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应对策略

2014-03-11 20:55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受害者账号社交

张 盼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试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应对策略

张 盼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欺凌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欺凌的途径众多,当前青少年依赖程度最高、传播属性最强者当属社交网络。个人信息的持续累积及透明化,更容易被人利用,为欺凌者提供可趁之机。青少年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更容易受到网络欺凌的伤害,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更多的关注与保护。美国等网络欺凌严重的国家,通过包括反网络欺凌立法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来实现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防范。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构建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保护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社交媒体;网络欺凌;应对策略

据国内媒体报道,2011年,由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同学对本校担任辅导员的同学心生不满,便接连盗取北航各类学生组织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账号,用于频繁发布该辅导员同学的负面信息。其他与该生关系不佳同学的个人主页也遭盗号,账号被用于发布造谣内容与淫秽图片。某学生组织负责人与盗号者交涉归还账号,其个人账号却恶意遭盗,账号内所有内容被删除,该同学只能选择放弃该账号。该同学事后向派出所反映情况,但立案后便再无下文。立案原因则是黑客盗用邮箱造成经济损失达到立案数额,而非网络中伤。

另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主页在2013年毕业季刊登女毕业生个人照片,引来网友强势围观,一度致使网站瘫痪。除了照片女主角的人气激增,照片的拍摄者也引来众多关注。人人网的“人民大学树洞”主页上随即接连出现恶意中伤摄影师的匿名帖,甚至包括对其家乡的地域歧视。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青少年之间的网络欺凌行为开始兴起,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传统的校园欺凌,部分受害者不堪其辱而选择自杀。相较于国外网络欺凌问题的显著与严峻,以及包括立法在内社会各层面的回应,中国的网络欺凌现象虽时有发生,并散见于媒体报道之中,但始终未能引起法律界、教育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反欺凌体系,切实保障青少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本文试就社交网络普及背景下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展开分析,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应对之策。

一、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内涵与分类

欺凌(Bullying)是一种有意、持续且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欺凌者与受害者双方力量通常不对等。除了体能差异,这种不对等经常表现为社会力量或身份地位的差别。挪威心理学家DanOlweus总结出欺凌的三要素:(1)它是有意图的伤害性行为;(2)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3)双方的力量并不均等。①Olweus, D. (1993). Bulliesontheplayground: Theroleofvictimization. InC. H. Hart (Eds.), Childrenonplaygrounds: Researchperspectivesan dapplications. Albany: 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85-128.正是由于欺凌双方的力量差异,受害者通常无力抵抗,并且不愿将受欺凌的事实告诉他人。欺凌现象遍及人类社会,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集中和普遍。而校园作为青少年群体成长过程中主要的聚集场所,更是该现象的多发区域。

较早关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加拿大专家比尔·贝尔塞(BillBelsey),对于网络欺凌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如电子邮件、手机、即时短信、个人网站和网上个人投票网站有意、重复地实施旨在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②http://www.cyberbullying.ca [EB/OL].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当互联网、手机或其他设备被用来发送或张贴短信或图片,意图伤害别人或使之尴尬时,即构成了网络欺凌行为。”③http://www.ncpc.org/newsroom/current-campaigns/cyberbullying[DB/OL].

根据网络欺凌行为较早的分类,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种:(1)谩骂(Flaming):对网络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谩骂,具有双向性。通常发生在公共网络空间,如聊天室或讨论群组,而非私人的邮件往来。(2) 骚扰 (Harassment):持续性地向受害者发送骚扰信息。通常借助个人通讯手段,如电子邮件或短信;也可能发生在聊天室或讨论群组中,较谩骂具有长期性。信息的类型可能为庸俗、侮辱攻击或性暗示的。(3)诋毁(Denigration):发布关于他人贬损和不实的信息,或侮辱性、情色化的影像和音频。除了公布于网页上,也可能通过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向他人散播。(4)伪装(Impersonation):通常采用盗取账号的方式,假扮受害者发布有损其形象、声誉的信息。(5)揭私或诱导暴露隐私(Outing and trickery):在网上披露敏感、私密的个人信息,可能表现为接收到包含敏感隐私文字或图片信息的邮件或即时信息,并将其广泛转发给他人的形式。诱导暴露隐私指诱导受害者自曝隐私,并将其分享出去。(6)排斥(Exclusion):将受害者从聊天室或社交网络中排除出去,从而造成被特定群体孤立的心理伤害。(7)盯梢(Cyber stalking):使用电子通讯手段来追踪受害者,对其进行反复性的骚扰与恐吓,使其为自己或家人的人身安全而担忧。④RobinM. Kowalski, SusanP. Limber, PatriciaW. Agatston. (2012). Cyberbullying: BullyingintheDigitalAge (2ndedition). Wiley-Blackwell. 87-93.

上述七种类型的网络欺凌行为可以经由多种电子通讯手段来实现,但根据各自的特性差异,又有其更易于实施的媒介。比如有些更可能在公共网络空间发生,如谩骂、诋毁等;有些则更经常以较为私人化的沟通手段来实现,如骚扰、盯梢等。

网络欺凌通常使用的媒介主要有如下八种:(1)手机短信(Text Messaging):较为传统的网络欺凌媒介,仍为欺凌者采用。(2)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将欺凌信息通过邮件群发给多人;欺凌者还可能假冒受害者,用其邮箱注册色情或销售网站账号,从而使其收到海量骚扰邮件。(3)网站(Websites):设立含有性暗示或蓄意丑化的受害者信息或照片的专题网站,并公开受害者联络信息;设立投票网站,通过评选学校最丑或最肥的同学,来对受害者进行人身攻击。(4)博客(Blogs):通过发布负面博文来对受害者进行欺凌,包括败坏声誉和侵犯隐私等。(5)聊天室(Chttp://www.consumerreports.org/cro/magazine-archive/2011/june/electronics-computers/state-of-the-net/online-exposure/index.htm.③CyberbullyingResearchCenter. (2010, February) [DB/OL].http://www.cyberbullying.us/research.php.④MissouriRevisedStatutes, Chapter565, OffensesAgainstthePerson, Section565.090 (2013, August28) [Z].http://www.moga.mo.gov/ statutes/c500-599/5650000090.htm.at Rooms):在实时沟通的聊天室中,用户选取头像或标志来代表自己,同时为自己创造虚拟身份,以匿名为保护实施欺凌。(6)即时信息(Instant Messaging):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沟通,向受害者发送欺凌信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7)网游(Internet Gaming):多人在线网络游戏中,匿名状态下的情绪表达更容易极端化,语言更具侮辱性和威胁性。欺凌者还可能封杀游戏玩家,或非法入侵受害者游戏账号。(8)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ites)。①RobinM. Kowalski, SusanP. Limber, PatriciaW. Agatston. (2012). Cyberbullying: BullyingintheDigitalAge (2ndedition). Wiley-Blackwell.96-104.

随着社交网络功能的丰富完善,它逐渐成为拥有最庞大用户基础,以及较为稳定使用习惯的网络平台。青少年群体也在社交网络上大量集聚,不仅以此巩固与发展线下的社交关系,还与社交网络的全球海量用户建立联系。社交网络上用户生活状态的丰富呈现,以及这些信息易于接触与检索的特性,信息发布者与相关者(即潜在的欺凌者与受害者)的可接近性,都为网络欺凌提供了便利。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青少年,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依赖,及其在社交网络上的高度集聚,使网络欺凌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二、美国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其规制

作为全球几大最具影响力社交网络的所在国,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网络欺凌问题。美国的一项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Facebook上有100万青少年遭受过包括骚扰、恐吓等形式在内的网络欺凌。②Onlineexposure-Socialnetworks, mobilephones, andscamscanthreatenyoursecurity (2011, June)[DB/OL]. ConsumerReportsmagazine.而根据网络欺凌研究中心同年针对美国南部4400多名10-18岁青少年的调查数据,大约20%的调查对象表示曾为网络欺凌受害者,同样约有20%的人承认曾在网上欺凌过别人,而刻薄伤人的评论(13.7%)以及谣言传播(12.9%)仍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③

早在2006年,社交网络MySpace上13岁少女MeganMeier遭网络欺凌自杀事件,便开始引发美国全社会对于网络欺凌的密切关注。2008年,美国首部针对网络欺凌的专项法律《梅甘·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MeganMeier CyberbullyingPreventionAct)问世,该项法律补充强调了使用电子通讯构成的欺凌行为,在网络上故意骚扰他人,给他人带来精神痛苦,可判处有罪。④

2012年,美国15岁的高二女生AudriePott在一次朋友聚会中酒醉昏迷,被几名高中同学性侵,这些欺凌者用手机拍下了现场照片,通过邮件及短信在同学间传播,并最终发布在Facebook上,在网络空间广泛扩散。AudriePott数天后在Facebook上发布状态,“全校都知道了……我的生活毁了”,正经历“最糟糕的一天”,随即上吊身亡。而其父母直到AudriePott自杀之后,才得知女儿曾遭性侵与网络欺凌。三名欺凌者因对AudriePott实施性侵犯与传播色情图片两项罪名被捕,分别被处以30天与45天的拘留。①Reports:3teensadmitassaultingNorCalgirlwholaterkilledherself (2014, January16) [EB/OL].CBSNews.com.http://www.cbsnews.com/ news/reports-3-teens-admit-assaulting-norcal-girl-who-later-killed-herself/.

而随着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数字痕迹的不断累积(甚至包括个人性向在内不愿公开的敏感内容),对其数字足迹的追踪以及相关个人隐私信息的曝光,也将为网络欺凌埋下隐患。此类悲剧发生在美国18岁男生TylerClementi的身上。2010年准大学生Clementi与其室友DharunRavi出于对彼此的好奇,都于入学前在网络上收集对方的信息。Ravi随即发现Clementi在使用某同性恋社区,便在Twitter上发布信息,“发现我的室友是名同性恋”,其后与另一名同学Wei使用摄像头观看并传播Clementi同性恋性爱场景。Clementi后选择自杀,Ravi与Wei因侵犯当事人隐私而遭到指控。

TylerClementi的悲剧促使其所在的新泽西州出台《反欺凌权利法案》(NewJerseyAnti-BullyingBillofRightsAct),并于2011年开始生效。该法案将“欺凌”的定义在2003年反欺凌法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新的形势,将“电子通讯”包含在欺凌的形式之内,并将欺凌行为的规制范围扩展到了校外。

凡实际干扰学校正常运行、侵犯其他学生在校权利、创造针对其他学生的敌意环境等行为,都将视作违法。法案同时要求欺凌事件限期汇报、调查与解决,对学校员工进行反欺凌及自杀预防的培训,每所学校必须设置反欺凌专家及安全团队等。各所学校将接受安全等级的评定,并将结果直接呈现在学校的主页上。每年十月的第一周被定为“尊重周”,各校将开展反欺凌的专题教育活动。各公立大学需建立相应的反欺凌机制,将反欺凌政策纳入学生行为准则,并于学期初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②NJEA.org- Anti-Bullying (2011, November2) [DB/OL].http://www.njea.org/issues-and-political-action/anti-bullying.

目前,美国除两个州之外都拥有反欺凌法,其中38个州专门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美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实施网络欺凌的施害者、遭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学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的学区和学校通常根据本州法律,制定区域内学校相应的反网络欺凌规定,网络欺凌者将依照规定受到相应处分。学校机房也采取技术手段过滤和屏蔽不良网站,以降低网络欺凌的风险。

三、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应对策略

为应对数字足迹不断累积所带来的网络欺凌风险,青少年群体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掌握社交网络的性质特点与使用规范。既充分享受社交网络所带来的交往便利,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慎重通过社交网络上的好友申请,考虑信息分享行为的后果,避免随意与过度的自我呈现。既要尽量避免使自己成为网络欺凌的对象,也要学会文明理性上网,遵守社交网络的各项规定,不主动伤害他人,也不围观盲从。

在使用社交网络时,要妥善保管个人账号和密码。可通过将社交网络账号与手机号码绑定,在离开时采取安全退出等方式,以提升账号安全性。如遭遇盗号,应在第一时间联系客服,通过注册信息等方式寻回账号,并在事后发布账号遭盗的声明。谨慎选择与他人分享的信息,可不定期检查自己所发布的内容,将不宜于对外公布、容易被人利用的内容清除。并通过调整隐私设置,控制各项信息的公开范围(比如个人身份及联络信息的可见范围)。如网络欺凌者的行为违反了社交网站的规定,应及时向网站举报,并将相关记录通过截屏等方式进行保存,以免欺凌者事后删除相关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商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保障青少年群体拥有安全健康的社交网络使用环境。2009年欧盟委员会与包括社交网站Facebook、MySpace、YouTube在内的17家知名网络运营商签订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以防范未成年人上网的风险,开创了欧洲此类协议的先河。国内网络运营商可参照欧盟委员会的如下做法,在隐私保护上加强力度。(1)专门设置易于操作的网络欺凌举报机制;(2)确保注册为未成年用户的全部个人资料及其联系人名单默认为“不公开”;(3)确保无法通过网络站点或搜索引擎查找到未成年用户的个人资料;(4)确保界面上“隐私”项目的醒目和易操作;(5)对不满年龄条件的用户使用服务做出限制,如注册限制等。①欧盟与知名网商签协议创造安全网络空间[EB/OL].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9-2-11. http://gb.cri.cn/27824/2009/02/11/3785s242 2839.htm.

在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上,应充分发挥网民自治的力量。可以参照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的模式,在社交网络平台支持下,实现网民互助自决的机制。根据《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站方直接处理可明显识别的违规行为,其他违规行为,由社区委员会判定后处理(成员由公开招募的微博用户构成),并建立卷宗公示结果。网络欺凌行为主要归为用户纠纷类违规,包括泄露他人隐私、人身攻击(侮辱、诽谤、肖像篡改)、冒充他人、骚扰他人。并通过建立用户信用积分机制,对网络欺凌的具体呈现形式(如通过评论或公开微博发布)做出积分扣除的明确规定。信用积分作为用户信息的一部分,反映用户短期内信用等级,显示于用户个人资料页。②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EB/OL]. http://service.account.weibo.com/roles/guiding.

通过设立网民自治的机制来解决纠纷,并以信用积分来反映用户可信度,由用户主页显示及卷宗公示,使网民出于网络空间个人名誉维护的压力,而选择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络欺凌问题中,网络运营商包括删除欺凌帖、惩罚欺凌者在内的及时反应,将成为降低影响、减小伤害的关键。各社交网络平台应借鉴新浪微博的经验,借助网民的群体智慧与凝聚力,共同推动社交网络欺凌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反网络欺凌的全面机制,使受害者或围观者能在第一时间举报欺凌行为,并完善隐私保护方面的技术手段,使青少年的个人信息能得到更妥善的保管。在社交网站功能的使用方面,考虑到用户不同的年龄层次,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设置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权限,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的保护。

在国家层面,应加快推进网络欺凌专项立法。传统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新修订的版本中均未能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予以足够关注。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亦将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但在学校保护方面,并未提及其在加强学生网络素养,应对数字时代的欺凌风险方面的责任。我国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既成立法的经验,在本土化的框架内,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以实现对网络伤害的防范和制裁。①董金秋,邓希泉.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对策及其借鉴[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对于青少年的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专业的反网络欺凌社会组织的建立,对相关问题的调研与宣传,以提升社交网络欺凌问题的社会可见度,都是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不可或缺的手段。学校应提供网络欺凌的专题教育,并指导青少年群体如何更好地使用包括人人网、微博在内的社交网络,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沉迷网络。而作为青少年的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会合理使用网络,科学控制上网时间。在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问题时,积极与之沟通,共同商讨对策,而非简单以强制断网的方式加以解决,必要时可以报警或诉诸法律途径。

2014-07-10

张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①陈璐. 网络"树洞"让"人大女神"拍摄者很受伤[EB/OL]. 中国青年报,2013-7-5.http://zqb.cyol.com/html/2013-07/05/ nw.D110000zgqnb_20130705_2-08.htm.

猜你喜欢
受害者账号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彤彤的聊天账号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社交距离
我国社交媒体账号的对外传播之道——以“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特朗普访华”议题报道为例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