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丰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业评价习惯于用诸如“优”、“良”、“及格”、“不及格”之类的老词,学生司空见惯、无动于衷,评价缺乏激励的光彩和助推的动力。如何在语文作业批改、评价中体现人文性、激励性,体现新课程评价的要求呢?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
目前,“等级”评价在小学语文作业中得到了推广,但是简单的“优、良、中”等级不足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素养。因此丰富“等级”评价内容,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1.“等级”与“符号”相结合。以往,作业的批改只判定对或错,缺乏弹性,我设计一些批改符号,通过一段时间的讲解和试用,使学生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级+符号”的作业批改评价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三维评价模式。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仍采用“优、良、中”三个等级来反映作业基本情况。
对学生思维能力、书写态度的评价采用质化的符号:在等级符号的左右上方用“△”“★”来反映。
△+优表示:解答正确,但作业不够整洁。
★+优表示:解答正确,而且书写美观大方。
★+优+★表示:解答正确,书写美观,而且思维方法独特。
2.特别的“√”给特别的你。在作业批改中,得”星”并不是优等生的特权,对于学困生有特殊鼓励:只要作业订正好,就慷慨地多送上一颗五角星,字写漂亮,再加一星,标准多元化,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进步。批改作业中出现错误,也不是非用“×”,在出现问题的位置上画个“?”,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了“?”就会自觉检查错误并订正,我就奖给他一个“√”,这个“√”饱含着对学生的鼓励,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等级”和“亮点分”相结合。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笔尖都在白底蓝字间寻找着作文的闪光点,渴望能见到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语句。可每次亮点几乎是凤毛麟角,是学生写不出来吗?不,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少一种动力和自信。经过精心设计,我推出了作文“亮点”加分制:每次作文批改,除了打相应等级外,如果文中有让读者欣赏的语句可以再加分。到学期结束时,统计所有的加分,定为作文“进步分”。自从我宣布作文批改采取“等级+亮点分”制度之后,学生作文中的妙句佳段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传统观念似乎总是将写评语定位于班主任的职能权限,或是作文点评。其实,平时的语文作业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的批改评价方式。
1.激励性评语。对优秀学生常用这样一些评价语言:“你今天的作业令老师赏心悦目。”“这是今天老师看到的十分出色的作业。”“老师觉得你今天的字比昨天更漂亮。”
2.点拨性评语。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在需要更正的地方写下这样的话:“你看这样写是不是更好?”“想一想,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用评语和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如:“如果你能去读一读《格林童话》,就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作业,又给学生指出了发展方向。
3.期待性评语。例如:“如果把字写漂亮,你的文章会更美!”
作业评价也是一种育人方式,有时感情丰富的语言比枯燥的等级更具有鼓励性。
小学语文考试,在学生心中就是“一张试卷一杆笔”,特别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的学生,面临考试常常感到紧张,学生心理负担很大。是否可以创造性地评价考试的结果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区间式的分数+点拨式的评语”这一评价方式可以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如,本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中,有的学生得了94分,但是我却在试卷角落上批了一个“94~100”。这一小小的分数变动,使学生既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处,又明确了努力方向。而另一位同样得了94分的同学,老师却在试卷上写道“94~85,如果不加倍努力,下次很有可能成绩下降。”这85分是长鸣的警钟,是下次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条件。
语文作业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当我们领悟了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就会自觉地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评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