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意义与对策

2014-03-11 10:57唐碧华,姚远,朱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对策

唐碧华,姚远,朱渊

摘要:安全始终是一个既敏感又沉重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大学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能使管理工作者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为大学教育营造平安环境。本文从论述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影响其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管理;教育价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09-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意识流的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建设成果的同时,人身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大学校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营造平安校园环境,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抓好大学生安全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发展是硬道理,安全稳定也是硬任务。大学校园发生安全问题,轻则酿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在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字:2006年,全国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共21.85亿元;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1]。因此,对大学生安全管理进行研究,找出管理对策,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安全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协调各种力量,预防各类事故危害、案件的发生和避免人员非正常伤亡的活动[2]。大学生安全管理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基础,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1.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是实现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者和促进者,是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不仅会使大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得到根本保证,也会使其更有心思、精力投入学习中,为回报国家、服务人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执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2.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是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伸入校园。高校已由过去封闭型办学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放型办学格局。学校管辖物理范围扩大化和学校管理事务扩大化,客观上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让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和治安形势有真实的认识和理解,能使大学生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对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是对大学生家庭高度负责的需要。从经济方面来看,一个普通学生从出生到上大学,按照基本标准计算,学习、生活所需费用在20万元左右,另外可能还有择校、兴趣培训、参加社会实践等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亲情方面看,俗话说“儿女是父母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大学生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每年、每月、每天甚至每时每刻,父母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情和爱。如果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给其家庭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4.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是实现大学教育价值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器,是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原主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过:“学校的安全工作始终要放在首位,人身安全都不保,还谈什么教育[3]。”学校安全管理做得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理论、学技能,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可以让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搞教育、搞科研,必然有力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可以让学校领导有更多的精力抓谋划、抓决策,学校教育必然得到有力推动,高校的发展必然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

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必须全面深入地判断社会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自身潜在的安全隐患等,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社会影响因素较多。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交流领域不断扩展,危及其安全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公共交通、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都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车祸致死的人近130万,也就是说每天约有3500人葬身车轮,有3500个家庭残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发表声明指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对发展和公共健康构成重点挑战。交通事故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死因之一。如2011年天津市滨保高速公路“10·7”特大交通事故导致35人死亡、20人受伤,死伤者大多数都是河北唐山学院的大学生。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迷失。特别是网络暴力文化对社会生活进行侵袭,形成文化领域的一股“黑色沙尘暴”[4],严重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人身安全。

2.大学教育目标偏差。从大学管理体制来看,虽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实用管用的制度规定,但执行方面存在刚度不够、力度不大、高度不显、效度不好等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重文凭轻水平、重专业轻思想、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安全常识、社会公德、人品修养等与受教育水平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安全管理。

3.学生成长环境多元。学生成长环境包括教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在不同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判断处置本领等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实践证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民主开放型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知书达理,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自幼生活在过分溺爱型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形成自私偏狭的性情;而暴力管制型家庭,容易使子女敏感多疑、消极自卑,一旦遇到挫折,他们更容易诉诸极端方式,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三、做好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妥,事倍功半。“墨菲定律”[5]认为,只要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或早或迟总会发生。“海恩法则”[6]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事故隐患。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突出抓重点、抓基础、抓工作到位、抓制度落实。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扎实开展思想教育。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处置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标准、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强化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必要手段。“德才兼备是精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无才是废品。”高校教育要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在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教育。教育内容上,要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打牢大学生服从大局、服务人民的思想根基,自觉抵制不正确思想和不良风气的腐蚀,保证政治安全;要突出国家基本法律、社会道德标准,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慎言慎行,遵纪守法,奉行公德;要突出防范交通事故、食品中毒、自然灾害、沉迷网络等问题,强化大学生自我保护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提高应对意外、规避风险的能力;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2.大力建设安全文化。要把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防范能力、行为准则,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一是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在网上开设“安全大讲坛”,组织大学生就安全问题论成因、论危害、论应对,实现“人人心中有安全”的局面。二是要完善各种安全设施。完善技防手段,把天网系统接入校园,在主要路段、重点部位和不易、不便检查地段安装摄像头,做到监控无盲点。完善物防设施,在校内道路安装车辆减速带,视情为教室、寝室加装防护门窗,危险地段修建隔离围墙,避免大学生受到意外伤害。三是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发挥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体育比赛、读书演讲、文艺晚会等活动,防止大学生课余时间无聊生事、无事找事、无意滋事、激情犯事。

3.实施精益管理[7]。从加强和改进各项安全管理入手,持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安全管理目标。一是实施信息管理。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各种数据信息能帮助学校的决策层看得见、管理层管得住、执行层办得快。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完善个人信息系统,形成一定周期的信息数据库,实现校区信息、管理、服务协同工作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管理支撑体系。二是优化管理流程。按照“定人员、定职责、定岗位”的要求以及“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则,对管理流程进行要素分析,通过强化、集成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设备等资源。三是推行安全检查“区域图”管理。划分重点检查和普通检查区域,设定各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针对性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校园安全状况。特别是对重点区域按照精细流程控制,实现全方位、无缝隙安全隐患排查管理。

4.积极盘活管理载体。大学生假期、周末空余时间多,活动范围宽,必须广泛发动各种力量,积极用好各类管理资源,共同对大学生加强安全管理。一是要盘活资源全面管理。在寒、暑假或节假日期间,对大学生的去向进行全面准确统计,制作发放《跟踪管理责任卡》,协调所在地派出所、村社(居委会)对大学生是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情况进行鉴定,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要定期与周边街道办、派出所举行座谈,设立群众安全管理信息员,及时察觉并排除大学生在校外期间活动的危险苗头。二是要发动家庭主动管理。建立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机制,每年发放告家长书,使家长明确安全管理的要求、家长亲友的职责、学生的行为准则,调动家长参与管理、主动管理、严格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安全管理得到延伸,最大限度地消除管理空档。三是大力提倡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护的意识,真正实现大学生安全管理从“别管我”向“请管我”、由“人管我”向“我管我”、由“管人人”向“人人管”的转变。

5.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安全工作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大学生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明确责任,严格监管,注重运作,坚持反复抓经常抓,才能见成效。一是要建立责任网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划定责任区。根据大学生居住地点、入学地域、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情况划分小组,指定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把每名学生纳入管理视线,群策群力抓好校园安全管理。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学校组织重大活动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消除或者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防止工作中出现“错、忘、漏”。注重在查治安全隐患上下功夫,在加强检查监督上下功夫,做到见微知著、“未亡羊先补牢”,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要严格实行奖惩。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责任心强、防范重大安全问题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资和精神奖励,并视情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就职推荐等方面给予照顾,激发主动作为抓安全的动力;对因不愿管、不服管或疏忽大意引发安全问题的管理者,必须从重从严惩处,起到教育一片的作用,不断筑牢各级安全思想和行为防线。四是要落实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等[8],推动各级组织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总之,大学生安全问题是高校和全社会都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实问题。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准确把握形势任务,积极探索特点规律,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未雨先绸缪,努力做到万全无一失。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任重而道远。各级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重视并担负起维护学校安全的责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莉.浅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J].吉林教育,2007,(10).

[2]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3]倪景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4]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裴继春,赵卿,王惠云.墨菲定律的客观性探讨及对安全管理的启示[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10).

[6]章成斌.“海恩法则”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

[7]郭祖平.院校实施精益管理的探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

[8]陆宏彬.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