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羿霞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腐败,本意指食物腐烂。引申到社会政治领域,腐败一般是指政治行为和行政行为的败坏现象。因此,反腐败的对象即是政府公务之人员。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虽然整体的社会风气是公正、廉洁的,但在“廉洁的地面”上也难免会长一些“莠草”。为了通过反腐铲除这些“莠草”,中共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利用报纸媒体的作用来动员群众反腐是当时反腐工作的一大特色,而这种方式对当前的反腐工作意义重大。
“动员”一词最初是指“组织一国的全部资料支援军事行动。”⑴在现实社会的操作中,“动员”一词可以向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不同领域延伸。特定时空下的动员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抗战的特殊时期,中共在各个根据地开展的动员中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动员,也包括那些由战争所引发或与战争多少有些关联的并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参与而具有“临时性”的动态事件。如组织缴纳救国公粮、组织普选运动、开展社会教育等。就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反腐工作来讲,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员,但在其工作方式上却多少体现了一些动员的影子。如在开展反腐工作时,动员群众揭露腐败行为,并利用报纸对贪腐案件进行实时报道,对贪污的人和事件给予抨击。从这种工作方法中可以看出,反腐工作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行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的意味。
宣传,就是宣布、传播。在阶级社会里,宣传就是宣布、传播一定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以影响群众的政治活动,它是一定阶级和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其它斗争的重要手段。⑵有学者认为宣传是“一种通过对价值观的强化灌输,进而控制人们心理的手段”⑶。所以,宣传也是一种动员。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丝毫没有放松反腐工作,宣传工作在反腐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再配以战争时期中共所特有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让群众去揭发公务人员的贪污行为,这样广大群众便成为反腐的利器。通过观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解放日报》,我们不难看出,反腐工作一经群众参与便很容易开展。据统计,在1937年至1945年上半年间,有关反腐的报道共有23篇,其中有群众参与反腐的报道有4篇,有的在报道的标题中就鲜明地指出“群众罢免”的字样。可见,宣传工作在当时是有力地配合了反腐工作,让其能够在战争年代得以顺利开展。那么,当时的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怎样利用宣传进行反腐,这里主要就是体现宣传工作的一般形式。
宣传工作的常见形式主要有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形象化宣传、口号宣传等。其中,文字宣传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方式,也是陕甘宁边区反腐工作中运用最频繁的宣传方式。文字宣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报刊、书籍、黑板报、墙报等。在陕甘宁边区,报刊是中共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它通过刊载政治时事性新闻和评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的形势。因而,在反腐工作中这种方式也倍受青睐。尤其是,作为党报的《解放日报》,在反腐工作中刊登了大量的有关反腐形势的报道,使得反腐工作通过媒体途径而广为人知,并达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党报是政党的“喉舌”,是一个政党发出声音、传播声音的重要渠道。列宁曾指出:“在党报上讨论自己的问题,在党报上反映本地整个运动的情况,那么即使采用的秘密活动方式并不特别巧妙,也完全能保证报纸收到关于运动的各方面消息。”⑷可见,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还是集体的组织者。
在抗战时期,中共十分重视运用党报来宣传反腐。1938年4月2日,中共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要求每个支部有一份党报,建立通讯工作、建立读者会,从而建立了党报宣传网,党报逐渐成为中共和陕甘宁边区进行反腐宣传动员的重要渠道。在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反腐动员主要是以《解放日报》为中心展开的。为了适应抗战宣传形势的需要,中共于1941年5月15日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⑸从此,《解放日报》便代替了《新中华报》①的机关报的职能,在第四版对反腐工作进行报道。整风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于1942年4月1日进行了改版,从此将报道反腐工作的文章安排在第二版的中间位置。就反腐的报道来说,《解放日报》继承了《新中华报》的传统,对腐败案件给予及时报道,并对重大案件如肖玉璧案等配发评论文章。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上半年,《解放日报》涉及反腐工作的报道共有23篇,其中1942年的报道最多,达12篇。《解放日报》的报道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只报道案件,不加评论。这类报道主要有9篇,如《边区政府通缉贪污区长等三名》、《川口村干部征粮舞弊,安塞两干部被撤职查办》、《重大贪污嫌疑犯:刘合明决送法院究办》、《靖边人民踊跃帮助缉私代黄口税务所长被撤销职务》、《卖鸦片,窃公款,宋桂年处徒刑七月,刘文源贪污送县究办》、《同宜耀参议会通过严密盘查等提案,三区区长撤职查办》、《安塞四区区长贪污撤职》、《贪污腐化已撤职,管押之干部劣迹》、《佳县培甘三乡高得如贪污优抗粮碳,乡参议会开会将他撤职》②等。这类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腐败案件发生的经过,通过浅显的表达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普及给广大干部群众,这也成为当时宣传的一种特色。
二是,不仅报道案件,还加以评论。这类报道只有两篇,一篇是:《肖玉璧判处死刑,贪污公款三千余元》,配发评论《从肖玉璧之死说起》;另一篇是《发财思想作祟,史桂芳被开除党籍——自动离开工厂,到桥儿沟作买卖》,配发评论《肃清党员的发财思想》。这类报道的特点是先以一个标题来描述案件,再在旁边开辟一个版块以一个醒目的标题对案件进行评论。例如,肖玉璧案。肖玉璧是当时边区罕见的因贪污罪而判处死刑的罪犯,这个案件轰动了整个边区。这样的典型案件的发生,本身就有对边区干部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而报纸在宣传的过程中如果再配发一个评论文章,就更加强化了这种教育作用。这种评论的语言风格也是值得关注的,评论先写了肖玉璧判处死刑的缘由,接着说明当前反腐的严峻形势:“据说边区近两年来,贪污案件占总案件百分之五还要强,反贪污的斗争是非常要紧的!今年是边区更发展的一年,但也是更困难的一年,在和困难搏斗中,定会有千万英雄挺身出现,但却也免不了有‘肖玉璧’式的‘小丑’”。最后,文章表明了当前反腐的决心,并给每一个将要成为“肖玉璧”式的人物以“铁锤”,敲打着他们的灵魂:“贪污腐化;怕困难、开小差,或者竟走向叛变之路!我们要严重的注意!注意每一个反贪污的斗争,抓紧揭发每一个贪污事件,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⑹通过这篇评论,就将全边区反腐的决心表达出来。这种典型的舆论引导,在当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评论。这类时评主要是专栏“三言两语”。“三言两语”专栏是1944年2月21日创办的,通常发表密切结合边区实际工作的小文章,长者几百字,短者百余字。这些短文,有的与头版的社论相呼应,有的与同版的消息相配合,起到了编者按和评论员文章的作用。⑺1944年9月19日《解放日报》在报道绥德市干部腐化成风私自买马之后,在同版的“三言两语”的专栏中发表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文章以《关于合作社人员骑马问题》作为标题,先以不随意用马的田保林作为模范进行简要报道,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提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喜欢骑马串街闲游,并以此夸耀乡里”⑻的劣行。通过通报批评这些干部的劣行,也给别的干部以警示作用。
四是,报道群众参与反腐的文章。这类报道主要有:《子长乡民大会罢免坏乡长》、《绥德市人民合作社干部贪污腐化 群众自己清查账目 新组理事会彻底整顿》和《环县甜水区二乡罢免贪污的村主任》③等。这类报道主要集中于1944年,之所以集中于这一年,究其原因可能是经过艰苦奋斗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出现了腐化行为,而此时的群众在经历过中共领导的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运动,再加上整风运动对干部的政策的变化,使得群众更有觉悟也更加有勇气去揭发腐败干部。这种群众参与的勇气是需要经过各种运动的激励和各式宣传的鼓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例如,1944年8月6日报道的《子长乡民大会罢免坏乡长》一文,报道了子长东区一区一乡,乡长杨洪栋和指导员史志才平时在乡里耀武扬威,引起群众的不满。进而又查出他们的贪污行为,群众向他们提意见时,却遭受到他们的打击和威吓。结果,群众将此情形反映到上级,上级调查了事情之后召开了乡民大会。关于乡民大会,文章对群众的参与热情给予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到会的男女一百多人,热烈的进行了揭发和斗争。大会从下午三时一直开到晚间十时,会中不断地有群众自动参加,有些人正在田间工作,闻讯后没有回家去吃饭即带着工具赶来。至宣布散会时,仍有人要求发言。全体一致的这样说:‘共产党是青天,可是他们两个硬要用手遮住天,这怎能成?’大家对于政府大公无私地把他们撤职和给予处分,十分高兴。”⑼这样的报道是从一个正面来宣传群众参与反腐行动的有利作用的,也显示出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以上对于反腐工作中宣传动员方式的梳理,只是反映了一种宣传形式在反腐工作中的运用,但是这种形式也极具代表性,足以能够反映那个特定时空下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反腐工作的运作特点,这种运作模式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它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工作。
首先,《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在反腐宣传报道方面充分体现了其舆论引导的作用,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动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格局的贯彻落实。在报道中,《解放日报》对“打老虎”和“拍苍蝇”的行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如果是“打老虎”的报道,除了详细报道案件外,还在同一版面以醒目的标题对案件配发小评论。如,肖玉璧案配发评论《从肖玉璧之死说起》、史桂芳案配发评论《肃清党员的发财思想》。这样的评论文章往往会用更为严厉的口吻给党员干部们以警示和教育。如“我们要严重的注意!注意每一个反贪污的斗争,抓紧揭发每一个贪污事件”⑽和“一些贪污腐化分子的继续发展,也将会同样走上史桂芳脱党的道路。我们要肃清一些党员中发财思想,并且要彻底肃清贪污”⑾,而对于“拍苍蝇”的报道则往往不加评论。
其次,党报时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权威性。其评论主要是代表政府部门来宣传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偏重说理。《解放日报》在报道腐败案件的同时,还开辟专栏“三言两语”,对一些腐败典型案件或是近期发生的与腐败相关的事件进行评论。如“三言两语”专栏中讨论合作社干部骑马问题时写道:“这是一种很坏的风气。没有工作的需要也要养马骑马,这样既停滞资金,又要消耗大浪马乾,而且骑马招摇过市,妨害业务,并引起群众的讨厌,这是违背合作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我们认为除各县联社根据业务需要规定必要的骑马外,一般业务范围较小的区社和乡社是无此必要的。”⑿这样经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议论,不仅挖掘了反腐报道的内涵,而且还升华了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使导向性与新闻性水乳交融。
再次,《解放日报》对反腐工作还具有舆论监督的震慑警示作用。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不仅传播快、影响范围大,而且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它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运用群众舆论的力量,揭露腐败行为,防止和克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各种丑恶现象。有些人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登报,原因也在于此。新闻媒体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对腐败分子有一种巨大的震慑作用,对想干坏事的人会起到了抑制作用,也能使广大干部引以为戒。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反腐工作虽然没有被称为“反腐运动”,但是它也具有其它运动的共性,即广大群众的参与,动员群众反腐并利用党报代替群众发出反腐的呼声也成为中共反腐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解放日报》上刊登的23篇反腐的报道文章中,明确以群众参与为标题的就有4篇,例如《子长乡民大会罢免坏乡长》、《绥德市人民合作社干部贪污腐化,群众自己清查账目,新组理事会彻底整顿》等。
通过以《解放日报》为个案来考察抗战时期反腐工作的景观,可以为现时期反腐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即不论是“打老虎”还是“拍苍蝇”,有效地利用媒体宣传并以此来发动群众去揭露腐败行为,无疑成为反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法宝。而党报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应该对党政机关及其官员滥用权力等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因此,在当前的反腐工作中,依然要重视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党报要把党政机关及其官员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从党政机关重大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情况及其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党的政治纪律的执行情况、公共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要突出指导性,加强正面引导。既要反映社会公众议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又要帮助党委、政府做好宣传工作;既要反映群众反腐的呼声,又要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进而全面推进新时期“阳光反腐”的新模式。
【注释】
① 笔者注:《新中华报》的前身是《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在延安改名为《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将《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由五日刊改为三日刊。在反腐工作方面,《新中华报》继承了《红色中华》的传统,报道了大量的腐败行为。据统计,《新中华报》报道的腐败案件共有19篇。
② 以上分别为《解放日报》1941年10月4日、12月29日;1942年1月14日、1月24日、2月11日、6月10日、7月10日;1943年2月3日;1944年11月3日的报道。
③ 以上分别为《解放日报》1944年8月6日、9月19日以及12月14日的报道。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李炎巨,陈开国.宣传工作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王海光.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为《工人报》写的文章(不早于1899年10月).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1941年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6][10]从肖玉璧之死说起》[N].解放日报.1942-01-05(4).
[7]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8][12]关于合作社人员骑马问题[N].解放日报.1944-09-19(2).
[9]子长乡民大会罢免坏乡长[N].解放日报.1944-08-06(2).
[11]肃清党员的发财思想[N].解放日报.1942-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