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林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既深奥又意义重大,导致生物学的教学是难上加难。那么,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课前精心备课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教学大纲,力争整体把握教材,突出教学重点,尤其要提高课前备课的有效性。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教师课前要用充足的时间精心备课,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来,如收集重要的图片、影像等,最好在寒假或暑假就把新学期要上的课程保质保量地备完。教师在备课时要勤学慎思、刻苦钻研,对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训练点等一一弄透,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同时,教师要对教学目的、思路、策略等详加思考,明白学习、传授、研究生物学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类幸福的生活,是以人为本的,这样才能备好课。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师上课时必须注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物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奥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微观领域是基础,它通常看不见、摸不着、寻不到,所以很难理解,必须要借助显微镜和较高的显微技术才能看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多打比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教师可运用比喻、提问等方法,点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补充一些生物学新的发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的语音纯正、语言规范等方面也不可忽视。
(1)形象的比喻。
生物学中经常有一些较抽象的内容、难理解的概念,如细胞的亚微结构、超微结构等,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比喻,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如将细胞比喻成“工厂”,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比喻成“能量转化与制造车间”,线粒体比喻成“动力供应车间”,内质网、核糖体比喻成“蛋白质、脂质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比喻成“蛋白质分类与运输车间”,溶酶体比喻成“消化、消毒车间”等。比喻将难以感知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2)巧妙的设问。
通过设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课堂上,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如:人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来源于一个单一的细胞吗?人是怎么生长的?人为什么能长大?人为什么会衰老?人为什么会离开这个世界?人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人体有哪些组织?细胞增殖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总结,加上教师的点拨和纠正获得知识,从而实现从模糊的感觉到具体的表象再到抽象的概括的认识飞跃。
(3)知识的补充。
对于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接受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补充一些新的、必要的生物科技知识。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这样讲解:“只要谈到生物,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一个概念——细胞。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没有一项不与细胞有关。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都是源于研究细胞及分子方面的贡献。如一个成年人大约含有1014个细胞,刚出生的婴儿大约含有1012个细胞;一个成人的大脑大约含有1012个细胞,1g哺乳动物的肝或肾组织大约有2.5-3亿个细胞;人体内大约有600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生殖细胞、干细胞、视锥细胞、神经细胞、血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生殖细胞又分为卵细胞和精子细胞,但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与分化而来的。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又如,在学习“细胞的重要性”时,教师可引用1925年美国生物学大师Wilson的一句话“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然后进行介绍:“生命是细胞及其产物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缩影,一切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从细胞病变开始的。细胞癌变是由于细胞增殖、分化或凋亡与衰老失控所致,是细胞不分化与去分化的结果。”教学中补充这些内容,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与学,学是主要的,学是教的目的,但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因此,培养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常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是生物大分子,那它们是怎么合成的?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有多少种?进入人体内又是怎样被分解的?个体、细胞、分子、原子是怎样的关系?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何异同?细胞膜有何功能?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探索科学的奥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