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兴汉
甘肃省武威市中心血站,武威,73300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基层中心血站(以下简称“血站”)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成效显著,但是血液供应紧张状况在一些地方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血液缺口明显、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对血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通过血站医学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加强血站人文修养,丰富血站医学人文内涵,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研究如下。
医学人文学作为当代医学的组成部分,作用日益凸显,它倡导宣扬和维护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重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1]。血站作为以采供血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即需要医学支撑,也需要庞大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即需要社会的无私奉献,也需要血站人文关怀。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室工作的每个环节,重在管理和执行,形成制度,通过人性化管理推动基层血站建设,解决采供血日益紧张的问题,把血液质量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前,血液供应紧张主要有4方面原因。①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②无偿献血基础薄弱。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0.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也有差距[2]。③仅靠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系统开展宣传效果不显著。④血液需求的区域分布和流向不均衡。大量患者流向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无偿献血的动员和招募工作难度大。无偿献血的动员、宣传、志愿者招募都急切需要血站医学人文修养建设。从2003年起通过观察自身血站医学人文修养建设并与甘肃省10多个地州市血站管理工作者交流,总结出血站现存的医学人文修养方面的问题如下。
无偿献血人群逐年增加,相关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规范,对血站工作人员的要求更为细致,血站管理成本不断增加。要管理好血站以往单一的行政命令效果不佳。
血站文化实践误区表现如下:①把社会上很多文体活动等同于血站文化建设;②血站文化建设只需增加活动量,内涵建设及长期积累并不重要。
医学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医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其它相关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知晓甚少[3]。血站是现代医学的延伸,目前只重视技术,人性化服务相对薄弱。
医务人员工作中对献血者、用血者情感冷漠,无法设身处地考虑献血者的感受。同事之间关系紧张,交往对象有选择性,因学历、年龄的差异而不愿与别的群体交流。医务人员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易怒,对献血者不够耐心,工作态度消极。
血站管理应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是血站生存发展的关键,把人置于血站经营管理的中心是现代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不断改进对人的管理,变行为控制模式为自觉管理模式。变训导、训服模式为柔性和谐式管理模式,不断强化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关爱与奉献,营造良好的血站人文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把工作方针定为行政后勤保障采供血一线采供血一线服务献血者、用血者的理念。
在血站内部管理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公正客观的考核,工作数量、服务质量及专业技术能力,建立关键控制点的考核指标,通过动态调整科室时间,避免闲忙不均,在岗人员统一资质审核、集中培训、全面考核,颁发岗位证书[4];调整绩效工资方案,完善绩效考核与绩效分配向一线倾斜,充分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积极性,在保证同工同酬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通过科学管理使一线科室人员得到充分发挥,为献血者、用血者提供更贴心和更安全的服务。
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目前医学发展的目的和趋向,改善技术主义消弥医学人文的分裂现象,还原医学本来面目,更需运用人文医学。吴阶平认为医学科学技术,也离不开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所以提高血站人员人文修养是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人文比技术更重要,单位没有主导思想和方向不行,这种主导思想和方向体现在干部职工的统一价值观和服务理念上,思想僵化的血站没有生机,观念陈旧、效率低下血站就难以进步,优良的人文环境胜过大批专家和设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则形成了职工的自觉行为和优良习惯,可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超越力量。
作为窗口服务单位血站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存在职业倦怠,产生激性情绪会影响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因此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和自我精神放松训练,能降低应激状况所出现的焦虑,有助于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自我成就感和工作自豪感[5]。运用医学人文修养在工作中传递人性温暖,丰富为献血者及用血者服务职责内涵。将人性化服务始终贯穿于采供血每个环节中,构建相互依赖、理解和支持的新型血站服务模式。把献血者及用血者需求和利益置于核心位置,用血救人,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为重要。所以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为了生命、一分希望百倍努力应该成为血站每位医务人员共同的意愿。
献血者和用血者这个庞大的群体汇集着社会的多个层面,血站医务人员生活环境、人际交流、心理状态、知识储备、文化水平、医疗技术、生活经验都将影响到服务效果。优质服务重点是与献血者、用血者用心沟通,建立与献血者相互信任感,动员更多的人成为无偿献血者[6-7]。献血者的建议与意见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找茬儿,应视为改善献血服务的良机,修正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提高工作行为规范。以武威市中心血站为例,将社会沟通纳入血站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将十月定为血站社会开放月,引导城乡居民走进血站了解无偿献血的运行模式;每季度向用血单位通报血液供需情况、血液质量;给每位献血者打回访电话,了解献血后身体状况,献血服务是否满意,将检验情况合格与否进行告知。通过沟通让血站工作人员掌握献血者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医疗行为、生活环境、人际交流方面的信息,让社会各界理性地认识血站的医疗活动,在双方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减少了医疗纠纷。通过有效地社会沟通为血站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在武威市中心血站的全力保障下,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成分血达到99.87%。
医务人员训练有素的语言和行为能力,要和从事的职业、工作场所承担的工作性质相吻合,要避免语言生硬,能把紧张气氛变轻松。
医务人员要爱美、懂美,同时还要渗透在血站的环境中,使献血环境宁静、舒适。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使布局简洁合理,操作台面整洁有序,宣传标识通俗易懂,这种细节体现的是血站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运用医学人文学知识建立与完善血站文化在血站管理中具有较大的作用[8],是现代管理中的新方法,也能有效促进血站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通过以下5个方面。
全体职工共同参与,从自我做起加强自律不断反醒提升品质的共同硕果。通过系统思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凝聚核心价值观培养职业精神,是血站不断发展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具有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对血站文化发展规律把握自觉性,这种文化自觉不仅要有独特的个人专业技能,更要有和谐密切的团队协作。
血站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主动性,这种担当是一个单位、一个科室,一名员工的职业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又是其技术上、政治上的成熟,服务上优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血站文化是自然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领导的工作作风(务实、公正、公平)对血站的文化形成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血站领导做到了这些职工才能认同,增加单位的凝聚力。
血站文化是血站发展的战略资源,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它已成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血站发展战略轴心位置。技术、服务、质量、安全、效益、效率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而显现出来的。
人文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具有渗透性,它即决定着血站发展目标,也决定着技术、服务、人力自身提升与发展,影响着职工、献血者、用血者,血站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方式[9]。汇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多元一体的文化,这才是血站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自觉与自信的生动体现,这才是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10]。
伴随临床医疗规模扩大用血量增大,血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需要积极探索更加符合血站建设规律的发展机制,引导职工树立科学服务意识,坚持救死扶伤服务健康的宗旨,通过医学人文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使职工思想、观念、行为、追求与血站发展目标一致,自愿的投身到血站各项工作中,去学习、研究、创新和发展血站,从而有效地促进无偿献血工作。
[1]闫广庆,任家顺,陈洪,等.现代医院管理极需加强人文关怀[J]. 医院管理论坛,2011,28(3):10-12.
[2]我国人口献血主仅有0.87%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N]. 健康报,2011-11-18.
[3]杨英意.试论医学人文管理[J].中国医院,2005,9(4):51-52.
[4]王建敏,苏健,章建英.采供血机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方法初探[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4):323-324.
[5]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19(7):49-52.
[6]黄长莲.借鉴让渡价值理论谈防范献血者流失[J].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64-65.
[7]马秋菊. 全血捐献者献血反应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1,26(15):58-60.
[8]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2-39.
[9]张丽,马哈尔·阿不拉. 血液配送的流程改进与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2(8):42-45.
[10]傅义强. 医学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J]. 医学与社会,2008,2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