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史咏钢
借鉴和应用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方法来改进中学学困生的预警和干预机制,突破现阶段以大多数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模式,以期引导学科教师和心理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具有实践
创新意义。
中学阶段是科学文化知识与心理素质提升的中堅阶段,提高中学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是其学习过程较其他同学更困难,成绩也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不能按时达到预期学习要求的这部分学生。
学困生一般在学业上和心理上与普通学生的差别体现在,他们缺乏学习目的和学习的自觉性、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甚至消极应付作业;他们有过度焦虑、自卑感中、意志力薄弱的特点。传统的教学中,这部分学生一般作为“问题学生”处理,转化效果不明显。然而基于数据解决法,对不同层次的学困生转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改善效果。
一、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支持模型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心理学家可以说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补救服务”上。然而,我们只是在补救性的服务上花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问题的数目逐渐增加,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如果没有早期的干预服务,学习和行为问题方面就会发出警报;相反因为有应激性服务、预防和早期的干预,学生的恢复还是很有希望的(Biglan等,2003;Simmons 和Kameenui,1998)。
国外一些学校心理学者指出采用公益健康的模式解决实际工作中预防与干预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支持学业和行为问题的三角模型
图中的三角包含了学校背景中所有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障碍(三角底端的部分),还有一些学生有出现障碍的可能性(中间部分),更小比例的学生有明显的障碍(顶端部分)。此模式集中于从以下三个水平来实施预防服务:
当前没有出现学习和/或社会行为障碍的学生(初级预防);可能出现学习和/或社会行为障碍的学生(二级预防);已经出现学习和/或社会行为障碍的学生(三级预防);
如果将整个教育过程看做是一种改变学生自然发展,如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干预”。那么不难看出预防和干预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部分。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我们为教育服务的能力,并且有利于我们营造能产生积极效果的学校环境,减少可能引发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威胁因素。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过程,综合了测评(筛选)、评价的方法。用一个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预防与干预中学生群体里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数据解决法不同层级的学困生解决方案
定义学困生问题。初筛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问卷进行调查,如可参考使用以下工具:ABAS-Ⅱ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文儿童版(6-18岁)、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功能性行为评估测验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FBA)、SCL-90、BASC-2儿童行为评估系统(2--25岁)、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SAQ)等。
根据选择的量表的分数或等级划分进行筛选,结合对班主任、家长的的访谈,按其个人评定,根据三级层次划分学生,筛选出在情绪社会行为方面需要帮助的学困生,并厘清学困生存在的情绪行为问题。
制定计划。在筛选数据后,按干预的反馈机制(基于RTI理论)设计三层干预模型。如下图3所示。
图3 基于RTI理论的干预模型
3、实施计划
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初级预防和/或二级预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现行课程为每二周一次,可以根据平常与班主任访谈了解、与同学之间交流抑或根据自身的观察,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尽量内容有连续性、连贯性。
小组预防与干预方案(二级预防)。小组预防与干预方案是针对筛查结果中,可能出现社会行为障碍的学生。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学校心理学家采取小组预防与干预方案利用小群体、针对性强的特点,转化学困生。例如培养学困生如何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解, 可进行小组自信干预训练。在团体的情景中, 成员的不自信行为可以被观察和指正, 并通过模仿、学习、练习获得自信的行为。 自信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以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此外,一般学困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较弱,易产生惰性心理,积极主动性不强。在小组训练中,相互的督促与鼓励可促进其按时完成事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个体咨询(三级干预)。针对已经出现社会行为障碍的学生,学校心理学家应该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并且跟踪记录,随时与班主任及家长保持信息的畅通。如果学困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不在学校心理心理学家能力与责任范围内的,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建议其将孩子转介给相关的专业机构。并且提出转介的理由、事项,配合家长与相关专业机构完成转介内容并提供转介文件。
学校心理学家的其他工作。学校心理学家直接可以与学困生、各科教师、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家长进行联系,多方面努力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与各科老师一起鉴别班级中存在的学困生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基于数据的干预服务。
为各科老师提供有效的课堂管理以及行为管理的方式方法。
支持并鼓励家长能够参与其中,帮助自己的孩子。学校心理学家需给予一定的技巧或技能的培训。对家长的指导如下:帮助家长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提供家长如何在孩子学业上提供帮助的信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举办各种讲座或印发宣传资料(类似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PET),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行为特点,以有效进行管理;同时提供一些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供家长们学习,以期能够帮助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能够表现的更好。
与其他学校或者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保持合作,能够提供系统的的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学家应该了解达到转介的相关标准、转介程序以及注意事项。
4、评估与反馈机制
图4 学困生多方评估机制
学困生情绪行为发展多方评估:
情绪行为评定,8周为一个周期。运用所选量表、问题进行前后测,根据分数对学困生在情绪行为上进行评估,是否有所改善。
学困生自评,让学困生自我报告(问卷)此段时间自己的情绪、行为等方面有无变化;学困生自身心理健康程度是否提升;家长教养方式是否有所改善,是否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教师评定,访谈,根据为期8周的运作,学困生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表现有所改善。学生家长在家庭个人素质方面有无变化;学校是否已经开始运作心理健康相关项目,以及其完成情况。
家长评定,问卷调查,学困生在家庭中的情绪行为表现是否有变化;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况;教师是否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学困生在校情况的情绪行为表现等问题。
校方评定,访谈,通过上半学期的运作,学困生的情绪行为是否有效提高,在校期间及课堂表现如何;家长是否与学校有效沟通,是否有意愿参与到家长社工建设上来,帮助解决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随班听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等对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善等;学校心理学家是否分层级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咨询,运用第三方数据对其进行监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