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中女主人公有悖誓言的原因探析

2014-03-11 17:57:25何申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婚姻观爱玛奈特

何申英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文学]

《爱玛》中女主人公有悖誓言的原因探析

何申英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爱玛;誓言;爱情;婚姻

《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从立誓不嫁,到最后完婚,过着幸福的生活。作品中不同人物及情节发展充分诠释了爱玛从立誓不嫁、到最后有悖誓言地完婚的诸多原因。

《爱玛》(Emma,1815)①《爱玛》出版时间国内说法不一,主要有1815年、1816年两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的英国著名学者Christopher Gillie著的A Preface to Austen(《奥斯丁导读》),其133页是这样说的:Emma was published in three volumes in December 1815 and dated 1816 by the publisher,John Murray.显示该书与读者见面于1815年12月,只是被出版商把出版时间印成1816年,因此本文使用前者。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的名作,该小说常被看作是可以和《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相媲美的艺术精品,甚至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奥斯汀最成功的小说,是作者的巅峰之作②W.A.Claik,Jane Austen.New York:Barnes&Noble,1965:125.。《爱玛》全书弥漫着戏剧气氛,欢快的基调远比《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和《傲慢与偏见》来得轻松③常耀信,索金梅,等.英国文学通史:第二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82.。小说以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Emma Woodhouse)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并不太完美、但很真实的女性形象。爱玛年轻、美丽、聪明且有钱,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高贵的公主,或贤淑的大家闺秀,有趋向完美主人公的基础。可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发展却不如人们所想,正如简·奥斯汀本人在创作《爱玛》时也自谦爱玛是个“只有自己才会深深喜欢的女主人公”④李维屏,宋建福,等.英国女性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14.。的确,爱玛在事情的处理上不按情理,常常招致一些尴尬、麻烦;她随心所欲,完全不顾他人感受,这表现出了她的自私、自恋、妒忌和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她“主观臆想地认为匡正世道是她的责任”⑤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155.。然而,这样的爱玛不仅是生动的,而且是更真实可信。她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及社会大众的爱情婚姻观。主人公的这一生动真实性还具体体现在她有悖誓言的婚事上。

对浪漫的爱情和迷人的异性,爱玛好像天生就有免疫力。这一点不仅如主人公自己所言,其他人物的言辞也给予了佐证。读者最先了解到爱玛立誓情节是在小说第一卷的第一章“我答应你,我不给自己做媒,爸爸;可是我确实不得不给别人做媒”⑥[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如果说以上言辞是在她父亲伍德豪斯先生(Mr.Woodhouse)和奈特利(Knightley)规劝她不要再为别人做媒时顺便提到的话,连奈特利也说“她老是说她永远不结婚”①[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4.。随着故事的推进,爱玛在与哈丽埃特(Harriet)交谈时,也坦言“我要是结婚,我准会后悔……,我认为我将来也不会爱上谁”②[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73.。英国学者Rob Abbott声称“爱玛保持单身的决心不为人所知”③[英]Rob Abbott.简·奥斯汀[M].周善宾,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9.。总之,小说第一卷多次出现爱玛誓不嫁人的誓言。

首先,爱玛女性意识的原因。爱玛决定终身不嫁是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不公待遇的反抗表现。在当时的社会,普通女性往往把高攀的婚姻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从而跻身于社会名流,实现其人生的体面和不逊色。这是简·奥斯汀不愿接受的,也是爱玛不屑一顾的。爱玛说:“有钱单身女人,确是受到尊敬的,可以和任何人一样……受人欢迎!”④[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74.可见爱玛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被社会认可,而不是通过成为某人的妻子而被认同。因此,作者通过爱玛这一形象倾诉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这可以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爱玛,也是爱玛宣称自己不婚的原因之一。

其次,爱玛誓言的心理原因。爱玛宣布自己已打定主意不结婚,立下这样的誓言,可以看出爱玛心性的不成熟。第一,她觉得自己年轻、漂亮、聪明、有钱,她有作为女性傲人的资本,这些优势让她有优越感,使她目空一切、随心所欲,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缺乏理性的认知和判断。第二,母亲早逝,父亲对爱玛的宠爱使她在家庭中有较高的地位,她对这种生活有满足感。加之在家中的优越条件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种目空无人的优越感,例如爱玛的家庭教师泰勒(Taylor),更像是爱玛的生活保姆,过多地照着她的生活,而对于爱玛性格的缺陷缺少正确的心理引导,甚至对于爱玛一些不成熟、错误的思想不但不批评,不尽一个教师的职责,还会盲目地支持她,放任她。因此,爱玛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在心理上缺少正确的、理性的认识,才会立下不结婚的誓言。

再次,父亲婚姻观的影响。对爱玛爱情观、婚姻观影响最深的就是她父亲伍德豪斯先生。一方面,父亲是母亲去世后爱玛最亲近的人,父亲对爱玛的关心的确是无微不至,但在尽量满足女儿的需求时,其关爱中却缺少感情投入,父女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障碍,甚至连开玩笑都话不投机,这样,父亲没有对爱玛的爱情婚姻观适时引导。另一方面,父亲对婚姻的态度也对爱玛影响很大,他对婚姻的态度很悲观。他总是称已结婚的大女儿为“my poor Isabella”⑤[英]Austen,Jane,Emma[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41.(“我可怜的伊莎贝拉”⑥[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7.),连刚结婚的家庭教师,也马上被他称为“Poor Miss Taylor”⑦[英]Austen,Jane,Emma[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39.(“可怜的泰勒小姐”⑧[英]奥斯汀.爱玛[M].祝庆英,祝文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5.)。结了婚的女人在父亲的眼里都是“可怜的”,她们在婚姻中得到的宠爱远远不及她们在娘家或其他地方得到的宠爱多,甚至婚姻会给她们造成不幸,父亲这样的婚姻观无时不在影响着爱玛。而且,小说中父亲这一“丈夫形象”在爱玛心中留下的是感情不能依靠、交流难以沟通的男人形象,导致爱玛在潜意识里对婚姻有了一种抗拒。

爱玛有悖誓言是无奈之举爱玛立誓一方面是爱玛女性主义的觉醒,使她觉得自己不靠男人也能活得体面、活得出色。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她感情的不成熟,性格的一些缺陷。当她的感情逐渐地丰富、成熟,这个誓言势必给她造成困扰。当这个美梦破碎,她认为诸多不合适的婚姻真实地发生在她周围,她的思想动摇了;而在现实的一再打击下她终于认清事实。作品的第三卷着力描绘了爱玛不愿再错过自己的幸福,并且认为男子的爱慕、奉承就是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陶醉在这种良好的自我感受之中,女人再怎么努力,始终都离不开婚姻的光环。女人的成功就是得到人品和地位出众的男人的爱,并能成功地嫁给他,所以,她变得渴望婚姻,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就像她说的丈夫比自己更有钱、更出色,她愿意通过这样的婚姻来证明自己的出色和价值,这也是爱玛有悖誓言的无奈之举。

爱玛的成长与有悖誓言的关系 爱玛虽自幼失去母亲,但十二岁就成为家里的女主人,受到人们仰慕。而且爱玛本人既年轻,又漂亮富有,优越感使她有了随心所欲的资本。同时,受各方面影响,她对婚姻的观点看似很绝决,其实却很模糊。就像一个人看到一杯鲜艳、新鲜的果汁想要喝,又不知道是谁放的、会不会有毒等。在对婚姻的困扰中,埃尔顿(Elton)对于爱玛的追求使她的自恋情绪高涨。一方面,她很惬意地感受有人围绕、不再孤单的幸福,同时也产生了成就感和优越感,觉得自己这样的女子被有身份的男士爱慕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她又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埃尔顿,同时不婚的观念导致爱玛并没有认真的考虑埃尔顿的追求,而是将他介绍给同样年轻、漂亮、聪明、但没有财产的私生女哈丽埃特。最终,埃尔顿娶了富有的商人霍金斯(Hawkins)。这次失败的牵线使爱玛获得了一次成长的历练,而且爱玛的成长大多是她在失败的“做媒”中获得的。爱玛此外的成长就是从奈特利先生处获得的。小说中奈特利是一个睿智而理智的人,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能给爱玛一些正确的建议。比如说在爱玛为哈丽埃特做媒时,奈特利先生就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不赞同;在爱玛做媒失败倍受打击之后,他又能像个父亲那样关心她;在爱玛犯错时,他能提出批评并给她正确的建议。在爱玛心中,奈特利先生逐渐地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以至于当奈特利好似与哈丽埃特有了感情时,爱玛会觉得心疼、心慌,会有失落感。当爱玛发现自己爱的是奈特利,奈特利才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时,她选择了背弃誓言,与他结婚。此时,爱玛已由一个任性、自负、随心所欲的幼稚女孩成长成一个成熟的、能较为理智的判断感情的人。她从不完美到完美的历程实际上“是女主人公痛苦地认识自身并逐渐地抛开幻想的过程”①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52.。这种成长是爱玛有悖誓言的基础,在成长和成熟之后,当初的誓言才会显得那么的不理智,那么的不符合自己的需要。

爱玛的婚姻体验与有悖誓言的关系 爱玛的婚姻体验主要是通过别人的婚姻实现的。对于立誓自己不嫁的爱玛,却热衷于给他人做媒,足见她对婚姻既渴望又不自信。首先,是她的闺蜜哈丽埃特对她的影响。和她一样年轻、漂亮、聪明的哈丽埃特,在她看来,喜欢自己的埃尔顿也应该会喜欢哈丽埃特,但是埃尔顿却认为婚姻应当对自己有所帮助。所以,埃尔顿却看不起没有财产且是私生女的哈丽埃特。他在发现追求爱玛有点困难之后,选择了追求富商之女霍金斯小姐。在爱玛看来,霍金斯小姐虚荣、做作,她嫁给埃尔顿完全是处于对埃尔顿太太这个位子的窥欲,牧师埃尔顿太太的身份可以掩饰其出身的不足(非贵族出身,只是平凡的商户之女的身份),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自己跻身于社会名流。埃尔顿和霍金斯的这种功利婚姻结合,给爱玛不小的打击,使她内心对真爱、婚姻的看法再一次遭受打击。一方面,她失去了埃尔顿的奉承、讨好,那种被男子喜欢的满足感的失去使她觉得惆怅。另一方面,婚姻的互利状态使她失望,埃尔顿对自己的喜欢和追求带有太明显的目的性,那么在婚姻中真情又有多少,难道婚姻最好的结局就像现在一样,是找个男人确保自己的衣食无忧和社会地位?这种婚姻让爱玛失望,但至此她对婚姻的反感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的了。其次,佛兰克·丘吉尔(Frank Churchill)却让她感受到不一样的婚姻。佛兰克年轻、富有,是众多女孩子心仪的对象,爱玛自然地以为佛兰克会喜欢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与高傲,她也将佛兰克介绍给了哈丽埃特,而佛兰克早已与简·费尔法克斯(Jane Fairfax)私定终身。在爱玛看来,简贫穷、没有财产,不应该是年轻、富有的佛兰克结婚的对象。而在佛兰克心中,简年轻、美貌、智慧、高雅,他看重的是简内在的美,而不是她的财产与地位。他们的婚姻和埃尔顿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使爱玛更加迷茫,婚姻到底是什么?金钱、地位还是爱情?另一方面,爱玛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妒忌心理,她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强,而那些女孩子都有了婚姻的归宿,于是,她不婚的誓言此时开始动摇。当怀疑一直默默关心她、爱护她的奈特利先生对哈丽埃特有好感时,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失落感,决定背弃誓言走进婚礼的礼堂。

爱玛有悖誓言是人性从不完美向完美的过程 虽然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爱玛年轻、漂亮、聪明、富有,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她就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似乎就是男子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结婚的对象,但“不知道她以后会怎么样”。这句话是奈特利先生对爱玛的评价,他敏锐地看到爱玛光鲜亮丽背后的性格缺陷,狂傲、自恋、善妒、不自信等。就像奈特利先生说的那样,在爱玛的爱情中,“有一种焦虑,有一种好奇”。爱玛不完美与完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好像一个成色绝佳的青花瓷,仔细辨认后发现有瑕疵。但正是因为有瑕疵才使人觉得可以接近、可以追求。因此,爱玛表里不一的不完美并不影响读者对她的喜爱,反而使女主人公耀眼的形象平凡化、真实化,使人觉得这样一个女孩子就这样真实地存在,爱玛有悖誓言的完婚正是人性从不完美走向完美的成长过程。爱玛受父亲的婚姻观和当时功利婚姻的影响以及拥有天资和较好的经济条件,对婚姻有些排斥,有些不解,还傲视一切,立下不婚的誓言,这正是她不成熟的真实体现。在自认为极具价值的做媒过程中经历了尴尬、嘲讽,看似应该喜欢自己的追求者,一个个最终却选择了财产或真爱。身边无数恋人终成眷属无不感染着爱玛,小说中几位看似与爱玛没有多少瓜葛的小配角,或卑微、或势利、或贫苦的女人不仅能准确地投射出爱玛内心鲜为人知的一面或多面,而且有意无意间为爱玛上了意味深长的人生一课,她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婚姻观产生了疑惑。当经济、社会地位、姿色、能力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哈丽埃特有可能获得奈特利的好感而成婚,可能失去对自己一直呵护有加的奈特利时,才猛然醒悟自己是爱奈特利的,理智告诉自己,嫁给爱自己并自己也爱的奈特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是爱玛成熟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完美的人性表现。

总之,诸多的原因使得爱玛有悖不婚誓言,作品深层次地表现了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觉醒女性对于实现自我的渴望,也表现了当时她们对社会阶层、爱情观及女性社会地位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爱玛却不得不妥协于社会,温顺地成为人们所希望的贤妻良母,进而接受当时社会给女人安排好的地位。简·奥斯汀的《爱玛》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婚姻观及价值观,并通过爱玛这一可爱的人物形象阐述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和观点,表现了当时社会观和婚姻观对女性的不公及女性的无奈。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Emma Changes her Promise Not to Marry

HE Shen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Emma;promise;love;marriage

Emma promises not to mar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Emma.But eventually she breaks her original promise and gets married,living a happy life.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plot development reveals the various reasons behind.

何申英,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I106.4

A

1009-9506(2014)05-0039-04

2014年3月10日

猜你喜欢
婚姻观爱玛奈特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爱玛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大众文艺(2019年24期)2019-07-13 13:59:32
保险起见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31:42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12:04:58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世纪桥(2015年4期)2015-05-12 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