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建设

2014-03-11 18:42:43孙蕾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团校园文化载体

孙蕾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争夺的主要对象,其意识形态状况事关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进行,否则引导工作无法开展,更不用提引导效果。因此,载体建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增强引导效果,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引导载体建设。

1 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的内涵

研究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问题,首先要厘清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概念,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就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思想观念,并成为其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就是要让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载体一词最初应用于化学领域,是一个科技术语,是指能够贮存、携带其他物体的事物。现在的载体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则是指在我们实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意识形态信息的媒介。能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主体所运用,促使引导主体与大学生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实体或外在形态。根据这一定义,在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必须能承载和传递意识形态信息,并且能为引导主体所操作。第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是联结引导主体与大学生客体的桥梁,主客体能够借助某一载体形成互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是实现引导目的、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任何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有利的媒介都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纳入大学生意识形态载体体系建设之中。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我国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的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现象。大学生是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素养的一个群体,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同时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十分热情的一个群体,处于逐渐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因此,这种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会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影响到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的提高,消解其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以及削弱其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目前,大学生中浮现的淡化意识形态倾向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一元指导地位产生怀疑,盲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功利化和务实倾向严重,因对历史与现实认识不清常感迷茫、困惑等方面。列宁同志早就说过,“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淡化意识形态现象意味着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放松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危害极大。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去占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刻不容缓,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而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过程是引导主体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大学生传输意识形态信息,并使大学生接受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联系起来的,这种媒介就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它承载和传递着意识形态信息,并且使引导主体和大学生客体发生互动。可见,引导载体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必备因素,离开了一定的载体,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就无法开展,引导任务无法完成。引导载体建设之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化、外化和现实化。引导载体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进行过程、加强过程和落实过程。因此,重视大学生意识引导载体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建设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关键和根本在于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的建设,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效果。构建以课堂教学载体为主导的各种引导载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载体体系,才能取得更好的引导效果。

2.1 坚守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载体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实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大学生获取意识形态信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主导载体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还包括其他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其他专业课课堂教学为辅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课堂教学载体,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解读党的重大会议决议精神,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化解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主阵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坚持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使意识形态信息真正做到入耳入心,让大学生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其他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要不断渗透意识形态信息,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接收意识形态信息,起到春风化雨之效。三是课堂教学要及时有效地利用社会突发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去除突发事件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化解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四是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利用声像、视频、音频等数字技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大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2.2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隐形引导载体建设——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高校整体风貌的展现。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校园文化作为显性课堂教学的辅助支撑,对大学生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能通过其特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作用于大学生,将其承载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载体来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将意识形态信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将意识形态信息融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院训、大学生手册、宣传橱窗、广播等精神层面,融于学校的雕塑、办公楼、教学楼、公寓、图书馆、食堂等建筑设施中来,还要融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另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承载意识形态信息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和观摩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接收意识形态信息,以此来引领大学生朝着更加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3 拓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实践载体——大学生社团载体

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同辈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非正式团体,没有专业、年级、性别和政治面貌等方面的限制,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人际交往圈、陶冶情操、施展才华的舞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的确立,以及大学生社团自身具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量涌现的大学生社团不仅是高校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而且是高校教育载体的延伸。因此,必须将大学生社团纳入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建设之中,发挥大学生社团作为实践载体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要实现全面覆盖,全员覆盖,坚决不留死角,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就必须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大学生社团,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指导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活动。拓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实践载体,一是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建立政治理论型社团,并帮助其扩大规模和健康发展,寓意识形态信息于社团的组建之中,有效发挥政治理论型社团的引导功能。二是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社团的社员的思想状况,及时对社员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三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严格把关社团主办的报纸、刊物等,确保其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四是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将意识形态信息有机地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接受意识形态信息,寓意识形态信息于社团活动这一实践载体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2.4 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媒介——网络载体和手机载体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资讯强势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独特的优势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随着大学生网民的增加,毫无疑问,网络必然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载体。首先,网络的便捷性和平等性为我们实施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提供了快捷的平台,网络交流缩短了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产生的尴尬,有助于增强引导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其次,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解除其思想矛盾或者解决其存在的思想问题。再次,网络上丰富的意识形态信息和多姿多彩的信息方式为我们实施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网络上充盈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搭建网络新平台,占领网络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建立QQ群、讨论组、微博、博客等师生互动平台,及时发布和转载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会议决议内容等意识形态信息、校园文化活动和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积极争夺网上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掌握网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二是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教育引导,杜绝学生浏览反国家反党的反动信息以及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信息等,引导学生频繁浏览红色网站,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是建立完备的网络制度规范,对网上大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提出网络道德规范,使其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手机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加迅速、贴近、便利。手机载体具有信息丰富、形式多样的突出特点,这就使得手机载体能够承载意识形态信息,让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和普及化,只要大学生手持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接收源源不断、丰富鲜活的意识形态引导资源。以手机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就要充分利用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等各种手机交流形式,给大学生传递意识形态信息。手机载体使得意识形态引导者和大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平等地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意识形态引导主客体之间的信任度和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意识形态引导的时效性。

总之,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必须重视引导载体体系建设,构建以课堂教学载体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载体、大学生社团载体、网络载体和手机载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载体体系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以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487.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 / /www.gov.cn /ldhd /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4]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7.

[5] 孙祥军,卜建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载体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6]张志华.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高教论坛.2006,(5).

猜你喜欢
社团校园文化载体
缤纷社团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