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履权责:伦理生活的行动力训练

2014-03-11 18:12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权责生境责任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伦理学]

践履权责:伦理生活的行动力训练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伦理生活;践履权责;家庭权责能力;公民权责能力;自然权责能力

人作为个体,始终生存在多元开放的群体社会之中,其践履权责训练应该从家庭、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和训练人学会忠诚地践履家庭权责、公民权责和自然权责的行动能力。

伦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训练人们养成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和伦理行动力。概论之,培养人们学会关心,这是立足于心灵化的宇宙世界而训练人们的伦理认知力;培养人们构建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这是立足于生态化的利益世界而训练人们的伦理判断力;培养人们践履权责,这是立足于人力化的行动世界而训练人们的伦理行动力,即训练人们如何在实际的生存行动中践履权责的能力。所以,从学会关心到构建价值观,再到践履权责,构成了伦理教育的完整历程。在这一完整历程中,人们通过伦理教育而递次获得了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和伦理行动力,并且伦理行动力构成了伦理认知力和伦理判断力的实践表达。人的实际的伦理行动力的实践展开,就是忠实地践履本该践履的权责。所以,践履权责,构成了当代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亦即当代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

人,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它却永远生存在多元开放的群体社会之中,因而其践履权责必然敞开多元维度。在这众多的维度中,家庭、社会、自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因而引导人们忠诚地践履家庭权责、公民权责、自然权责,则构成了伦理实践精神培养的重心任务。

一、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培养

人类社会是以民族国家为独立的生存单元,而国家总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并且,任何人,首先是一个家庭人,然后才是一个社会人。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权责践履能力的训练,必从家庭开始,以培养和训练人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为起步。

爱:家庭权责能力培养重心 家庭权责的构成源于一个爱字,因而,家庭权责践履要围绕这个“爱”字而展开。家庭之爱,可以概括为“爱其亲”和“爱其所爱”。

第一,引导人学会践履“爱其亲”的权责能力。要训练人为爱其亲而践履权责的能力,首先需要引导人感知、领会和真正的理解:培养人生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为何要从爱其亲入手?

关于这个问题,《孝经·圣治》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因而“不爱其亲者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①十三经注疏[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8:2554.这段话实际上阐发了三层含义:首先,爱与敬都是道德,但爱是仁德,敬是礼德。也就是说,爱是心之所得,敬是行之所成。所以,敬必源于爱,敬亲必出自于爱亲。其次,爱亲是爱人的前提,爱人是爱亲的延伸;敬亲是敬人的前提,敬人是敬亲的延伸。其三,爱是有差等的,即爱首先是爱其亲,然后才可能去爱非亲非故的他人。爱有差等,这不是一个理论假设,而是一个经验事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验事实?这个经验事实动力于什么呢?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人性的经验事实。这个人性的经验事实既是人的生命得来的亲证,也是人的生命存在需要的展布:首先看前者,每个人的生命,虽然得之于天、受之于地、承之血脉,但最终要形之于父母,所以,父母是生命生成的起点,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缘于天性。其次看后者,每个人,都只是一个个体生命。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现实,是他诞生于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但他的生命存在却需要资源。因而,什么也没有的个体生命,却需要许多东西才可能使他存活下去,因而,个体生命必须为自己获得使生命能够存活下去的各种资源。这就是人的现实,也是人的存在命运。任何人,面对生命的这一存在现实和命运,首先给予他(她)这种资源保障的是父母,并且一生中给予自己这方面恩惠的最大者,也是父母。根据自我利益最大化和最小化的功利主义交换原则所规定,凡是给予自己利益最大化者,其情感关系就越亲,凡是给予自己利益最小化者,其情感关系就越疏远。从根本上讲,父母之于子女,首先是给予了他生命,这是所有利益中的最大利益,因为恩莫大于生;其次是父母养育了他,使他能在具体的环境中生存和成长,这同样是最大的利益,而且在其重要性程度上讲,养的恩惠还要大于生的恩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生的父母小,养的父母大”的根本理由。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为爱其亲而践履权责,既符合人性,也符合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培养人践履爱其亲的权责能力,必须构成人生中所有权责能力的基石能力、起步能力。

第二,引导人学会践履“爱其所爱”的权责能力。培养人“爱其所爱”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孔子原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进路。这条进路由孔子的弟子有子对乃师的思想总结得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十三经注疏[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8:47.在儒家那里,君子所务之本,乃道德;道德的具体内涵,恰恰是仁、礼、乐。仁、礼、乐,此三者构成了孔子之君子道德的总体。其中,仁是君子道德的内在修养,礼是君子道德的行为规范,乐是君子道德的实现境界。所以,在仁、礼、乐三者中,仁是根本,即只有具备了仁的道德修养,获得了仁心、仁德,时时处处发乎仁而求乎行,才可能有礼的行为规范,有了礼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均有礼,即礼发乎本心,就可以达到乐的境界,生活就会乐不可支。从根本说来,道德是君子之本,仁是道德之本,但仁的本体却是孝悌。所以,道德是君子的本体,仁是道德的本体,孝悌是仁的本体,本立而道生。

但按有子的思路,“本立而道生”却潜藏着几个未决的问题:一是作为君子之本体的“道德”、作为道德之本体的“仁”和作为仁之本体的“孝悌”,此三者应该从什么地方立起来?二是作为君子之本体“道德”、作为道德之本体的“仁”和作为仁之本体的“孝悌”,此三者应该怎样才能立起来?三是作为君子之本体的“道德”、作为道德之本体的“仁”和作为仁之本体的“孝悌”,此三者立起来以后所生出的道,是什么道?

第一个问题却牵涉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来,这就是血缘是如何建立的?更进一步讲,血缘是建立在什么基石上的?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性,即血缘是建立在“性”这一生命基石上的:没有性,就没有血缘。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必然为解答第二个问题提供了路径:血缘是通过两性行为并发动生育的成功而建立起来的。《礼记·小服丧记》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①十三经注疏[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8:1496.血缘亲情,内外有别,君臣尊卑,上下有序,这就是人道,它成了人间的一切行为的总法则。这段话,表面上讲了两层含义:一是血缘亲情,生成出利爱的差等,形成了内外的区别;二是以血缘家庭为细胞,建立起社会,构建起社会秩序,而这个社会秩序却是根据血缘家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家庭之内是父子,宗族之内是君臣,因而,家庭之内必讲血缘的亲疏,讲长幼的序列,讲男女的区别,即讲男女的尊卑;但走出家庭而进入宗法社会,就只能讲君臣的尊卑、君臣的秩序。

这段文字除了如上这两层含义外,还隐含着更深一层意思,即“男女之有别”,不仅仅是讲男女尊卑,这不过是通常的理解。在家庭或者家族里面、以至于在社会中,男女之间之所以有别,并且这种区别之所以达到禁忌的程度,是不能随便突破防线,不能随便乱伦,是因为人是感官的动物,人也是感情的动物,人更是性欲冲动最强烈最容易放纵其性欲冲动的动物,一旦没有严格的“别”,一旦没有相隔的防线,没有使相互节制性欲的禁忌,那就存在着普遍的乱伦,一旦男女之间可以随便乱伦,血缘亲情就将遭到破坏,一切道德的基石就不复存在;同时也不能保证人的生产按照进化的方向展开,而可能退化。所以,男女之有别,构成了血缘亲情保持纯洁性的绝对前提,也是人的生产朝着进化方向展开的绝对前提,更是孝悌、仁、道德能够得以确立起来的土壤。所以,作为君子之本体的“道德”、作为道德之本体的“仁”和作为仁之本体的“孝悌”,都是从两性生育的纯洁处立起来的,或者更通俗地讲,是从“男女之有别”的禁忌和规范这块土壤上确立起来的。所以,道德是君子的本体,仁是道德的本体,孝悌是仁的本体,两性是孝悌的本体。从根本上讲,只有真正确立起了两性这个终极性本体,仁德之道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并获得生长的功能。然而,两性这个终极性的本体,却只能通过异性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相互吸引而建立起来的。一旦两性之爱滋生了,才可能有两性生殖;有了两性生殖,才有了血缘之爱;有了血缘之爱,才产生出孝悌。所以,两性之爱是血缘之爱的基石和土壤,培养人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必须首先培养人的爱其所爱的权责能力,然后才可能培养人的爱其亲的权责能力。

具体地讲,道德的确立,得益于仁的生成;仁的确立,得益于孝悌的获得;孝悌的确立,得益于家庭;家庭的建立,得益于两性关系的建立;两性关系的建立和持续的保持,得益于性的禁忌与规范,即得益于“男女之有别”。这就是“本立而道生”的本质含义。

本立则必然生道。这个道是什么呢?从内修角度讲,这就是仁德;从外行角度看,这就是公道。所以,本立而道生的道,就是仁德与公道。整体观之,孔子儒学的君子功夫,就是内圣外王。一旦通过内修而达到仁德,就是把自己成就为了内圣;一旦通过外行而达到公道,这就是把自己成就为了外王。所以,本立而道生,就是一旦本获得了自我确立,也就可能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生活和从事政治治理:用本去指导人生生活,就可能达到仁德之境,用本去指导政治治理,就可能实现公道人间。所以,道德使人获得仁德与公道:但抽象地讲,是仁心、仁情、仁爱的获得,才使人既可能在私人生活领域达到仁德,又可能在公共生活领域做到公道;具体论之,则是一个人只要做到孝悌,就获得人生生活和治理社会的大道。

两性与血缘:家庭权责能力培养方向 培养人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应该从”爱其亲“和”爱其所爱“两个方面展开。如上所述,在家庭伦理结构中,“爱其所爱”是“爱其亲”的基石、土壤。所以,培养人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应首先训练人“爱其所爱”的权责践履能力。

爱其所爱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其实就是夫妻权责能力。任何家庭,夫妻是其基本结构构成要素,没有夫妻这一横向结构的生成,则不可能有纵向的父母子女这一血缘结构的生成。这就是为什么在培养人的家庭权责践履能力时,要首先训练人的爱其所爱的权责践履能力的根本理由。

培养人爱其所爱的权责践履能力,应该围绕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而进行。首先,应该培养两性之间情感专一的权责能力,即两性之间从恋爱到婚姻的全过程,双方都应该具有享有对方情感专一的权利的同时,必须为对方担负起情爱专一的责任。其次,应该培养两性之间的全心全意经营家庭,使家庭安全、富裕、自由、和谐、幸福的权责能力,即夫妻双方既有从对方的劳动与奉献中完全享受家庭安全、富裕、自由、和谐、幸福的权利,更有为家庭的安全、富裕、自由、幸福而全心全意地付出与奉献的完全责任。其三,应该培养两性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相互容纳、相互促进,相互扶助、共同成长、共担风雨的权责能力,即在夫妻之间,一方有权享有对方的真诚理解、谅解、包容、容纳、帮助、扶持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为对方的自由成长和幸福生活而担负起理解、谅解、包容、容纳、帮助、扶持的责任。其四,应该培养夫妻之间的健康权责能力,即夫妻双方都必须在享受对方的健康带来诸多生活便利和生活幸福的同时,为对方担负起健康生活的责任。两性发生了,不仅产生了两性权责要求及其践履能力,而且也生成出血缘,因为两性的产生,必然带来生殖,生殖产生血缘,于是,血缘权责要求必然相伴产生。所以,血缘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必然构成家庭伦理能力教育的重心。

家庭血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有其自身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家庭血缘的纵向结构,就是父母与子女,这是家庭血缘的原生结构,或者说原生生殖结构;家庭血缘的横向结构,则是由兄弟姊妹所构成的并列结构,又称之为继生性生殖结构。家庭血缘权责能力的培养训练,必然围绕这一纵横交错的生殖结构而展开,主要培养和训练家庭成员如下方面的权责能力。在纵向结构层面,应该训练父母的权责能力,即父母享受了做父母的权利及其天伦之乐,必须要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抚育儿女,培养儿女健康成长:首先,为儿儿女健康成长提供安全的责任;其次,为儿女健康成长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全责;其三,为儿女健康成长提供爱、关心的全责;其四,为儿女健康成长担负家庭教育的责任。

与此相反,在纵向结构层面,作为儿女享受了由父母提供的健康成长的各种权利,则必须要担当起如下责任;首先是儿女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服务;其次是在成长过程中应学会为父母分担家庭负担的责任;其三,应学会对父母、对家庭的真诚关心、关爱的责任;其四,在父母走向老年的过程中,应完全担负起使父母老年生活快乐无比、自由、幸福的全部责任。在血缘关系的横向结构层面,兄弟姊妹之间相互享受了对方带来的手足之情的所有快乐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为对方担负相应的责任。所以,在血缘权责践履教育中,应特别注重于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关照、扶持、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权责能力的培养与践履训练。

二、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培养

家庭权责是指一个人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且必须担当与其权利相对等的责任;社会权责是指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且必须担当与其权利相对等的责任。对个人来讲,家庭权责践履必须围绕“爱”进行,因而,家庭责践履能力培养的重心,是家庭成员进行“爱其亲”和“爱其所爱”的权责践履能力的训练。社会权责践履却只能围绕“利”而展开,因而,培养个人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的重心,必须进行“利己不损他”和“利己亦利他”的权责践履能力的训练。

利:社会权责能力培养重心 从根本上讲,社会是由人缔造的。人之所以缔造社会,既是因为孤独无依于荒原的存在事实,更是因为个人完全不能凭借个人之力而独立生存于充满各种强大暴力的自然世界,还因为人的天赋自由本性所形成的无限度冲动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杀戮,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生存安全。如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纠集整合,引导人生生向前的天赋本性,朝向两个方向敞开自身:一是为自身的存在和生存,人必须保持自己和保存自己。为此,人必须自利,必须生己、利己、爱己。二是人为自身的存在和生存,必须节制自己和限度自己,为此,人必须生他、利他、爱他。

概括地讲,在生、利、爱的人性结构中,生是目标,利是动力,爱是表现,且生的目标必须通过利的推动才能实现,利的推动必然表现为爱(或爱的负面形态:恨)。所以,在人性结构中,利是核心,是关键,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或者是政府、政党以及整个社会,其所分享的权利和其所担当的责任,无不是利的产物,无不围绕利而展开。这就是对人进行社会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之所以要围绕利而进行的根本理由和最终依据。

利即是利益。利益是指能够给人带来益处、好处的一切东西,包括物质方面的东西和心灵、情感、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你今天花时间陪伴了我一上午,使我在整个上午过得很开心,开心之于我来讲,就是获得了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利益。

利益之所以构成人和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是因为利益是权责的本质规定,社会所分配的一切权利、人们所享受的全部权利,其实质都是利益;社会所应负的责任、个人所必须担当的责任,其实质同样是利益:享受权利就是实现利益,担当责任就是创造利益或付出利益。因而,围绕”利“而展开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其重心只能是对人进行“利己不损他”和“利己亦利他”的权责践履能力的训练。

培养人利己不损他的权责践履能力,就是培养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要担负起不能损害他人或集体、社会的责任。培养人的利己亦利他的权责践履能力,就是培养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要担负起给予自己此一利益追求行为的所有相关者予以相应利益的责任。

贡献与索取:社会权责能力培养方向 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这是人类世界生命存在的黄金法则。人类伦理的全部内容都是由此黄金法则生发出来的。并且,世上不仅没有白吃的午餐,而且所有需要支付钞票的午餐,都是没有现成的,它首先需要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午餐,然后根据劳动付出所创造的成果的多少来分配钞票,最后才能以支付钞票的方式享用午餐。这一存在事实揭示了一个午餐规律,即创造在前,享受承后;或曰贡献在先,索取在后;亦可称之为付出在先,享用随后。基于这一午餐的黄金法则和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利益追求行为,首先不是利益占有行为,而是利益创造行为,或为创造出利益而贡献和付出的行为;并且,人在创造利益和实现利益的过程中,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损害他者的利益;其基本的也是普遍性的要求,是给予与其行动相关者以相应的利益。所以,权责践履能力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与享有、贡献与索取能力。从创造与享有、贡献与索取对等方面来训练人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这是人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培养的正确方向。

围绕创造与享有、贡献与索取的对等而培养人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即培养人的公民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和公民社区权责践履能力。

第一,公民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培养。培养人作为公民的社会权责践履能力,其首要任务是训练人的民主权责能力,即要真正平等享有社会民主的权利,必须担当起构建、维护、保卫社会民主的责任。从社会角度讲,忠诚、友善、诚实、守法、勤奋劳动与行动自律等等品质与能力,都是建立在社会民主这块基石上的,没有真实的社会民主,根本不可能有真实的忠诚、友善、诚实、守法、勤奋劳动与行动自律等品质与能力的社会化普及。

培养人的民主权责践履能力,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公民的民主权利能力和民主责任能力,这包括训练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和维护完全平等的责任,公民享受生存自由的一切权利和担当维护他人生存自由的责任,公民享受公正的权利和公正维护公正的责任,公民接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和遵守法律的责任。唯有通过如上权责践履能力的训练,使每个公民都真正具备并真实地践履着如上基本权责能力时,依赖和暴政才会从社会生活中消失。

其次,应该全面培养人们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权责能力。按需分配,是从公民个体缔造社会、创建国家和个人凝聚社会、维护国家所必须做出的贡献,以及由此贡献而应该享受的权利。每个人一经诞生,他就为缔造社会、创建国家做出了一份平等的贡献,因而,它必须享有与此相对等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基本内容就是“生有所教,病有所治,老有所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付出了凝聚社会、维护国家的责任时,这个国家才强盛,社会才繁荣,他们就此而才可能享受到更广泛的和更高水平的公共福利之权利。

按劳分配,是相对每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而论的,即人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他必须以自身之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并以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多少来获得相对等的收益(即权利配享)。训练人按劳分配的权责能力,实质上是训练人们的劳动者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多劳动者多得食的权责践履能力。

其三,应全面训练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成为一个真实的纳税人,把自觉纳税作为公民的基本责任,并在此基础上享受一个纳税人所应该享受的所有社会福利的权利。

其四,全面培养公民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并享有对社会财富的平等支配权,包括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流向的知情权。

其五,应全面培养公民对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权力的监约权利,因为一切国家权力都是公民按照共同的意愿把自己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权力以契约的方式交托给政府及其他机构予以整合的产物,因而,他必须享有与所交托出去的参政权相对等的个人权利保障,以及对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权力的监约权的践履能力。

第二,公民社区权责践履能力培养。当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社会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由自然村落为元素的社会结构向以社区为元素的社会结构方向的演变。社区化的社群性生存方式,在当代社会已经日益完善。因而,公民权责践履能力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即公民的社会权责能力和公民的社区权责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不仅享有国家社会分配的权利并为此而担当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享有所在社区分配的权利并为此而担当相对等的社区责任。为此,培养公民的社区权责践履能力,则成为公民权责能力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训练公民的社区权责能力,其重心内容有三:首先,应训练公民的社区秩序、安全、和谐的权责能力,即每个社区成员,必须担当起维护社区秩序、安全、和谐的责任,才可享受到社区秩序、安全、和谐的生活权利;其次,应训练公民的社区公共卫生、生活健康的权责践履能力;其三,应培养公民的社区关爱、互助的权责践履能力。

三、自然权责践履能力培养

生:自然权责能力培养重心 人是一个世界性存在者,它的存在敞开、形成三个主要的维度,即家庭、社会、自然。人接受天地的共孕,而诞生于家庭并从家庭走出与走进;家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却存在于自然之中。人是大地的儿女,他始终如一地在自然中行走,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并且最终回归于自然。所以,人既是社会公民,也是自然公民。

人接受天地(人也是一种自然)的孕育而诞生于世,在自然世界中行走,他所接受的最多的恩惠,其实不是父母家庭和社会,而是自然。因为自然世界为人的诞生、存在和生存提供了土壤、空气、阳光、水和人的吃穿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质资源——因为一切人所需要和享用的工农业产品,其生产的最终原材料都来自于自然界。并且,从最终意义上讲,人的存在和生存所需要的心灵、情感、意志、精神以及想象、好奇、惊诧、美等等方面的一切东西,都来源于自然界。试想,没有自然界,会有无穷无尽的想象?没有自然界,会有无限发展的科学与不断更新的技术?没有自然界,会有心灵的腾飞和姿彩无限的美?自然给予了人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这是人享受的自然权利。人成为了事实上的自然权利的享有者,他就必然因为其对自然权利的享有而担当自然的责任。因为无论从宏观方面讲,还是从微观方面看,自然也是一个生命体,它也有需求,需要滋养,需要关心,需要呵护。这些需要最终演变成了生命与自然之间,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在这种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循环运动中,谁向自然索取更多,谁就对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循环担负更多的责任。这是权责对等原则,这一原则不是源于人类社会,而是源于自然世界,它是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的内在规定,由此也构成了人性的内在要求。所以,根据权责对等的生存法则,人类作为自然之一物种生命,他以世界性存在者的方式在源源不断地向自然吸纳各种资源,享有各种资源权利,他就必须为自然的生境化运行担当相对应的责任。今天的人类,因为其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向自然世界全方位索取,享受了高度的权利,因而他也必须担当起与其高度享受的权利相对应的责任。因而,对公民进行自然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构成了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作为家庭成员,其家庭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爱”而展开;人作为社会成员,其社会公民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利”而展开;人作为自然世界的成员,其自然公民权责践履能力的培养,应该围绕一个“生”字来展开。

生生不息:自然权责能力培养方向 生即是生成,生长,生生。它所指向的是地球生命的生生不息和自然环境生态的生生不息。培养人的自然权责践履能力,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而展开。

第一,培养恢复地球健壮生育力的责任践履能力。在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当代社会,伦理教育应该培养人为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地球重新恢复自身生生不息的生育能力而担责的践履能力。从宏观方面讲,伦理教育要担当起此一培养责任,首先需要引导人学会具备一种对地球的真诚感恩心,因为只有当更多的人对地球心怀真诚的感恩之心,才可能为自己的索取而担当起恢复地球健壮生育力的责任能力。其次,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来训练当代人的地球责任能力:一是训练人担当恢复森林功能的责任。森林是地球之肺,它对整个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具有五大功能:(1)物理功能,因为它事实上成为林业、饲料、燃料生产的基础;(2)对地球和生命的防护滋养功能,因为它防风固沙,保养土壤,滋养动植物和微生物; (3)生态净化功能,因为它能涵养水源,净化污染,清洁空气;(4)心理滋养功能或者说审美功能,因为它不断地创造着无与伦比的生态美,环境美,既提供了旅游功能,又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然美题材; (5)生境循环功能,因为它事实上成为土壤、空气、水三者生境循环的根本推动力量。所以,只有当森林这五大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尤其是森林的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地球才可能恢复其健壮的生育能力。二是训练人具备恢复草原生态功能的责任能力,因为草原除了其经济功能和生产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地球生态防护、地球生态净化、地球生境循环功能和美学功能。三是训练人养成自觉维护湿地,保护荒野的责任践履能力。湿地,就是过去所讲的沼泽,俗称烂泥地。在过去,人们对沼泽地所采取的办法往往是政府资助来抽干它们,让烂泥地变得有用,或成为耕地,或修建工厂、城市等。20世纪后期,欧美许多国家专门出台了法律来保护它们,禁止人们去改造它。因为,湿地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湿地就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湿地还具有稳定地球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必须的生存环境等功能。更重要的是,湿地是地球的净化器,它始终在默默地吸纳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污染物,净化自然生态环境,降低地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

地球自身的健壮生育力的实质体现,就是地球生物世界物种生命的生生不息。地球生物世界物种生命的生生不息,这是人类得以健康存在的根本前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向大地进军,向自然开战,向生物世界要财富、要资源、要能源,导致整个地球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这是当代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生成的根本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消解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即必须学会在享有地球资源权利的同时,担当与此对等的责任能力;让大地重获绿荫,使地球生命保持多样性,是其基本的自然责任。

培养人们重新学会让大地绿萌,使地球生命保持多样性的责任践履能力,需要引导人们解决两个前提性认知问题。一是地球上生命自身目的的确立问题。在地球上,每个生命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存在目的和存在价值,并且,在地球这个生命世界里,人类只是一个物种、一种存在、一种存在价值,他的存在价值不可能构成对其他生命存在价值的取代,人不能以人的目的去取代其他生命的目的,也不能取代其他生命,更不能任意地取消其他生命。二是人的存在与其他生命存在的相互依存问题。人与地球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在引导人们充分解决这两个前提性认知问题之后,要进一步引导人们清楚地认识大地绿萌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存在,是人类生命得以健康存在的现实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需要以整个地球生态充满绿萌为前提,遍地绿萌,为生物多样性存在和继续保持,提供了保障。因而,要使生物多样性保持成为现实,必须使大地绿萌。大地绿萌,不仅要求大地有植被,保持荒野和湿地,恢复广袤的草原,更重要的是要山岭葱郁、森林功能健全。因而,首先应培养人们的地球关爱责任;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学会对自然的节制,把对自然的节制变成一种生存的基本责任;然后将这种节制变成行动,治理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全面恢复森林的五大生境功能,这是使大地充满绿荫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前提。

第二,培养人们恢复自然环境生态生境化的责任践履能力。人类要继续存在和更好地生存,必须学会具备一种以人类自己的力量去恢复自然环境生态,使生境化的责任践履能力成为人人的生存能力。这种生境化的责任践履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人们恢复地球生态的责任能力。应该通过伦理教育,培养起人们自觉理性地治理地球生态的责任能力。地球生态主要由海洋、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湿地、荒野、耕地等构成。让地球生态回归其本性,就是让海洋、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湿地、荒野、耕地恢复它们自身的生境功能。

首先,应培养人们治理土壤的责任能力,因为土壤与阳光、空气、水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整个自然生态才能发挥其生境功能,所以治理土壤,是使地球生态重新恢复生境化的基石。土壤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但论其主要者有三:(1)土壤的土质治理;(2)土壤污染治理,重心是土壤中水污染治理,土壤中白色垃圾治理和其他垃圾治理;(3)土壤的生殖功能治理,如土地荒漠化、耕地闲置化等等,都属于土壤生殖功能下降或丧失的表现,土壤的生殖功能越强,土壤净化能力越强,反之其净化功能越弱。

其次,应培养人们治理草原的责任能力,其目的是恢复草原的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相当宽广,几乎占了国土面积的一半。但由于人为原因,我国草原却从整体上丧失了其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因为大部分的草原已经退化,草原面积急剧萎缩,一部分的草地被沙漠化或者荒漠化,并且大风增多、气候变干,灾害频发。因而,恢复草原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须从三个方面努力:(1)改造草原的整体环境生态,使之绿色化,具体讲,就是构建草原绿色屏障。(2)培植草原植物,使草原植物多样化,以此改变草原质量。(3)限制放牧,让草原休养生息。因为过量放牧和无度放牧,必然导致草原退化和沙漠化、荒漠化,致使草原自身承载能力下降。承载能力下降的直接结果,是草原丧失其自我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功能。因而,草原的治本之法,只能是限制放牧,进行草原放牧的限度立法。同时,制定草原生境法和禁止开采法,还草原一片蓝天,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和生命的生存空间。

其三,应培养人们治理森林的责任能力,恢复它对地球的生态防护、生态净化、生境循环等五大生境功能。从整体上讲,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使森林变成了荒漠,因为每年,地球上有1亿人潮涌向雨林,砍伐树木,破坏物种。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要认为大自然是在人类控制下存在的东西,要认识到人类是在大自然的土地上生活。我们应该在自然的海洋中建立人类的岛屿,而不是在人类的海洋中给自然留下一个岛屿。因为全球“热带森林的采伐率大约是每分钟100英亩,所以恢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树木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如果整个热带雨林被烧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增加50%,并使温室效应加倍。如果种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减少,因为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每个国家的森林吸收排放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我们就能够稳定大气的成分并限制温室效应。”①[美]希瑟·纽博尔德.生命的故事[M].甄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

我国的森林资源原本相当丰富,但今天却已经贫乏得几乎完全丧失了其净化大地的功能和生境循环的功能,其原因就是过度砍伐和破坏、侵占林地。据林业方面统计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3年期间,全国每年平均超采林木7 554.21万方,减少林地1 110万亩②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1999-2003年)[EB/OL].国家林业局政府网,http://www.forestry.gov.cn/.。客观地看,我国境内灾害频发不断,与森林几乎完全丧失生态防护功直接相关。同时,我国高碳、高污染特别严重的重要原因,也是森林几乎丧失了生态净化功能和生境循环能力。因而,全面展开伦理教育,培养人人恢复地球生境的权责能力,使地球恢复其生态防护、生态净化和生境循环功能,这是森林治理的主体性前提。

其四,应该培养人们治理江河的责任能力,因为江河是地球的血液循环系统,治理它就是促其血液循环畅通。我国主要江河,几乎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不仅如此,我国主要江河断流、截流现象严重,许多江河不仅丧失自我生境功能,而且频频产生次生灾害。长江就是典型的例子:2007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共同公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该报告内容长达272页,被誉为“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长江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姿态,“长江正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③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所提供的环境统计数据表明:长江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长之势,1998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113.9亿吨,2001年为138.3亿吨,2005年为184.2亿吨,短短7年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④长江7年排废增加70亿吨[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3/225410580264s.shtml.。河床干涸、河水泛滥、河水污染,给流域两岸人民和国家带来无穷灾难和隐患。

伦理教育必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江河,重建全面恢复江河生境的自然权责意识、权责能力,并达成社会化的根治共识,即中止在大小江河上修建水电站,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进行全面清理排队,然后下狠功夫关闭生态破坏大、规模小以及生态安全隐患大和威胁大的各级水电站;整治江海河道,使之水流畅通,恢复其自净化能力,并从纵深度上培养江河流域的绿色生态,使之水土保持,全面恢复国内江河生态体系生境化。

二是培养人们治理污染的责任能力。在今天,气候失律越来越严重,地球生命和人间灾难越来越频繁。人间境遇状况与气候失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恰恰揭示了“人与天调”对维持整个自然生态正常运行的根本性,同时也揭示出另一个规律:人一旦脱离或放弃了与天调的努力,气候失律就成为必然。一般认为,气候失律,是由厄尔尼诺或拉尼娜造成,但海洋学家在近年来却提供了新的论据,揭示了气候失律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直接关联。比如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2000年意大利出现气候反常,气象专家们认为,导致意大利气象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海洋水温上升。而意大利核能和替代能源研究开发全国委员会气象专家维琴佐·费拉拉指出,导致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破坏环境的活动。

气候失常就是气候丧失自身规律,向着无序方向运行。在今天,气候失律的根本表现,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来源于人类活动向大自然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氯氟烃、甲烷、低空臭氧、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大大超过了地球对它们的吸纳净化能力。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为它既具有吸热功能,更具有隔热功能,它一旦在大气中增多,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从而导致温室气体大量聚集,形成地球表面变热,土壤、水、空气三者运行失常,气候失律。所以从根本上讲,温室气候源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持续超量,从而导致整个地球高碳化,也使整个社会沦为高碳化。所以,在这种存在境况下,要重新恢复自然环境生态的生境化,则必须全面治理温室效应;而全面治理温室效应的切实可行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治理污染。要全面治理污染,必须通过伦理教育而全面培养人的治理污染的责任能力。

这一责任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进行社会整体动员,进行气候失律教育,进行温室效应教育,进行工业化污染教育,进行当代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教育,使人人获得生态觉悟,形成生境治理意识与生境责任诉求。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学会低碳生活,践行低碳排放,并通过自己的践行而努力构建低碳社会。具体的途径有三:(1)进行生存节制,有限度地运用地球资源。因为地球始终是一个有限度的星球,这种限度性决定了我们能够利用的地球资源也是有限度的;(2)减少污染,净化空气;(3)降低温室气体,使气候回复它自身的节律,使土壤、空气、水三者的循环重新恢复生境状态。其三,培养人们彻底治理污染的责任能力,还必须配以相关的社会措施。(1)对污染的治理,进行社会立法;(2)进行产业革命,有步骤地关闭高污染、高碳企业,开发低碳能源,开发绿色产业,开发绿色技术;(3)控制化学产业和化学产品的生产、投放和使用,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时间表,有步骤地减少、关闭化学企业,最后禁止任何形式的化学物质的研究和生产。(4)努力达成国际共识,限制和禁止核工业、核军备,减少军事污染;(5)综合运用法律、制度、政策、教育等社会工具,引导社会厉行节约、过简朴生活。只有这5个方面的社会措施的实施,培养人们彻底的治理污染的责任能力,才可真正卓有成效,并产生普遍的践履作为。

Exercise Power and Take Responsibilities: Performing Ability Training for an Ethical Life

TANG Daix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

ethical living;the practice of rights and liabilities;ability of family rights and liabilities;ability of civil rights and liabilities;ability of natural rights and liabilities

Individual person lives in various and open social communities.Therefore,his trai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exert power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three spheres of family,society,and nature, where he is properly instructed and guided in using his power and assuming his full responsibilities.

唐代兴,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理性哲学—伦理学。

B822.1

A

1009-9506(2014)03-0001-10

2014年1月10日

猜你喜欢
权责生境责任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健全体系 明确权责——江苏省加强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福建:制定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省级地方标准
我国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的权责匹配分析
论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运用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