话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得到了本次的调查结果,发现49%的企业对学生在具有较强的空间艺术设计能力培养上不足,22%的企业认为学生在创新性、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上不足。如图1表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还不足,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平时真题做得不多,实战性不足导致可实施性差,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不认真,对社会经济等其他知识掌握不足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另外,土木工程学生普遍反映在有关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的实验和检测是他们的薄弱环节等。另外,一些企业对个别学生在人际关系、精神面貌、逻辑思维和自我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批评。同样,这些问题在机械电子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企业也对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要加强改进的意见,说明了企业对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大学教育的要求要高。(3)企业要求有典型的时代性。企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例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企业对学生了解政策法规的比重有所提高(占26%),经过进一步了解,这和当前企业受益于我国大力开发新兴产业和加大电子信息产品研发投入相关。过去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相当重视学生的手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当前企业分工明确,操作流程简单有效,实习生很难得到规划设计的汇报机会,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反而企业更加看重该专业计算机绘图能力。(4)企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情况与学校存在距离。本次调研基本上可以分为,学科基础素质部分、专业技术能力部分、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和其他素质能力部分四大部分进行,综合三个专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是排在首位,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比较重视,但是对大学生其他语言、文化、科研、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要求不高,(只占13%),这相对于大学里面所强调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方针来说,企业的关注度比大学要少。(图2)endprint

三、讨论与分析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应有共同的利益。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总体需求,探索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从试点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往往企业在初期显现出主动的一面,学校在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上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进入到实习阶段,企业往往又陷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教育的规定与制度,而学校也没有进一步履行教学义务,很多学院甚至撒手不管,将责任与义务全部推给企业,这是校企合作中相互不信任,没有信心和准备的表现,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上与预期存在偏差。在我们随后的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经历以及获得充分的技巧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有3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非常充分有用的知识,不过也有5%的学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知识。37%的学生们认为他们用到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理论脱节。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说学生认为企业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满足,对今后能否熟练使用这些知识技能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批评的声音中,就业市场相对缓和的专业人才,例如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期间的要求就比较高,导师也趋于严格;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其他专业这么紧张,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比较温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态度上是有偏差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各自目的的。

2.校企合作间有恰当的学分、学时的管理和安排。依照我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我校各专业在大一到大四分别都有不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城市规划专业中一般要求有8周以上的完整实习时间,而土木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也至少要求4周以上的集中时间。同时,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能够在工程实际中运用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选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多采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之对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实习时间不足和不灵活的矛盾。本次试点三个专业除了课内实验课程外,实践教学平台要求从34~39个学分不等,约占实践教学学时的13.6%~15%。我校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从学生拿到创新学分的情况来看,除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参加学术活动外,参加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而获得学分的占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调查中,91%的学生对我校实践环节学分制管理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良好的学分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学习时间又是实践成功与否的保证。

3.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从试点专业来看,每个专业各有特色,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学徒制”的方法,就是将设计院的培养模式引用到学校实践教学来,就是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外企事业人员建立1对1或1对多的学习制度,因此经过校企协商,双方都同意在设计单位做学徒工式的培养,学习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优点是学生能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和走入工作正轨,不足的是企业往往无法满足太多的“学徒”,本次试点总体有66%的学生有自己的导师,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学徒,这种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订单式导师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尽管企业导师可以从大三介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一个导师带多个“弟子”,但订单式的培养还只是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同样难以顾全。可见,在企业中建立技能培训部门比分配导师的任务要显得急迫和重要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顶岗模式通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与工程实际零距离结合,消除校内学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代沟”,机械电子的学生从7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技术员和SMT作业员等。企业部门主管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废品率低、踏实能干,但也暴露出就业岗位少,岗位工作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CDIO新的教育模式,考证与学习相结合的引入将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院2007级两名学子于2011年通过了CCIE资格认证,通过了被全球公认为IT业权威的认证,显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不足之处在于能通过此类认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4.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实施牵扯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要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必须将行业企业“请进来”,与他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中。例如大部分的企业关注于工程施工与实践项目,我们的教学中此类的案例与教师的经验普遍不足;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被分配到所希望学习的部门,城市规划的学生想到设计部却多分配到工程部、描图室,土木工程的学生主要分配到文书档案而非建筑工地一线等。说明了关于实践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以及校企合作标准化与国际化都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tjk4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松林(1969-),男(壮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endprint

三、讨论与分析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应有共同的利益。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总体需求,探索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从试点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往往企业在初期显现出主动的一面,学校在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上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进入到实习阶段,企业往往又陷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教育的规定与制度,而学校也没有进一步履行教学义务,很多学院甚至撒手不管,将责任与义务全部推给企业,这是校企合作中相互不信任,没有信心和准备的表现,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上与预期存在偏差。在我们随后的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经历以及获得充分的技巧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有3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非常充分有用的知识,不过也有5%的学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知识。37%的学生们认为他们用到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理论脱节。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说学生认为企业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满足,对今后能否熟练使用这些知识技能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批评的声音中,就业市场相对缓和的专业人才,例如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期间的要求就比较高,导师也趋于严格;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其他专业这么紧张,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比较温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态度上是有偏差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各自目的的。

2.校企合作间有恰当的学分、学时的管理和安排。依照我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我校各专业在大一到大四分别都有不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城市规划专业中一般要求有8周以上的完整实习时间,而土木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也至少要求4周以上的集中时间。同时,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能够在工程实际中运用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选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多采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之对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实习时间不足和不灵活的矛盾。本次试点三个专业除了课内实验课程外,实践教学平台要求从34~39个学分不等,约占实践教学学时的13.6%~15%。我校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从学生拿到创新学分的情况来看,除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参加学术活动外,参加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而获得学分的占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调查中,91%的学生对我校实践环节学分制管理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良好的学分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学习时间又是实践成功与否的保证。

3.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从试点专业来看,每个专业各有特色,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学徒制”的方法,就是将设计院的培养模式引用到学校实践教学来,就是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外企事业人员建立1对1或1对多的学习制度,因此经过校企协商,双方都同意在设计单位做学徒工式的培养,学习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优点是学生能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和走入工作正轨,不足的是企业往往无法满足太多的“学徒”,本次试点总体有66%的学生有自己的导师,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学徒,这种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订单式导师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尽管企业导师可以从大三介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一个导师带多个“弟子”,但订单式的培养还只是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同样难以顾全。可见,在企业中建立技能培训部门比分配导师的任务要显得急迫和重要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顶岗模式通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与工程实际零距离结合,消除校内学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代沟”,机械电子的学生从7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技术员和SMT作业员等。企业部门主管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废品率低、踏实能干,但也暴露出就业岗位少,岗位工作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CDIO新的教育模式,考证与学习相结合的引入将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院2007级两名学子于2011年通过了CCIE资格认证,通过了被全球公认为IT业权威的认证,显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不足之处在于能通过此类认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4.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实施牵扯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要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必须将行业企业“请进来”,与他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中。例如大部分的企业关注于工程施工与实践项目,我们的教学中此类的案例与教师的经验普遍不足;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被分配到所希望学习的部门,城市规划的学生想到设计部却多分配到工程部、描图室,土木工程的学生主要分配到文书档案而非建筑工地一线等。说明了关于实践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以及校企合作标准化与国际化都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tjk4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松林(1969-),男(壮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endprint

三、讨论与分析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应有共同的利益。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总体需求,探索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从试点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往往企业在初期显现出主动的一面,学校在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上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进入到实习阶段,企业往往又陷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教育的规定与制度,而学校也没有进一步履行教学义务,很多学院甚至撒手不管,将责任与义务全部推给企业,这是校企合作中相互不信任,没有信心和准备的表现,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上与预期存在偏差。在我们随后的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经历以及获得充分的技巧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有3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非常充分有用的知识,不过也有5%的学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知识。37%的学生们认为他们用到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理论脱节。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说学生认为企业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满足,对今后能否熟练使用这些知识技能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批评的声音中,就业市场相对缓和的专业人才,例如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期间的要求就比较高,导师也趋于严格;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其他专业这么紧张,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比较温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态度上是有偏差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各自目的的。

2.校企合作间有恰当的学分、学时的管理和安排。依照我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我校各专业在大一到大四分别都有不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城市规划专业中一般要求有8周以上的完整实习时间,而土木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也至少要求4周以上的集中时间。同时,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能够在工程实际中运用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选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多采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之对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实习时间不足和不灵活的矛盾。本次试点三个专业除了课内实验课程外,实践教学平台要求从34~39个学分不等,约占实践教学学时的13.6%~15%。我校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从学生拿到创新学分的情况来看,除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参加学术活动外,参加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而获得学分的占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调查中,91%的学生对我校实践环节学分制管理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良好的学分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学习时间又是实践成功与否的保证。

3.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从试点专业来看,每个专业各有特色,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学徒制”的方法,就是将设计院的培养模式引用到学校实践教学来,就是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外企事业人员建立1对1或1对多的学习制度,因此经过校企协商,双方都同意在设计单位做学徒工式的培养,学习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优点是学生能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和走入工作正轨,不足的是企业往往无法满足太多的“学徒”,本次试点总体有66%的学生有自己的导师,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学徒,这种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订单式导师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尽管企业导师可以从大三介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一个导师带多个“弟子”,但订单式的培养还只是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同样难以顾全。可见,在企业中建立技能培训部门比分配导师的任务要显得急迫和重要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顶岗模式通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与工程实际零距离结合,消除校内学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代沟”,机械电子的学生从7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技术员和SMT作业员等。企业部门主管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废品率低、踏实能干,但也暴露出就业岗位少,岗位工作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CDIO新的教育模式,考证与学习相结合的引入将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院2007级两名学子于2011年通过了CCIE资格认证,通过了被全球公认为IT业权威的认证,显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不足之处在于能通过此类认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4.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实施牵扯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要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必须将行业企业“请进来”,与他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中。例如大部分的企业关注于工程施工与实践项目,我们的教学中此类的案例与教师的经验普遍不足;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被分配到所希望学习的部门,城市规划的学生想到设计部却多分配到工程部、描图室,土木工程的学生主要分配到文书档案而非建筑工地一线等。说明了关于实践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以及校企合作标准化与国际化都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tjk46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松林(1969-),男(壮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调查分析校企合作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