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昆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经济·社会]
城郊农民社区、工业园区与农业产业三化联动建设问题研究
郭 昆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城市郊区;农民社区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建设
三化联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切入点在于以城郊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区为基础,实现三者统筹发展。为此,可以通过宅基地换房、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和扶持农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三化联动模式的最大效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子,如何实现三者联动发展是各级政府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玉溪市为例,对三者的联动建设及其发展做一个案例分析。2013年,玉溪市城镇化率达44.1%,位居云南省前列,步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将力争城镇化率接近50%,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加速,玉溪市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并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解决如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当前,实施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者联动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三者联动的切入点又在于将城郊农民社区、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区三者联动、统筹发展(以下简称“三化”联动)。
“三化”联动建设机理的关键在于城郊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集群。产业链以产业间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部门为主体,以其投入产出为纽带,它是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集价值链、供应链、销售链、研发链、需求链、风险链等为一体的链网状产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的发展影响着产业链整体的发展规模和方向。
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生产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而“对接机制”则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基于这样分析,玉溪市“三化”联动建设模式应建构在大量存在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交换的产业链基础上,通过市场前景比较好的、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劳动力为联系,产品为纽带,上下联结、延伸形成特有的产业链条。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为城郊社区的产业发展、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以及城郊乡村面貌的改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大量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工业与城市的扩张以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一般而言,城郊乡村社区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的减少与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最大益处在于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从而解决城郊乡村社区劳动力效率低、劳动力浪费等问题。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则可较好地解决农业边际收益较低的问题,在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后,农业在产业结构、产业化经营水平、科技及其他投入及保障性水平、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及科技贡献率等方面大幅提高,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必然会出现相当程度的改观。而在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的现代化等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农民无论是流向二、三产业,还是从事现代农业的经营,农民收入将增长,农村社区也会得到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就业人口不断增多。换句话说,城镇化和工业化,就是工业和服务业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和外延边界、走向农村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有农民变为市民、农业劳动者变为城镇产业劳动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郊农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郊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是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区是伴随着产业的形成和聚集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发展是城郊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同时社区的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等软件,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施“三化”联动建设对指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非农化、乡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施“三化”联动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是:(1)有效地保护农业,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实施“三化”联动建设要合理安排区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建设、分散投资、各自为战、层层设立开发区而又长期开而不发所造成的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富浪费的状况。(2)能够扩大就业。实施“三化”联动建设要根据区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对策,条件好的可以容纳较高层次的生产力,而条件差一点的可以容纳较低层次的生产力,尽可能地拓宽生产领域,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门路。(3)有效地提高规模效应。实施“三化”联动建设应将城郊社区融入区域经济的流通与分工过程中,从而弥补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产业化有效规模的不足,为新兴工业和农业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越的环境。
基于上述考虑,“三化”联动的建设体系应建立在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并以创造就业机会、丰富劳动的内容、联动效果、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基础。“三化”联动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用地效果、经济效益、技术和环境四类评价指标,其内容的权重分别为15%、35%、25%和25%。企业用地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土地投入成本和生产经营用地面积两项子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辖区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品产量六项子指标;技术评价指标可以由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失业率四项子指标构成;环境评价指标则由地面水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面积、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四项子指标组成。
“三化”联动建设的基本框架是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区为基础,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宗旨,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联动、和谐发展。城郊农民居住进社区,工业生产进园区,农业生产产业化的“三化”联动统筹发展的创新实践,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与组合,在这个重组过程中,要素的每一次流动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空间布局,区域内的物质和社会结构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三化”联动建设的重点是以“宅基地换房”为基础。“以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城郊农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无偿换取社区中的一套住宅,迁入社区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占补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一部分整理后进入土地市场拍卖换回为农民建设社区所需的各项费用,平衡补充社区建设资金;另一部分作为社区内经济社会建设的储备用地。“以宅基地换房”模式的实施可以把城市周边建设用地和城市土地储备结合起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面积,对城乡土地进行统筹供给,实现城郊产业聚集。
以“宅基地换房”模式使城郊农民进入社区居住,居住集中度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实现城市公共管理的集中化、集约化,实现小政府、大社会与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管理职能。同时,政府为村民养老金补充部分资金,将这些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并由此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充分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城郊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郊居住社区主要为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为此,需要建立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城市社区和行政区划。这里,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提供居住功能的居民聚居区,而是一种生活形态,包含着交流、创业、文化、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城郊农民通过宅基地换房进入社区,可为后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盘活资金和生活配套服务,成为工业园和农业园稳定的大后方。居住社区为农民提供交通通讯、教育、科研、试验、推广、普及和技术咨询以及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公益事业。
现阶段,玉溪市在“三化”联动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诸如农副产品加工和经营较为分散、相关产业缺乏支持、产业发展协调度不高、政府政策和公共服务意识亟待提高以及对外产业联系有待加强等。因此,要着力克服以上困难,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建设。
第一,推进玉溪城郊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实施“三化”联动建设的基础。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郊社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郊工业园区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城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工业产品,可为城郊工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机会,进而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城郊农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城郊农业产业化会增加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可以带动城郊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郊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繁荣。
因此,“三化”联动建设实现的关键是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培植适合玉溪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此,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二是要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四是要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良新品种示范推广面;五是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防洪防汛能力。
第二,把园区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三化”联动建设中,以产业聚集化和区域功能化为特征的园区经济是其主要的载体和发展的推动力。在发展园区经济的诸要素中,土地是最基本、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建设用地的急速扩张需求和现有耕地必须严格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园区开发要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提高园区建设用土地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宅基地换房”可以促进城郊农村存量土地流转,较好地解决园区建设用地紧缺和建设新农村问题。园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让城郊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失地不失业;农民通过宅基地和老屋置换新房,可以使其失地不失居。同时,工业园区的发展会带来银行、邮局、学校、医院、公交车站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城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城郊农村社区的建设奠定基础。在实施“宅基地换房”促进园区开发与社区建设中,还需要建立有效率的激励与约束集约用地的机制,从而使用地者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具有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粗放用地行为向集约用地行为转化。集约使用土地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宣传引导,而是增加必要的土地使用成本压力。因此,“三化”联动建设应提高园区进入门槛,增加投资强度,建造多层厂房,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关注园区内企业之间、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克服园区企业间“集而不群”的现象,提高企业间的技术关联度。
第三,关注城郊失地农民的发展权益,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农村宅基地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分配取得的一项重要财产,在城市郊区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宅基地换房”需要测算房屋的价格,只有当宅基地价格、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价格之和等同于置换得来的社区建筑物与土地权利价格总和时,交易才算公平。其间不但涉及农民建筑物重新构建价格与折旧的测算,而且还包含不同区位条件、土地权利状况(所有权和使用权)条件下的地价评估。若只是单纯的以房换房,不认真设计置换价格制度,势必出现因置换面积、超标面积购买价格的规定与农民预期存在出入的情况,使得失地农民的部分权益受到侵犯与损失。因此,应特别注意为城郊失地农民夯实“四金”(即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基础,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增收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保证城郊失地农民家庭有稳定持续的收入。
绝大多数城郊农民迁入社区新居后,由于长期从事农业劳作,对其他新的职业接触较少,即便是学习其他劳动技能,往往也比其他人群学的慢,就业相对困难。尤其是40~50岁的城郊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就业难度较大,一般被限定在苦、累、差、脏、险的行业。因此在实施“三化”联动的建设中,要实现失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具体办法:一是应面向城郊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推介、输送劳动力;二是安排由政府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三是从事相关农业劳动;四是在示范工业园区就业;五是鼓励和支持从事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六是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此,应在主要园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升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四,创新城郊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处理宅基地换房后的集体资产过程中,各地大多采用对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做法来处理集体财产。这涉及村集体资产如何进行评估、核实、股权设置种类及股值大小、股权的性质及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红与现行的福利分配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应适时的探索试验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交易,培育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宅基地市场,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组建投资建设公司,探索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城郊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引入多方战略投资主体,尝试多种渠道开展工业、农业和商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在农民、集体、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机制。
第五,把握好政府作用的尺度和适度,做好顶层设计。“三化”联动建设模式的推进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位于城市郊区、农民消费能力接近城市水平、土地集约化升值空间较大。因此,政府要依据这些条件做好“三化”联动建设模式的顶层设计,设计主要包括优先发展、产权分配、要素重组、优势发展、激励机制、投融资、宅基地换房、公共品供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要通过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来带动城郊农村城镇化进程,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政府通过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引导使城郊社区扩张,在工业园区实现自我积聚和持续成长的同时,促进人口的集中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基础实施需求的膨胀,进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与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进入产业聚集区内发展,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设施的投资,改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相关政府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人性化管理、农业一体化经营、工业园区化运作的推广思路,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挥“三化”联动模式的最大效用。
[1]程同顺,杜福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天津市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为例[J].社会科学,2011 (3).
[2]丁湘城,左停.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郊型农村社区发展[J].新疆农垦经济,2009(5).
[3]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 (7).
A Study of Geared Development of Peasant Community,Industrial Park,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GUO Kun
(School of Busines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suburb;relocating peasants into community;clustering industries into park;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geared 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and geared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three processes of relocating peasants into communities, clustering industries into industrial parks,and industrializ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 synchronized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reliant on suburban communities,pillared by industrial parks,and based in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e.Measures like trading house site for apartment,innovating countrysid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system,and focused assistance given to leading enterprises will efficiently facilitate such a geared development.
郭 昆,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和区域经济研究。
F127
A
1009-9506(2014)05-0056-05
201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